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左房房壁瘤产前、产后超声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左房房壁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为左房房壁瘤早期精准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房壁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诊断存在困难与挑战。本文结合1例左房房壁瘤患儿产前、前后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总结诊断特征。结果: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左房房壁瘤的首选无创影像学检查,部分病例在胎儿期即可诊断。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左房房壁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多模态影像技术综合评估左房房壁瘤,可早期识别与准确诊断,为临床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外胆管癌的多维度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专家引言:胆管癌是一种发生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异质性,其中肝外胆管癌约占75%。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其高发地区主要位于东南亚;中国胆管癌的发病率大于6/10万,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胆管癌预后极差,在高发地区是继艾滋病和脑卒中之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舒健教授团队围绕肝外胆管癌的MRI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在MRI图像上对胆胰壶腹部及肝外胆管癌病灶进行了自动识别与分割,利用MRI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定量参数以及结合人工智能评估了肝外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并进行了生存分析的评估,为辅助肝外胆管癌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手段和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彬教授指出,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新时代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合”。影像医学作为近年来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影像科研工作充满机遇,但也面临挑战。舒健教授团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针对胆管癌这一相对高发、预后差的有需求牵引的疾病,通过临床、影像的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疗前评估、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等重要研究方向进行逐一探索并突破瓶颈,所做的研究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建立了较好的有学科交叉特点的医工团队,科研产出硕果累累。上述主要研究结果表明舒健教授团队将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肝外胆管癌的自动检测、术前评估及临床预后预测等方面,为肝外胆管癌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快速、无创、便捷和个性化的预测方法。期待该团队未来在肝外胆管癌这一疑难疾病能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最终实现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5, t=3.87,均 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 t=15.88, 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3.52, 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 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 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 t=0.414, P=0.68)和Bohler角( t=0.292, 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超声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创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且创伤的发生率正逐年升高,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改善创伤患者预后的关键。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为X线和CT检查,X线检查虽可在床旁完成,但敏感性不高,CT检查的诊断敏感性虽高,但无法床旁完成,且反复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造成二次损伤。床旁超声具有快速、实时、无创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在创伤的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床旁超声在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L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L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4例,其中男181例、女183例,年龄46~79(56±1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其中LDAA组184例,PLA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输血例数,以及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拍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对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例数、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例数及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X线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DA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分别为(250±123)mL、1.09%、(47.5±2.5)h、85.87%,PLA组分别为(370±184)mL、17.78%、(66.5±3.5)h、85.87%。与PLA组比较,LDAA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48 h出院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4(12±1.5)个月。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380、9.170, P值均<0.05);而不同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率、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率及双下肢长度差异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经L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安全,临床疗效可靠,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损伤已经成为肿瘤幸存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对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认识的深入,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在CTR-CVT的临床风险分层、早期诊治、监测和随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领域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国内外已发表一些肿瘤心脏病学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但是目前缺乏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应用中的系统指导性文件。因此,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组织专家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本指南在系统评估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基于国人循证医学研究的数据,提出了CTR-CVT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和监测策略,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我国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多学科医师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CRD)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呼吸康复是CRD长期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基于全面患者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该指南适用于常见的CRD和其他的一些呼吸相关疾病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症状或者类似综合征,需排除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不稳定心绞痛等。采用量表分析、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方式进行呼吸康复评定是呼吸康复的重要环节。呼吸康复技术包括不依赖设备的运动训练、手法排痰和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主引流,依赖设备的呼气正压/振荡呼气正压治疗、高频胸壁振荡。同时,可通过应用呼吸支持技术如氧疗、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以及辅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措施,保证上述康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呼吸康复重要组成部分,推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或主观整体评价量表进行CRD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推荐以增强骨骼肌力量,从而改善呼吸肌力为目标。此外,通过对CR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自我管理教育和日常生活指导,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合并症,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目前,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的普及为呼吸康复的施展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超声检查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无创、低成本、高效的优点,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超声图像智能分析已成为智慧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超声组学智能分析模型,可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笔者结合文献,评述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超声检查在评估肝脏弥漫性病变、肝脏局灶性病变、肝癌微血管侵犯、肝癌术后复发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治疗反应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滑脱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骨骺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骨骺脱位和植骨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 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关节镜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非止点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非止点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采用全关节镜技术治疗的30例(30足)急性闭合性非止点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38.3±8.5)岁(范围:19~66岁)。右侧22例,左侧8例,均为单侧断裂。受伤至手术时间(2.1±1.4)d(范围:1~7 d)。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关节镜技术行镜下缝合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跟腱断裂评分(ATRS)评估踝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rner-Lindholm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8.6±2.2)个月(范围:12~28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跟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诉长时间运动后跟部紧张不适感,经拉伸和理疗后完全缓解,1例患者诉单足提踵无力,经反复提踵功能练习后恢复。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 M(IQR)]由术前的6(5)分降至0(1)分( Z=6.512, P<0.01);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60.6±8.3)分升至(96.3±4.8)分( t=-29.774, P<0.01);ATRS由术前的(61.7±7.8)分升至(97.1±2.3)分( t=-53.661,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rner-Lindholm评分:优27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30/30)。 结论:采用全关节镜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非止点性跟腱断裂,既保证了跟腱断端缝合的质量,又可避免腓肠神经的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