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码头救护所卫勤演练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对以批量伤员医疗救治为重点的码头救护所卫勤演练,根据演练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探讨提高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军队文职人员医院船卫勤演练中存在问题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文职人员作为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在医院船海上卫勤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文职人员属于非现役人员,在医院船卫勤演练中存在海上环境适应弱、救护技能掌握不全面、卫勤演练角色意识欠缺等不足,建议提升文职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军事和专业训练、提高海上救护技能和实战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4至2018年深圳市南山区10 590例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南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的空诊案例,为减少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率和分级调度制度建设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4至2018年经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即南山区唯一一家三甲医院)救护车出诊后因呼叫者原因接不到患者的登记资料,分析空诊原因、空诊发生的时间段(每3 h为1个时间段)和呼叫120原因。结果:① 2014至2018年深圳市南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率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分别为31.22%(2 515/8 055)、26.94%(2 147/7 970)、29.80%(2 398/8 046)、25.69%(1 844/7 177)和21.89%(1 686/7 703),5年总空诊率为27.19%(10 590/38 951)。②空诊原因分布:10 590次空诊事件中前3位分别为来电取消、车到人走和患者自送,分别占36.87%、25.08%和17.03%,各年空诊原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7.626, P<0.001)。③空诊时间段分布:发生空诊事件的前3个时间段分别为21:00~23:59、18:00~20:59和09:00~11:59,分别占16.86%、14.95%和13.54%,各年空诊时间段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2.571, P=0.252)。④呼叫120原因分布:10 590次空诊事件中,前5位呼叫120原因分别为晕倒/晕厥、外伤、酒精中毒、交通事故伤、斗殴,分别占20.13%、15.67%、9.97%、8.64%和6.45%,呼叫120原因分布在各年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4.213, P<0.001)。 结论:深圳市南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率较高,患方取消救护车服务是造成空诊的主要原因;提高调度员的专业水平和分诊能力,完善院前急救制度建设和加大社会宣传有利于降低空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舟十二号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任务中护理难点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返回东风着陆场医疗救护任务的护理经验,分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不同任务阶段及东风着陆场特点,制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空间站任务医疗救护保障有力。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报道,总结历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护理经验,根据神舟十二号在轨时间长、着陆场地形复杂、条件及气候恶劣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救护流程,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将各预案中的护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制定并完善不同伤情下护理人员舱前、载体内以及后送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护理技能专项训练,提升护理梯队整体素质及作战能力。结论:神舟十二号着陆场区医疗救护保障任务中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改进及细化,为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建立我国高适应性综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刍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提高我国护理人员对大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和救护能力,作者提出了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以高适应性为特点的综合型护理人才梯队的构想,分析了建立高适应性综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并探讨了体系构架以及培养对象的选拔、培训和认证考核等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海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聚焦杭州第19届亚运会海上运动项目的医疗保障情况,通过分析医疗保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效果,为今后大型国际海上赛事的医疗保障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亚帆赛筹备阶段及2023年9月21日至9月27日亚帆赛举办期间宁波象山亚帆中心的医疗保障情况,分析医疗保障的组织架构和保障方案。结果:本次亚帆赛期间,场馆侧共投入医护14名、救援直升机工作人员4名,救护车2辆、救援直升机1架;城市侧在定点医院共成立12个工作专班、15个保障门诊及各类诊区若干,直接投入亚运保障医护人员129人,预留亚运床位44张。另有参与依靠保障工作的志愿者及后勤工作人员若干。主要疾病类型数量前三位分别为外伤66例(29.2%),上呼吸道感染34例(15.04%)和皮肤过敏19例(8.51%)。就诊人群数量前两位分别为工作人员95人次(44.19%)和技术官员89人次(41.40%)。结论:本次亚帆赛期间医疗保障工作平稳有序,外伤、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过敏是最主要的疾病。亚帆赛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的就诊量占所有人员就诊总量的八成以上,应予以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升机作业环境对伤病员急救的影响及防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HEMS)最初的设想源自战场上撤离受伤的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和医疗后送,从1970年以来逐渐拓展到民用医疗领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凭借空中悬停、垂直起降技术在医疗救援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目前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我国近20年来,在多数经济发达地区院前急救中均可见到直升机救援的身影,其在初级紧急医疗服务或创伤现场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伤病急救领域极具推广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在群体有机氟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成熟规范的医疗管理体系在救治行动中至关重要 [1]。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代表一个医疗单位的护理救治水准,在救治过程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 [2,3]。因此,构建规范成熟的应急救治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由于短时内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所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急性有机氟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呼吸衰竭,同时可损伤心肌、脑、肾等脏器,从而并发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5,6]。重度急性有机氟吸入中毒主要引起肺损伤,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性肺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7]。2021年浙江省衢州发生一起有机氟中毒事故,本院护理部外派护理骨干承担此批患者的救治任务。在救治行动中,迅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亚专科护理为基本单位、为护理小组长为核心的"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为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笔者单位参与了此次事故伤员救治,4例为极重度化学性肺炎患者,经过多学科积极救治,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应急救护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