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后上海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上海市猩红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情况,为科学防控猩红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发病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的上海市猩红热病例的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疫情发生前为2020年之前,疫情发生后为2020年1月及之后)上海市猩红热报告病例时间趋势、地区分布和年龄、性别分布的差异。结果: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猩红热月报告发病率为(0.22~4.02)/10万,中位数为1.13/10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猩红热月报告发病率为(0.01~1.64)/10万,中位数为0.14/10万,为COVID-19疫情发生前的12.39%。2021年2月至6月,猩红热月报告发病率为(0.18~0.58)/10万,较2020年同期的(0.01~0.05)/10万有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9年各区年报告发病率为(0.55~65.48)/10万,中位数为9.57/10万;2020年各区年报告发病率为(0.29~9.85)/10万,中位数为2.18/10万,为COVID-19疫情发生前的22.78%;发病率出现大幅下降,但仍以闵行区最高。报告病例以4~8岁人群为主,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占比无明显差异,仍以6岁组发病率最高。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男性占比无明显差异。结论:COVID-19疫情发生后,上海市猩红热发病水平较疫情发生前出现大幅下降,病例所在地区和人群分布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未出现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起入境航班关联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21年8月北京市一起入境航班关联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基因组特征及变异情况,为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此次疫情全部50例关联病例的呼吸道标本,使用数字PCR方法对病毒载量进行测定,使用高通量测序对病毒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对基因组数据拼接整理后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全部50例样本中病毒载量中位数为5.57×10 4拷贝/ml(ORF1ab基因)和5.85×10 4拷贝/ml(N基因)。共测定获得SARS-CoV-2病毒全基因组序列46份,均为Omicron变异株BA.5分支。其中21例与7例形成两个进化簇,内部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度高于99.993%和99.997%。 结论:该起聚集性疫情可能由两个传播链和其他散在感染共同构成,疫情病毒为境外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BA.5分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应急处置转入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蔓延的范围和速度看,新冠肺炎疫情是复杂而凶险的。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源将会长期存在、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实践与感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后依法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的关键,也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前提。本文将流调在疫情响应中的本质归结为应急处置,指出流调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通过运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围绕“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现场快速处置、形成与验证假设、撰写报告加以阐述,并提出流调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突出强调了现场调查的作用,提出在现场不但要侦查,还要假设,更要快速处置,并应及时将现场经验与发现问题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策略措施。本文还重点强调了通过全面查摆调查证据,形成和完善“证据链”,进而服务于验证假设的思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总结宝贵的现场流调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精准处置疫情、保持病例动态清零状态以及应对未来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思考及防控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于2020年3月14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目前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以往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临床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气溶胶的传播特征、以气溶胶为传播途径的疾病病原学特征,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并提出与气溶胶传播相应的防护策略,警示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更加全面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53-6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贵州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与规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分子诊断、疫苗研制、病理研究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引起国际关注与重视,而贵州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无法满足当前需求。本文介绍了贵州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与规划,在建设目标、建设需求、硬件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讨论,因地制宜地开展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不断满足生物安全战略、传染性疾病防控与科研工作需求,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菌(毒)种保藏中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消化内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消化内镜中心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内感染发生的高风险区域,本文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疫情期间采取的相关措施,并对下一步疫情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能为今后各内镜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共生理论的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新兴的诊疗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降低患者流动性,避免交叉感染,优化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因此,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的融合发展势必会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服务形式。而目前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服务面临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交互标准,利益责任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运行与发展。将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可以将问题统一、简化处理,更好地解决困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作者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等共生要素出发,探讨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认为将医疗设备同时接入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系统,达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设施资源共生的关键;使医疗机构信息平台、信息设备以及医保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信息平台融合共生的关键;医疗机构各项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高效运行的保障;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患者信任度、服务定价、医保报销等社会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流程,为政府、医院等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治疗阶段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取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战"疫"的全面胜利,特别是防止复工复产阶段的疫情反弹,社会各界对人员流动的管控仍无丝毫放松,肺癌患者的正常诊治在COVID-19疫情的影响下受到了巨大考验。在疫情期间,免疫力水平低下的恶性肿瘤患者面临着疾病与疫情的双重考验,相比普通人群,其更容易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被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在疫情期间,需根据患者所在地的疫情现状,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合适的个体化治疗建议,通过积极预防感染、及时转换治疗策略、线上线下联合管控、积极的心理疏导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帮助肺癌患者顺利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救治经验,为后续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的疾病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6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基本信息、病例特征和治疗方法,按照收治时间区分为三个阶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阶段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到确诊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治疗方法上的特点和差异。结果:三个阶段病例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发病到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方法上,糖皮质激素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氧疗、呼吸机辅助呼吸和抗病毒药物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没有性别选择性,年龄是其高危因素,救治过程中减少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积极使用呼吸支持疗法,加强综合救治管理,确保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