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快车道:从高通量组学技术到整合生物信息学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通量多组学研究联合整合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更深层次解读了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分子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筛选、新药靶点发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分子理论基础,引领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辐射旁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深入了解放射生物学理论对于辐射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辐射旁效应(RIBE)自被发现以来就成为了放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辐射对靶向和非靶向细胞、组织、器官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进程和结局。截至目前,大量体内外实验研究揭示了RIBE的发生机制,辐照产生的外源性介质迁移到旁组织或细胞中,刺激各种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免疫及炎症反应、表观遗传调节和辐射的致癌转化。笔者就RIBE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辐射防护新药的开发及放疗疗效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强干细胞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和总结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加强我国干细胞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举措。方法:研究与分析干细胞规划与政策、干细胞基础研究、干细胞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以及干细胞新药研发等现状,归纳和总结影响干细胞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结果:结合笔者近10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议从监管政策、资源典藏、临床研究、院企结合、项目孵化及风险防控6个方面统筹考虑,推进我国干细胞科技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结论:加强干细胞科技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既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助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对于加快我国从全球干细胞行业跟跑者、并跑者变领跑者,提高国际干细胞领域核心竞争力及抢占国际干细胞行业制高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ichter转化患者的克隆同源性检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Richter转化(RT)患者的克隆同源性、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浦口慢淋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18例RT患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及转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片段使用及IGHV-D-J重排模式,鉴定患者克隆同源性。结合患者初诊及转化时的临床信息及分子检测,分析RT患者的高危因素。结果:18例RT患者转化时中位年龄56.5(41~75)岁。其中17例转化为DLBCL,1例转化为霍奇金淋巴瘤(HL)。17例RT DLBCL患者中,15例(88.2%)患者DLBCL与CLL/SLL克隆同源;2例(11.8%)患者与CLL/SLL克隆非同源。其中11例患者转化前未接受治疗的CLL/SLL样本与转化后DLBCL样本配对的二代测序(NGS)结果显示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均为EGR2、TP53、NOTCH1;但部分患者转化时出现上述基因突变的新获得或丢失,提示存在克隆演变;10例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后转化的患者中4例出现BTK突变。上述突变可能为促进转化的高危因素;此外,TP53、EGR2突变可能为包含新药联合方案治疗RT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本中心转化DLBCL患者大多为克隆同源性转化;推荐有条件的中心开展相关检测。转化前未治CLL/SLL与转化后DLBCL组织的突变谱有一定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晚期肝细胞癌介入及系统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列的常见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介入治疗是HCC局部治疗的最主要手段,CalliSpheres载药微球作为一种新型介入材料,比传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碘油具有明显优势,肝动脉灌注化疗对肿瘤有更高的缓解率及转化成功率;目前一系列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多纳非尼、阿帕替尼,相继获批用于晚期HCC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种新药不断涌现,各种治疗药物组合的临床研究也不断进步。探讨近期介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中晚期HCC治疗的最新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HCC治疗提供决策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细胞癌系统性治疗的思考和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虽然手术切除仍是当前肝细胞癌患者获得治愈的唯一治疗手段,但是,低手术切除率和高术后复发率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生存获益。新近,随着系统性新药的不断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靶向联合免疫等多模式治疗异军突起,打破了单一治疗模式的局限性,已成为肝细胞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重要一角。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及转化治疗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它们的成功有望进一步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笔者梳理当前肝细胞癌一线系统性治疗方案,就其临床应用的特点和优势作一深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强转化研究 促进药物性肝损伤的科学监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新药上市前研发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最主要原因,是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药物的肝脏安全性,开展相应的转化研究,对科学监管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科学监管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对DILI的发生机制、风险因素、临床诊断和评估、预后预测、有效干预措施以及风险/获益整体评估等的全面了解。DILI的发生机制,涉及药物代谢、肝细胞死亡机制及相应的信号传导调控途径、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损伤、遗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环节。预测DILI发生风险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一直是DILI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对某些药物而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联合检测,有望成为筛查DILI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记物,DILI的诊断面临挑战。DILI复杂的临床表型也给诊断增加了困难。欧美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的DILI协作网络,前瞻性地纳入DILI患者进行随访并建立生物样本库,有效推动了DILI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专门针对DILI建立的Hepatox网络平台(www. hepatox.org)已上线并建立了超过3万例真实世界DILI患者的数据库,为后续的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美国、欧洲联盟和加拿大能否在放射性药物的临床首次应用规范方面达成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和放射性核素疗法被开发和应用。核医学和分子影像技术正在复兴,比如在显像和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方面。为实现新药从研究到临床的转化应用,在服务于患者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必须相应地实施严格的监管要求。然而,各国相关政策法规间的差异可能会阻碍全球合作、增加费用并延缓研究进程。这种差异源自于司法政治的不同,而非不同的科学证据。为克服这种差异对医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核医学专业机构、监管部门和国际机构已开始寻找不同国家法规间的共性,以求协调。实际上,可以通过对临床前研究和生产标准提出统一要求,实现放射性药物跨司法辖区开发,这样可以使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推广更为高效。该文旨在概述欧洲和北美大陆在用于首次人体研究放射性药物研发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希望通过持续的合作,能够最终实现不同国家监管机制改革和相关法律法规和谐化,并为所有患者提供最新的、基于循证医学的有效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第一个用于创烧伤治疗的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研发与转化应用看创烧伤治疗“中国方案”的创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新与转化应用是近年来国内科学界反复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系统回顾生长因子研发和在我国创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过程及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治疗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创烧伤治疗“中国方案”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这些弥足珍贵的历程能够对同行,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癌免疫治疗研究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3年胃癌免疫治疗领域斩获了诸多学术成果,众多新药和优化方案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疗效甚至更新了胃癌诊疗指南。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亦推动了胃癌免疫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然而挑战与发展并存,一些问题如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精准筛选、胃癌免疫微环境时空演变轨迹探寻及免疫耐药机制的深度解析等均亟待解决。基于此,本综述聚焦于2023年围手术期胃癌和局部晚期/转移性胃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与热点,力争通过对最新临床试验数据的梳理和临床转化方向的研判,结合更新的指南及专家共识,深度解析胃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方法,提出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并持续关注胃癌免疫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免疫治疗有效靶标的筛查、多学科协作和创新技术应用等领域。期待在新的一年胃癌免疫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引领指南的更新和胃癌免疫治疗策略的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