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H在NOA患者显微取精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测定在评估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患者显微取精成功率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显微取精手术的502例NO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结果分为获精组和未获精组,根据取精术中生精小管是否出现可辨别的差异分为差异可辨组和差异不可辨组,比较各组年龄、睾丸体积、血清AMH以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睾酮水平的差异,根据NOA病因分为睾丸炎组(特发性或腮腺炎继发)、AZFc 区基因缺失组、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组、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s syndrome,KS)组、特发性 NOA组,比较不同病因NOA患者获精率(sperm retrieval rate,SRR)与AMH水平的差异。结果:270例患者成功获取到精子,SRR为53.8%;获精组AMH水平显著低于未获精组[0.81(0.16,3.26)μg/L比1.37(0.21,4.84)μg/L, P<0.001)],两组间年龄、睾丸体积、FSH、睾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病因NOA的血清AM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睾丸炎、AZFc缺失、隐睾下降、KS和特发性NOA的AMH水平分别为0.15(0.01,0.41)μg/L、5.71(3.57,8.26)μg/L、2.29(1.36,3.81)μg/L、0.15(0.05,0.39)μg/L、2.46(0.75,5.49)μg/L。在特发性NOA患者中,显微取精获精组的年龄高于未获精组[(35.2±8.9)岁比(32.5±5.5)岁, P=0.010],睾酮、AMH水平显著低于未获精组[(3.1±1.4)μg/L比(3.7±2.1)μg/L, P=0.029;1.63(0.35,3.84)μg/L比3.00(1.20,6.68)μg/L, P=0.001],两组睾丸体积与FS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MH水平对显微取精SR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MH切点值为2.96 μg/L、敏感度为0.710、特异度为0.52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49。生精小管差异可辨组的AMH水平显著低于差异不可辨组[0.55(0.12,2.05)μg/L比2.99(0.76,6.11)μg/L, P<0.001)],而SRR高于差异不可辨组[75.9%(236/311)比17.8%(34/191), P<0.001]。 结论:对NOA患者实施显微取精时,低AMH水平病例更易于观察到生精小管之间的差异,并有更好的SRR,测定AMH的价值在特发性NOA患者中尤其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401, 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 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垂体腺瘤手术中正常垂体边界的判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对正常垂体边界的判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50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影像和手术视频资料,总结确定垂体边界、垂体保护的方法。根据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02例患者中,达到肿瘤全切除463例(92.2%)。通过术前影像和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或应用术中潜水技术观察,483例(96.2%)患者术中可辨认出正常垂体以及垂体与肿瘤组织的边界,垂体组织保留良好;19例(3.8%)患者无法辨认垂体组织,术中对可能的垂体边界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单纯垂体组织12例,被肿瘤侵袭的垂体组织3例,单纯肿瘤组织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嗅觉丧失(1.6%,8/502)、尿崩症(1.4%,7/502)、电解质紊乱(1.0%,5/502)、脑脊液鼻漏(1.0%,5/502)、脑膜炎(0.4%,2/502)及垂体功能低下(0.4%,2/502),无死亡病例。结论: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通过术前影像结合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或术中潜水技术观察可辨认出垂体组织与肿瘤的边界,对于难以辨认垂体边界的患者,术中可通过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认。采用这一方法可提高对垂体组织的辨识率,有利于对垂体的保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论症状在中医疾病诊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上,均十分重视患者症状。在探讨和描述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上,中医以症状为最小单元,归纳总结证候群为证。以证为纲,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也是中医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而以症状为基础,指导临床治疗,可解决"无证可辨"的困境,建立"症状-证型-中药-组方评价"系统的量化体系等,对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症可辨视域下中医诊断思维应用策略述要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无症可辨的实质是疾病处于特殊阶段、特殊状态,无症可辨时如何进行中医诊断是当前中医诊疗的关键科学问题.造成无症可辨的原因包括医患行为与医患关系的局限以及思维认知的局限.为应对此类情况,可以从思维层面采取以下策略:基于整体观念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内在机制、运用辩证思维总结疾病规律、临床实践与经验思维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引入新思维模式.这些策略有助于中医医师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进行准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刘小斌运用麻附细辛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治疗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a syndrome,CMS)为临床罕见的遗传性肌病.CMS患者虽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相似,均有肌无力、易疲劳等症,但CMS为先天禀赋不足疾病,以肾元亏损为本,而重症肌无力为后天失养疾病,故在辨治侧重上有所区别.刘小斌教授认为,CMS的中医病机特点为"先天不足,肾元亏损""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属于中医"痿病"范畴;根据患者不易出汗、舌淡红苔白、脉细的病症表现,可辨为脾肾阳虚兼寒邪束表证(少阴太阴兼太阳证);治疗可采用温阳补肾、健脾益损法,常以麻附细辛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可酌加桑螵蛸、紫河车等益精养血之品,可获显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从"寒痰"论治肺结节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肺结节症状隐匿,性质有炎性结节,炎性肉芽肿,早期浸润性癌,肺癌之分,临床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对大多数肺结节开展定期的CT随访观察为中医药干预肺结节提供了"窗口期".本文从外寒袭肺、寒湿氤氲的地理环境、寒凉饮食、夏日空调等方面分析认为寒邪浸淫是肺结节形成的基本病因,寒痰是肺结节的基本病机.从临床有症可辨和无症可辨的两种实际情况概括了肺结节的临床表现.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味为基本方,温阳散寒以治本,化痰软坚以治标的肺结节基本治疗大法,探讨提高肺结节的中医诊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风药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眼科疾病发病时全身症状不显,尤其眼底疾病,以致于医者在临床辨证时常常无症可辨,此时传统的八纲辨证理论无法满足诊疗的需要.玄府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诊疗方法,为临床诊治眼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眼位至高,寻常药物所不能及,风药轻清上行,可助药力直达眼目,同时作为最常用的开玄府之品,其在眼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玄府理论为基础,总结眼科疾病的发病规律,结合风药辛散的生理特点,探讨风药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经验,提出风药通过祛风、散火、胜湿、润燥、达神等来祛除郁滞眼目的病理产物,调畅目中气血之运行,从而通利玄府通道,恢复目中神光运转功能,达到治疗内外障眼病的独特作用,以期为临床医师应用风药论治眼科疾病时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的中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弱精子症应当归于传统中医所说的“精清”、“精寒”、“精薄”、“精冷”范畴.弱精子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学术观点都以“肾虚”为本,即肾虚是精子活力低下症发病的根本原因.而从临床症状来看,绝大多数弱精子症患者既无明显的身体不适,又无明显的典型症状.一般采取微观辨精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和体质辨证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患者无“证”可辨,提出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的概念.本文围绕“弱精子症”和“无症状性弱精子症”概念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综述,认为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夹瘀毒”的“本虚标实”,补益脾肾、解毒祛瘀是其最终治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漫谈经方的加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使用经方是否需加减化裁是目前较为热门的话题.从常识而言,可辨证施治即因人而异再加以量体裁衣.若药方不加减化裁而使用原方,便有刻舟求剑、对号入座之虞.笔者认为经方临床使用是否需加减化裁,值得研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显现的方证是否典型,何去何从全由临床现场的脉症所决定.借用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法治病论》中的意见:“总之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