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利福平耐药结核病防治的历史沿革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 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防治耐药结核病,降低其对社会和民众的危害,笔者从探索研究、规划实施和全面推广3个阶段出发,全面回顾了我国耐药结核病防治的历史沿革,从一无所有的探索,到创新性地建立耐药结核病防治新模式,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与此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复治结核病患者耐药率高、治疗成功率不理想等挑战,作者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应对建议和展望,以供读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理学报》"护理管理"栏目征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探索和推广新形势下护理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推广护理管理先进经验,共同提高我国护理管理水平,本刊"护理管理"栏目特向广大读者征稿,欢迎踊跃投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科围手术期药物治疗路径的信息化建设与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信息化药物治疗路径管理新模式.方法 通过多学科诊疗(MDT)制定骨科药物治疗路径,并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路径管理,落实精细的管控规则.选取管理路径实施前(2022 年1-5 月)病例为对照组,管理路径实施后(2022 年6-12 月)病例为改进组,以评估管理效果.结果 建立 8 大类手术的药物治疗路径,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维护推荐药品医嘱990 条,MINDS系统维护管控规则176 条,应用药物治疗路径管理新模式后,骨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次均药费和基药金额占比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通过对路径实施前后病例分析,骨科抗菌药物、镇痛药物、补液扩容药物、抑酸护胃药物和活血消肿中成药使用合理率分别提高21.6%、12.7%、23.3%、32.1%和27.1%,平均药费分别降低111.51、15.33、49.84、42.29和14.23元.结论 该院建立的以 MDT为基础的药物治疗路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相关经验可为医药同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试验项目院内稽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组建临床试验机构稽查团队,探索临床药师对院内临床试验项目开展稽查这一新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稽查团队由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临床试验稽查员培训和外院专家专项辅导的6 名临床药师组成,对17 项免疫治疗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开展稽查.结果 稽查团队共完成稽查报告16 份,发现问题189 项,其中一般问题128 项,重要问题58 项,严重问题3 项.机构方、申办方、研究方和受试者四方面均有涉及.结论 基于医院实际情况,由临床药师组建临床试验项目稽查团队的模式可有效提升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近视儿童家长近视防控认知-行为-需求的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近视儿童的家长对近视防控知识水平、防控依从性、防控态度及需求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42名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取自制的近视防控的认知行为及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42份,回收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8%(638/642)。结果:638名家长近视防控认知行为问卷中知识、行为、态度得分分别为13(11,15)、7(6,8)、8(8,9)分;78.68%(502/638)的近视儿童家长认为自己非常需要近视防控相关知识。52.66%(336/638)的近视儿童家长首选通过医务人员面对面讲解获取近视防控相关知识。结论:近视儿童家长对近视防控知识水平差,防控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家长对近视防控态度积极,希望得到合理高效的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提高其知识水平,从而配合医疗机构、学校、政府采取相应的近视防控干预措施,减低高度近视的发生率,提高近视儿童视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综合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带教情况调查及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为住培)过程中专科带教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方法:该研究为质性研究。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住培基地2016、2017及2019级的住培医师为受访者,对其进行半结构式、开放式电话访谈。访谈时间为住培结业回单位工作后6个月。分别于2020、2021年3月对2016、2017级住培医师进行第1轮访谈,调查其对专科学习的感受与建议。在第1轮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头脑风暴、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梳理出新的全科住培过程中专科带教模式,并应用于后续的住培教学。于2023年3月对2019级住培医师进行第2轮访谈,调查新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纳入受访者34人,年龄(27.9±1.8)岁,女性20人(58.8%)。接受第1轮访谈者共12人[综合医院3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人、乡镇卫生院5人)],6人认为在专科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尽管受访者均表示在专科轮转中接受过针对结业考试的模拟人培训,但有2人认为不全面,2人提及部分项目未进行过真人实际操作;12人均认为在专科学习遇到的病种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距;10人提及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方面培训不足;3名在综合医院工作者均表示在专科学习的技能比较实用,而9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均表示仅部分技能实用,3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者则希望培训时在外科急诊处理方面进一步加强;7名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提及因硬件、药品储备等的不同,在专科学到的诊疗知识难以直接应用;7人提及不同带教老师带教的内容与方式不一致;受访者希望加强外科培训、体格检查培训、用药指导以及增加门诊跟诊时长等。接受第2轮访谈者共22人[综合医院2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人、乡镇卫生院7人)],反馈均较第1轮受访者更为正面,但表示仍存在带教与考试内容脱节、技能实训不足的问题;2名在综合医院工作者均提到专科学习应进一步深入,3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提及治疗和随访管理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21名受访者认可新的专科带教模式,但表示不同专科带教老师间差异仍较大;药物治疗及随访指导不足等问题仍存在。结论:综合医院全科住培过程中专科带教并未完全贴合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尽管优化后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免疫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放射治疗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及考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肿瘤放射治疗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新模式及考评体系,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6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江苏省肿瘤医院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及德尔菲法建立肿瘤放射治疗专业住培的新模式及考评体系,并在江苏省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本基地")78名住培学员中实施。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本基地78名住培学员和21名教职人员对新培训模式的评价,比较本基地78名住培学员与使用传统培训模式的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的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其他住培基地的同期80名住培学员的住培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和沟通能力考试成绩。结果:新模式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中,本基地住培学员满意度为76.3%(58/76),本基地教职人员满意度为66.7%(14/21)。与其他基地住培学员比较,本基地住培学员的住培理论考试成绩[(77.89±14.83)分比(72.45±18.78)分, P=0.045]、临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83.01±12.67)分比(77.34±15.11)分, P=0.012]及沟通能力考试成绩[(85.94±9.33)分比(81.76±11.19)分, P=0.011]均优于其他基地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住培学员和教职人员对肿瘤放射治疗专业住培的新模式和考评体系比较满意;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住培学员的住培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及沟通能力考试成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细胞外间隙改变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胶质瘤作为全球难治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瘤周水肿(PTBE)作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之一,被证实是肿瘤浸润复发的主要来源区域。该区域细胞外间隙(ECS)组织间液引流分区系统及脑分区稳态存在明显改变,具体表现为ECS空间结构如体积分数及迂曲度、组织液引流、物质扩散及空间物理极性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过程涉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重点从脑细胞微环境角度阐述脑胶质瘤PTBE区ECS具体改变及相关机制,以进一步探究该区域病理生理学改变,为基于ECS的脑胶质瘤诊疗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总编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今年是精准医学倡议提出的第10年。这是一种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新模式,考虑了每个个体在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特点,通过先进的分析及研究技术,去寻找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反应方面的异质性,基于个体症状和功能损害情况来定制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风险,最终趋向个体化临床诊疗。这十年来,精准医学应用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精准精神医学”这个新领域,产生很多创新突破。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基于循证逐渐形成涵盖精神障碍疾病全过程的临床识别及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和实践。作为精神医学学科发展风向标的《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成为研究者和临床专业人员分享学科进展,交流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