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脉络膜症诊断技术及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无脉络膜症(CHM)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表现为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进行性退化。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夜盲及视野缺损,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眼底检查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辅助诊断和随访观察的指标,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断率,逐渐加深了对CHM发病机制及自然病程的认识。CHM基因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在十年内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在基因治疗的载体优化、治疗时间窗选择及试验不良事件的处理等方面均有重要进展。未来需要加深对CHM自然病程的认识,针对治疗时间窗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及终点评价指标。通过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更有益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气液交换在硅油取出术中应用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气液交换在硅油取出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硅油取出术的67例(6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33例(33眼),接受单纯的硅油取出术;B组34例(34眼),接受硅油取出术,并行两次气液交换。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1个月,B组高眼压发生率低于A组( χ2=5.584, P=0.018)。术后3个月,A组高眼压者10例(30.30%),B组高眼压者2例(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93, P=0.009)。B组有1例(2.94%)玻璃体腔内硅油残留少于A组的8例(24.24%), χ2=4.831, P=0.028。术后3个月,两组白内障、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9,0.000; P=0.720,1.000)。两组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硅油取出术联合气液交换可减少玻璃体腔内硅油滴残留及高眼压的发生率,且手术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不同硅油取出术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升、玻璃体切割手术设备及显微设备的更新,玻璃体切割手术逐渐在我国县级医院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部分患眼需填充硅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待术后视网膜病情稳定,作为玻璃体腔填充物的硅油需及时取出,否则会继发青光眼、角膜变形、视敏度下降等并发症 [1]。目前临床上有几种硅油取出方法的报道,包括经巩膜两通道切口取油、输液皮条连接23G通道取油、F4H5辅助硅油取出以及本课题组报道的经瞳孔硅油取出等 [2,3,4,5]。无论何种取油方式,维持术中及术后眼压的平稳至关重要,过低的眼压会引发脉络膜渗漏,甚至出血、感染 [6]。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发现经验不足的手术医师存在缝合巩膜切口不密闭的现象,为此,我们改良了硅油取出术中的灌注模式,使得术中及术后眼压维持较好。现报告改良的硅油取出术与既往硅油取出术在眼压维持等安全性方面的优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轴性近视患者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以赤道后部最为明显,其次为赤道部。脉络膜和巩膜变薄,以后极部最为明显,锯齿缘最不显著。巩膜成纤维细胞活性发生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与重塑。Bruch膜(BM)体积增加,但其厚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中度近视时,BM开口发生移位,通常朝向中心凹的方向,导致BM突出至鼻侧视乳头内区而在颞侧(如视乳头旁gamma区)缺失;视盘呈垂直椭圆形,中心凹至视盘的距离增大但不伴黄斑区BM的延长,kappa角减小;视乳头黄斑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纤维变直拉长。高度近视时,BM开口和视盘增大,筛板、视乳头周巩膜缘(如视乳头旁delta区)和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边界组织变长变薄,形成圆形gamma区和delta区。结论:全面描述非病理性近视的眼部变化对于更好地了解近视眼轴增长的机制、病理性结构改变,以及近视导致的心理生理后遗症对视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近视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布局思考:基于2014—2023年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我国现有近视患者多达5亿,具有"早发高发、程度重、并发症多"的鲜明特点,社会经济负担沉重,防治形势严峻。近视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前提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遗传、环境调控、视网膜多巴胺-脉络膜血流-巩膜缺氧和炎症四类学说,但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近视及其并发症的共性机制,最根本的科学问题尚无理想答案。根据2014—2023年近视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近视领域基础研究相对滞后,顶层设计尚有欠缺,科学问题凝练不足,缺乏有组织的研究,研究方向相对独立且分散,缺乏深度交叉融合,未形成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研究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进一步加强近视领域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优化资助布局,加大资助强度,引导高水平临床学者和基础研究人员,着力提高近视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基础研究水平,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近视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匍行性脉络膜炎不同亚型眼底病灶演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