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糖监测新指标: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正常参考范围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中国人群中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的正常参考范围,为临床推广应用这一无创检测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招募224?例正常糖代谢受试者(20~69?岁,男59?例、女165?例),通过1 min咀嚼40~50?次Salivette唾液采集管收集唾液,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唾液1,5-AG水平,采用酶法测定血清1,5-AG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唾液1,5-AG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结果:(1)224?例正常人中唾液1,5-AG平均水平为0.53(0.35~0.77)mg/L,且无性别差异( P=0.118)。(2)将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0~29?岁、30~49?岁、50~69?岁三个亚组,无论男性或女性,唾液1,5-AG水平在3?个年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根据体质指数(BMI)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18.5~20.9、21.0~22.9和23.0~24.9 kg/m 2三个亚组,无论男性或女性,唾液1,5-AG在3?个BMI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唾液1,5-AG的正常参考范围(2.5%~97.5%)为0.09~1.63 mg/L,血清1, 5-AG是唾液1,5-AG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 β=0.279, t=3.636, P<0.01)。 结论:基于LC-MS检测方法,唾液1,5-AG的正常参考范围为0.09~1.63 mg/L。唾液1,5-AG不受性别、年龄及BMI影响,临床应用无创便捷且较为稳定,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另一补充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SGFD)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从而为该类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40例肥胖症(体质指数≥30 kg/m 2)合并GERD(经术前GerdQ评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 h pH监测及高分辨食管测压确诊)行减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袖状胃切除术组(SG组,92例)和SGFD组(48例)。SGFD是本团队首创的新型抗反流减重手术方式,通过“先切除,再折叠”的方法同时发挥抗反流和减重作用。主要比较分析SG组与SGFD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和6个月的减重、改善代谢及抗反流效果。 结果:14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90例;年龄(36.0±9.6)岁;术前体质指数为(38.5±6.5)kg/m 2;术前GerdQ评分为(10.2±1.6)分。SGFD组与SG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SGF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SG组[(137.5±10.5)min比(105.3±12.6)min, t=?15.131, P<0.001]。与术前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3个月空腹血糖、胆固醇、体质量、体质指数、GerdQ评分均更低(均 P<0.05);而在术后6个月时,除了前述指标较术前更低外,甘油三酯、尿酸、DeMeester评分也均更低,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升高(均 P<0.05)。与SG组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减重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指标(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和LESP)优于SG术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肥胖合并GERD患者在SGFD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减重和改善代谢、抗反流效果。SGFD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效果优于SG,具有一定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意识指数监测对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意识指数(IoC)监测[镇静(IoC1)联合镇痛(IoC2)监测]对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行腰椎融合术的老年患者7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E组)。两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C组根据患者心率及有创血压等生命体征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E组根据IoC1值变化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根据IoC2值变化调整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IoC1在40~60、IoC2在35~45。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情况,麻醉诱导前(T 0)、术毕(T 1)、术后24 h(T 2)、术后72 h(T 3)时的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应激性高血糖发生情况,T 2、T 3时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高于C组( P<0.05),术中高血压发生率低于C组( P<0.05),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低于C组( P<0.05),T 1、T 2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低于C组(均 P<0.05)。与T 0时比较,两组患者T 1、T 2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均升高(均 P<0.05)。两组患者T2、T3时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oC1联合IoC2监测用于指导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中镇静及镇痛管理,有利于抑制应激反应并降低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与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之异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及欧洲危重病协会联合发布了《拯救脓毒症运动: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提出93条推荐意见。同年,日本集中治疗医学会及日本急救医学会也联合发表了《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2020》,涵盖22个领域的118个临床问题。本文将两个指南的内容按照国际指南的顺序,从筛查、初始复苏、平均动脉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诊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启动抗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真菌治疗、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的输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感染源控制、抗菌药物降级策略、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停用抗菌药物的生物标志物、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监测和静脉通路、液体平衡、氧合目标、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保护性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非ARDS呼吸衰竭患者的小潮气量、肺复张、俯卧位通气、肌松剂、体外膜肺氧合(ECMO)、糖皮质激素、血液净化、红细胞(RBC)输注、免疫球蛋白、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防、肾脏替代治疗、血糖管理、维生素C、碳酸氢钠治疗、营养、治疗目标、姑息治疗、同伴支持团体、治疗的交接、寻求经济或社会支持、脓毒症患者以及家属的脓毒症知识教育、共同决策、出院计划、认知疗法、出院后随访等50个条款进行比较,便于大家了解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领域一些观点的碰撞,加深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血糖监测的方法不断向便捷、准确、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为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近年来,国内外在血糖监测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因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根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旨在进一步规范血糖监测、指导医护人员合理应用各项血糖监测方法、正确解读监测结果,以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离子色谱法研究唾液葡萄糖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高精度离子色谱仪测试受试者唾液葡萄糖(唾液糖)浓度,分析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为唾液糖作为血糖监测的辅助指标提供临床数据。方法:纳入糖代谢正常(NGT)者和糖尿病(DM)患者共计268例,同时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和唾液样本。分别利用离子色谱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受试者的唾液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 结果:DM组受试者血糖、唾液糖和HbA1c平均值都高于NGT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唾液糖的切点分别设定为10、15、20、25 mg/L,当唾液糖浓度大于等于上述切点水平时,唾液糖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分别为0.321、0.379、0.509、0.428, P均<0.05)。 结论:DM患者的唾液糖水平明显高于NGT人群,当唾液糖浓度≥20 mg/L时,唾液糖与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此时相关系数 r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及验证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中,回顾性收集国内56家医院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接受结直肠手术治疗并≥16岁的6 527例患者数据资料,术后SSI发生率为2.3%(149/6 527)。按7∶3的比例将6 527例患者随机分为建模队列(4 568例)和验证队列(1 959 例),两组数据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影响SSI发生的单因素分析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法;多因素分析先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初步模型以及经由Lasso分析筛选变量后建立优化模型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 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曲线下面积(AUC)值>0.7则认为该模型区分度较好。采用Bootstrap法(重复自抽样1 000次)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以评估所构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结果:影响SSI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肝脏病史(OR=3.626,95%CI:1.297~10.137, P<0.001)和肾脏病史(OR=1.567,95%CI:1.042~2.357, P=0.038)、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1.564,95%CI:1.038~2.357, P=0.035)、手术类别为急诊手术(OR=1.432,95%CI:1.089~1.885, P=0.021)、开腹手术(OR=1.418,95%CI:1.045~1.924, P=0.042)、术前造口(OR=3.310,95%CI:1.542~7.105, P<0.001)、术后造口(OR=2.323,95%CI:1.537~8.134, P<0.001)、手术切口类别为Ⅱ级以上(OR=1.619,95%CI:1.097~2.375, P=0.014)以及总胆红素(OR=1.003,95%CI:0.994~1.012, P=0.23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06,95%CI:1.001~1.011, P=0.032)、血尿素氮(OR=1.003,95%CI:0.995~1.011, P=0.310)、血糖(OR=1.024,95%CI:1.005~1.043, P=0.027)、C反应蛋白(OR=1.007,95%CI:1.003~1.011, P<0.001)、切口长度(OR=1.042,95%CI:1.002~1.087, P=0.031)、手术持续时间(OR=1.003,95%CI:1.001~1.005, P=0.017)和术中出血量(OR=1.001,95%CI:1.000~1.002, P=0.045)每增加一个单位均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OR=0.969,95%CI:0.941~0.998, P=0.036)每增加一个单位是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化模型经内外部验证所得AUC值分别为0.768(95%CI:0.723~0.813)和 0.753(95%CI:0.680~0.832),校准曲线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结直肠术后SSI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该模型中创建的列线图可为临床结直肠术后SSI观察率和预期事件率提供评估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联合视神经鞘直径预测脑心综合征死亡风险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联合视神经鞘直径预测脑心综合征死亡风险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外伤(sTBI)继发脑心综合征(CCS)患者83例,依据是否死亡CCS分为存活组( n=37)和死亡组( n=46)。分析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病、头颅CT影像学表现、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颅内压(ICP)、视神经鞘直径(ONSD)、心脏彩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等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入院时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和剂量、住院期间每日液体平衡量、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总量和每日平均剂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CS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CS死亡各独立危险因素对CCS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本研究中,CCS死亡组患者占总数的55.4%;死亡组患者的ONSD、ICP变化率、右心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NSE等指标均高于存活组患者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死亡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NSD( OR=23.890,95% CI:5.526~103.286, P<0.001)、GCS评分( OR=17.066,95% CI:1.476~197.370, P=0.023)、ICP变化率( OR=0.060,95% CI:0.007~0.477, P=0.008)为CC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NSD联合GCS在评估CCS死亡效能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0.897)高于单独使用ONSD、ICP变化率和1/GCS的相应AUC(分别为0.876、0.785、0.800),且具有无创、可动态监测、检查费用较低等优势。 结论:CCS的病死率较高;ONSD、GCS评分、ICP变化率与CCS患者死亡独立相关;ONSD联合GCS是临床预测CCS死亡的理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拉曼光谱的无创血糖测量设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设计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无创血糖测量设备,以实现无创血糖的精准检测.方法:分析研究业内现有的基于拉曼光谱的血糖检测设备验证成果,针对性设计整机专用的拉曼光路和硬件电路.拉曼光路包括一次光路和二次光路,其中一次光路分析设计同轴模式和离轴模式;二次光路分析设计滤光镜、狭缝、光栅分光镜和光谱积分模块.硬件电路整合激光器控制模块、光谱仪积分模块和总控制模块,最终构成高灵敏度的拉曼光谱定量监测血糖含量的专用设备.选取深圳某三甲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就诊人员中的312名志愿者,采用生化仪与无创血糖测量设备进行对比测试.结果:研究设计的基于拉曼光谱的无创血糖测量设备实现了采用拉曼光谱在手指指腹进行无创检测血糖的功能,完成了整机产品化设计,并可大幅度降低无创血糖测量设备制造成本.在对312名志愿者的无创血糖测量设备与生化仪对比测试中,其检测误差<10%.结论:本研究研制的无创血糖测量设备,通过扩大检测数量和软件迭代,能够实现无创血糖的精准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