-
肠道微生物预测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肠道微生物与放疗期间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粪便样本。包括根治性放疗(RR)和术后放疗(PR)患者。根据CTCAE 5.0中腹泻和直肠炎的级别记录症状,任何症状2级及以上记为高症状级别(HG),否则记为低症状级别(LG)。用16S rRNA测序方法对粪便样本的DNA进行测序及生物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和MetagenomeSeq分析。结果:放疗前LG患者的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HG患者( P<0.05)。两组的β多样性也存在差异(stress<0.2)。放疗前HG组患者样本中的 Ruminococcus gnavus明显高于LG组患者( P<0.05)。这种微生物有可能成为放疗前预测放射性肠炎的标志物种。另外,根治性放疗(RR)患者与术后放疗(PR)患者相比,放疗前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更高,且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更低。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放疗前根治组中较高( P<0.05),可能与放疗不良反应呈负相关。 结论: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征与放疗期间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手术等治疗可能会改变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状态,降低患者的辐射耐受性,使其更容易发生更为严重的放射性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和对照组(38例,0.9%NaCl溶液20 ml+凝血酶1 000 U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直肠镜评分、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及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种分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18%(41/44)比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 P=0.031)。观察组肠道损伤程度、肛门疼痛、肉眼血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 P<0.001),但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CRP、Hb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便血、腹泻、贫血等症状,提高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延续性护理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射性直肠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延续性护理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射性直肠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3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6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延续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放射性直肠炎疗效、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实施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延续性护理后,实验组干预1个月、3个月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放射性直肠炎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水平,改善其放射性直肠炎治疗疗效,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辅助治疗方式对术后存在中危因素子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治疗术后存在中危因素子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10例子宫颈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符合Sedlis标准,依据辅助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放疗组(100例)和同步放化疗组(11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3年、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2.8%、80.6%和81.5%、77.4%,两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591);3年、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5%、86.4%和86.7%、82.6%,两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 P=0.443)。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0%(8/100)和9.1%(1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778);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1.0%(11/100)和12.7%(14/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 P=0.699);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2.0%(42/100)、61.8%(6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5, P<0.01);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0%(23/100)、77.3%(85/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94, P<0.01);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0%(3/100)、3.6%(4/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 P=0.798)。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的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5.0% (5/100)、4.5%(5/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 P=0.877)。 结论:对于具有中危因素的子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比较无生存获益,增加了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1、2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试验组给予rhGM-CSF+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均2次/d,连续治疗3周。根据主观客观管理分析(SOMA)量表对灌肠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合粪常规及直肠镜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根据SOMA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灌肠后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症状评分均较同组灌肠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灌肠后试验组便血评分比对照组低[(0.33±0.15)分比(0.48±0.32)分, t=2.045, P=0.022],两组其他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9%(51/64),试验组为90.63%(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5, P=0.026)。全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放射性直肠炎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 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 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7、0.81, 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 结论: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杆菌属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晚期子宫颈癌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治疗70岁以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的70岁以上局部晚期(Ⅰ B2、Ⅱ A2、Ⅱ B~Ⅳ A期)共计16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根治性放疗组(109例)和同步放化疗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16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5.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0个月。同步放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高于根治性放疗组(71.8%比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67, P=0.004)。同步放化疗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根治性放疗组[57.7%(30/52)比18.3%(2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两组急性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不良反应、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70岁以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可较好耐受同步放化疗,并获得较好的生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阑尾周围炎症对溃疡性直肠炎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阑尾开口炎症(AOI)和阑尾周围红斑(PARP)对U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479例内镜下疑似初发或活动期UC的病例,根据病理结果确诊,以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估内镜下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将患者分为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比较各组,以及是否合并AOI或PARP的UC患者的UC诊断率和各项内镜特征的差异。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 k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的UC诊断率分别为61.4% (94/153)、76.9%(83/108)、88.0%(44/50)、97.3%(36/37)和76.9%(8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874, P<0.01),其中直肠炎组的UC诊断率最低。病变侵及范围与UC诊断准确率呈正相关( r=0.231, P<0.01)。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确诊UC患者中分别有50.0% (47/94)、20.5%(17/83)、11.4%(5/44)、11.1%(4/36)和37.4%(40/107)合并AOI或PA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72, P<0.01),其中直肠炎组确诊UC患者AOI或PARP的发生率最高。AOI或PARP的发生率与病变受累范围呈负相关( r=-0.112, P=0.032)。不合并AOI或PARP的直肠炎组患者的UC内镜确诊率低于总体直肠炎组患者[44.3%(47/106)比61.4%(9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81, P=0.007)。确诊直肠型UC与其他直肠病变的内镜下特点主要差异表现在血管纹理、黏膜的颗粒样改变、黏液脓性改变、糜烂和溃疡的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806、40.897、18.578、25.548, P均<0.01)。确诊直肠型UC患者的UCEIS评分高于非U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分(4分,6分)比4分(4分,5分), Z=-5.922, P<0.01]。合并AOI或PARP与不合并AOI或PARP的直肠型UC的直肠内镜下表现和UCE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合并AOI或PARP的UC患者阑尾局部与受累直肠的结肠镜下表现具有一致性。 结论:AOI或PARP有助于直肠型UC与其他直肠黏膜病变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