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与核型分析检测超声异常胎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核型分析及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对于超声异常胎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NV-Seq及核型分析技术检测201例超声异常胎儿的羊水标本。结果:在201例样本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7例异常核型(8.46%),包括非整倍体异常15例(7.46%),其中21三体7例、18三体4例、其他4例。71.43%的21三体胎儿超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或合并其他超声异常,75%的18三体胎儿超声表现为脉络丛囊肿;两种检测方法有17.64%(3/17)的染色体异常结果存在差异,均为非整倍体的嵌合体。在184例核型分析正常的标本中,CNV-Seq额外检出了11例CNVs(5.98%),包含6例明确致病性CNVs,5例致病性未知(variants of unknown significance,VOUS)CNVs。结论:不论是胎儿超声软指标高风险还是结构异常,核型分析及CNV-Seq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是准确且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孕妇X染色体异常对其外周血游离DNA产前筛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孕妇X染色体异常对于其外周血游离DNA(cf-DNA)产前筛查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4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cf-DNA产前筛查提示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SCA)高风险的孕妇共124例,遗传咨询后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对于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与cf-DNA产前筛查结果不相符者,取孕妇白细胞、提取孕妇DNA进行大规模平行测序,以检测孕妇X染色体是否存在数量异常或拷贝数变异。结果:124例cf-DNA产前筛查提示胎儿SCA高风险的孕妇中,除9例拒绝诊断,余115例均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其中41例与cf-DNA产前筛查结果相符,74例不相符。在结果不相符的74例孕妇中,孕妇DNA大规模平行测序发现孕妇X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携带拷贝数变异者19例,占SCA假阳性孕妇的比例为25.7%(19/74),占总SCA高风险病例的15.3%(19/124)。结论:孕妇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或携带拷贝数变异会影响cf-DNA产前筛查的结果,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对于cf-DNA产前筛查提示胎儿SCA高风险的孕妇,应强调该结果可能受孕妇X染色体异常的影响。对于侵入性产前诊断和cf-DNA产前筛查结果不一致的孕妇,推荐对孕妇染色体进行检测,以明确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原因;而对已明确X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携带拷贝数变异的孕妇,则不推荐进行cf-DNA产前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每日能量摄入、大脑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与宫内妊娠期糖尿病暴露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过去40年,儿童肥胖率增加了3倍多且持续至成年的比率很高,显著增加代谢相关疾病风险。既往研究提示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有更高的肥胖倾向,但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因此,研究者设计了本研究,旨在探讨曾暴露于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与每日能量摄入(EI)、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之间的关系。共纳入159例7~11岁的儿童,24 h内两次访视计算每日EI。其中102例行MRI扫描探索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包括眼眶前部、额叶皮质(OFC)、脑岛、杏仁核、腹侧纹状体和背侧纹状体。应用BMI z评分、体脂百分比、腰高比(WtHR)和腰臀比(WHR)评估肥胖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暴露于GDM显著增加每日EI及WHR,每日EI增加1 000卡路里与WHR增加0.028相关;26周前即暴露于GDM的儿童具有更高的OFC食物提示反应性(OFC有很强的对食物奖励的激励作用)。调整儿童的年龄/性别、母亲的教育程度和种族/民族、母亲孕前BMI和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后,差异仍然显著。最终提示暴露于GDM的儿童比未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多165卡路里,而早期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最多且WHR也更高,每日EI解释了儿童GDM暴露与WHR之间36%的关联。母亲肥胖与每日EI或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反应性无显著相关。但母亲孕前BMI与所有肥胖指标显著相关,在校正了上述重要因素后,BMI z分值、WtHR和WHR的结果仍然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睑松弛矫正同期行眉间降肌部分切除、自体真皮填充治疗眉间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睑松弛矫正同期行眉间降肌部分切除、自体真皮填充治疗眉间纹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整形外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上睑皮肤松弛伴有明显眉间动、静态皱纹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通过眉下切口或重睑术矫正上睑松弛,同期行眉间降肌(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内侧眼轮匝肌)部分切除,将切除的上睑皮肤组织去表皮制成真皮条或真皮块,填充于眉间真皮下矫正眉间纹。术后对患者眉间皱纹动、静态改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男2例,女14例,年龄37~57岁,平均47.3岁。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随访4~13个月,上睑皮肤松弛均得到较好的矫正,眉间动、静态纹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对效果均较满意。其中1例患者术后眉间有针眼样凹陷性瘢痕,未予处理;1例眉间有轻微隆起,术后6个月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后改善;2例眉间轻度低平,未予处理;2例额眉间皮肤感觉麻木,在3个月后逐渐自行改善。结论:上睑松弛矫正同期切除部分眉间降肌,并以自体真皮填充眉间纹,可有效改善眼周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6版)修订内容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是人类精液检查与精子评估程序和方法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手册第6版,精子活力采用4级分类系统评定,精子形态使用结构化顺序分析,不再表述精液参数参考值范围、限值和精液质量术语,强调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删除了精子与宫颈黏液、卵透明带和卵母细胞相互作用试验,以及去透明带仓鼠卵穿透试验;新增加检测精子DNA损伤、精子染色质、精子非整倍体和精液白细胞介素的试验,新介绍玻璃化冷冻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omputer-aided sperm analysis,CASA)系统评价精子超活化运动、磁激活细胞分选术制备精子和检查射精顺序的方法。手册第6版中保留、修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上现今精液检查与精子评估的标准化、实用性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男科学实验室的发展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 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 F=2.226, P=0.189;HRPE: F=2.634, 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 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 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5, 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10)。 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329例孕妇的羊水标本送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行CNV-seq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共检出异常染色体53例,异常检出率为16.11%(53/329),其中26例检测结果一致,分别为22例非整倍体、2例结构异常以及2例嵌合体;CNV-seq检出23例核型分析漏检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包括17例微缺失、6例微重复;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出4例CNV-seq漏检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3例平衡易位、1例倒位。结论:CNV-seq在检测微小CNVs片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弥补核型分析在分辨率方面的不足;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提高异常染色体检出率,对产前诊断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胚胎形态学参数与整倍体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周期中,卵裂期(第3日)胚胎质量、囊胚活检时间、囊胚扩张程度、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评分及囊胚滋养层(trophectoderm,TE)评分对其整倍体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255个行PGT助孕周期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囊胚相关形态学参数与整倍体状态的相关性。结果:①977枚囊胚进行活检,共937枚囊胚成功获得染色体结果(95.9%),其中整倍体396枚(42.3%),非整倍体541枚(57.7%)。②在夫妻双方有染色体异常的周期中,633枚囊胚整倍体率与女方年龄未呈现明显相关趋势,无染色体异常的周期中304枚囊胚整倍体率随着女方年龄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 P=0.000 1)。③校正女方年龄及不同周期的影响后,第6日、第7日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第5日活检囊胚( OR=0.7, 95% CI=0.5~0.9, P=0.009 1; OR=0.4, 95% CI=0.1~0.6, P=0.001 2);ICM级别为B的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级别为A的囊胚 (OR=0.4, 95% CI=0.3~0.7 , P=0.000 1);TE级别为C的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级别为A的囊胚( OR=0.4, 95% CI=0.2~0.7, P=0.000 4)。但囊胚扩张程度及已经形成囊胚后第3日胚胎质量对囊胚整倍体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形成囊胚后第3日胚胎质量、囊胚扩张程度与囊胚整倍体状态无关,活检时间、ICM级别及TE级别与整倍体状态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473例双胎妊娠的无创产前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对于双胎妊娠胎儿非整倍体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NIPT检测的2473例双胎孕妇,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算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率,为高风险孕妇提供羊膜腔或绒毛穿刺,并对结果进行随访。结果:在2473例孕妇中,共检出31例(1.25%)胎儿染色体高风险,其中5例为21-三体,1例为21号染色体缺失,4例为18-三体,7例为性染色体异常,14例为微缺失/微重复。经产前诊断或新生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共确诊5例21-三体、3例18-三体,1例性染色体异常,2例微缺失/微重复,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5%、25%和25%。结论:NIPT筛查双胎妊娠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准确性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筛查手段,对21-三体的筛查效率高于其他染色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D9 通过调控和协调领导细胞的极化负向调控表皮单层的集体电趋向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创面形成后,内源性电场(EF)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集体迁移,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这一过程涉及2个功能不同的细胞群体,即领导细胞(leader cell)和随从细胞(follower cell)。在EF引导的集体迁移中,领导细胞的定向极化至关重要,但其潜在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张家平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D9 negatively regulates collective electrotaxis of the epidermal monolayer by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polarization of leader cells》。研究者首先利用延时显微镜观察到EF以电压依赖的方式引导人永生化KC——HaCaT单层向电场阳极集体迁移;在HaCaT单层的前端,领导细胞沿着迁移的方向动态形成伪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F处理组HaCaT细胞中极化的F?肌动蛋白较对照组增加了3.4倍(P<0.05),证实极化的F?肌动蛋白在伪足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接着,研究者观察到CD9在HaCaT细胞膜上与F?肌动蛋白共定位;并且EF处理组HaCaT细胞的CD9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后,研究者利用过表达CD9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构建了过表达CD9的HaCaT(Ad?CD9),并观察到CD9的过表达会抑制EF引导下领导细胞中F?肌动蛋白的极化和HaCaT单层的集体迁移(P<0.001)。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其机制,证实EF通过下调CD9以激活ADAM17/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EGF受体,引起F?肌动蛋白的极化,从而诱导领导细胞的产生,并促进细胞的定向集体迁移。最后,在正常HaCaT细胞和Ad?CD9混合的共培养单层中,研究者观察到CD9过表达导致的领导细胞极化障碍能够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P<0.01);然而,加入HB?EGF中和抗体后,领导细胞再次出现极化障碍(P<0.01)。综上,该文首次揭示了EF引导的HaCaT单层集体迁移的机制,也为急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