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近视程度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并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的8~14岁的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验光测量屈光度,按照SE分为低度近视组(>-3 D且<-0.5 D)、中度近视组(>-6 D且≤-3 D)、高度近视组(≥-12 D且≤-6 D)和对照组(>-0.5 D且<0.5 D),并测量SFCT、GCIPL六个方位厚度(上方、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和AL,评估其与近视屈光度数的关系.GCIPL厚度与AL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FCT与AL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 共纳入97例(142只眼),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11.2±1.8)岁.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及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GCIPL厚度各个指标与AL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1),GCIPL上方,下方,颞下方及平均厚度与年龄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和年龄均无显著相关.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AL的回归系数值为-24.846(Z=-4.522,P<0.001),意味着AL对SFCT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SE越深,AL越长,SFCT越薄,GCIPL越薄,并且GCIPL下方与SE程度相关性最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CT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轻中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04/2024-01就诊于我院眼科中心的68例126眼6-18岁儿童青少年.按照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轻度近视组(-0.50 D<SE≤-3.00 D)44例83眼、中度近视组(-3.00 D<SE≤-6.00 D)24例43眼.利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光学放大效应校正,比较校正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校正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眼轴(AL)、SE的关系.结果:轻度近视组的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在中度近视组中,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有差异(均P<0.001).校正前,两组间黄斑区外环颞侧和外环上方的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035).其他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校正后,两组间的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上方、内环下方、外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光学放大效应校正前,黄斑区外环的视网膜厚度与SE呈正相关(均P<0.05),与AL呈负相关(均P<0.05).通过校正,发现黄斑区中心凹、内环视网膜厚度和平均视网膜厚度与SE存在显著负相关(均P<0.05).此外,黄斑区各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厚度与AL均呈正相关(均P<0.001).结论: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并且随着AL的增加,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囊袋张力环对高度近视患者Barrett universal Ⅱ IOL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囊袋张力环(CTR)对Barrett universal Ⅱ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01/06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组和空白组,每组40眼,所有患者均用IOL Master测量,并按照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实际植入IOL屈光度及预测术后屈光度.记录患者术后6 mo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后6 mo两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评估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及预测术后屈光度与CTR的关系.结果:术后6 mo两组患者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UCVA、BCVA比较无差异(均P>0.05);80 眼按照 Barrett universal Ⅱ 公式植入 IOL 后,CT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2.01±0.71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1.64±0.88 D,MAE为0.37±0.98 D;空白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2.12±0.64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1.54±0.88 D,MAE为0.58±0.31 D,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根据眼轴长度进行分组,对于任意眼轴长度CTR的植入均能有效地减少屈光误差(P>0.05).随着眼轴的增长,MAE的值越大,眼轴≥30 mm的患者术后MAE值比较两组间有差异(P<0.05).CTR组、空白组中出现远视漂移的比例分别是18%(7/40)、30%(12/40),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预测术后屈光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植入CTR既能够保持囊袋的形态,有效防止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使IOL居中性更佳,又能有利于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的早期稳定,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屈光结果,减少屈光漂移.对于术中考虑植入CTR的近视患者,建议术前增加-0.50 D的预留屈光度,以达到理想屈光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近视进展是目前近视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角膜塑形镜材料和设计的持续革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研究显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进展中效果显著,尤其中度近视儿童更佳.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缓眼轴增长,对调节功能也有积极影响,但亦存在对视觉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的潜在风险.因此,在选择镜片设计和患者适配性时,需权衡视觉质量与近视控制效果,力求最佳平衡.尽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关于其长期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对视觉质量影响的程度与机制等仍存在争议.同时,其与其他近视防控手段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增强效应的潜力.然而,关于停用后的近视反弹情况,仍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文章旨在对角膜塑形镜的设计、近视进展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种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12/2022-0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患儿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40眼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B组20例40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C组20例40眼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随访12 mo,观察三组患儿初诊,干预后6、12 mo时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C)、调节灵敏度(AF)、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6、12 mo,三组患儿AL、SE和AF较初诊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B组和C组SE和AF均高于A组(均P<0.05),干预前后CC比较无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后6、12 mo外环颞侧、鼻侧、下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初诊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前后其余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作用优于翻转拍视力训练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及接受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蓝光对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的抑制作用及其视锥细胞密度变化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52±0.09)D,眼轴增长(0.06±0.00)mm;白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66±0.07)D,眼轴增长(0.13±0.0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蓝光组豚鼠视网膜背侧和腹侧M视锥细胞密度小于白光组,背侧和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大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3、52.23、42.09、25.02,均 P<0.05)。蓝光干预后近视延缓与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增加呈强正相关( r=0.95, P<0.01)。蓝光组视黄酸含量、RAR-β和MMP-2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减少,TIMP-2和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3、7.45、3.72、6.19、9.03,均 P<0.05)。蓝光组巩膜厚度为(125.0±7.8)μm,较白光组的(102.0±6.3)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3, P<0.05)。 结论:蓝光可抑制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豚鼠屈光度的改变可能通过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变化影响视网膜视黄酸及巩膜胶原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CP)治疗合并高度近视(HM)的开角型青光眼(OA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CP治疗且术后随访≥1年的合并HM的OAG患者共28例(40眼),并将术中360°穿通顺利的26例(38眼)纳入分析。HM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6.00 D或眼轴长度>26 mm;手术成功率定义为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21 mmHg,其中术后3个月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均在上述范围者为条件成功,未使用降眼压药物者定义为完全成功。收集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术后眼压、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等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术后眼压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Wald χ2检验获得检验结果,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 结果::共纳入26例(38眼)顺利接受PCP治疗的OAG合并HM患者,其中男17例(25眼),女9例(13眼)。术前年龄(35.0±14.6)岁,随访时长(20.7±11.7)个月。术前眼轴长度为25.7~35.6(28.7±2.6)mm,SE为(-7.78±3.71)D。眼压由术前(33.1±11.6)mmHg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16.6±3.4)mmHg(Wald χ2=15.52, P<0.001)、术后12个月的(16.2±3.6)mmHg(Wald χ2=20.07, P<0.001)。平均用药由术前3(3, 4)种下降至术后6个月0(0, 1)种(Wald χ2=1.48, P=0.002)、术后12个月0(0, 1)种(Wald χ2=9.87, P=0.001)。术后12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2%(35/38)、58%(22/38)。术后出现短暂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短暂性低眼压的分别为16、12、7眼,其中1眼发生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 结论::PCP治疗合并HM的OAG患者具有良好的中长期降眼压效果,且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度近视及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视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高、中、低度近视及正视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2─8月至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112例(112眼),其中高度近视组(A组,屈光度≤-6.00 D)46例、中度近视组(B组,-6.00 D<屈光度≤-3.00 D)37例、低度近视及正视组(C组,-3.00 D<屈光度≤+0.50 D)29例。使用OCTA和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OCTA参数及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与黄斑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各OCTA参数、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深层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4.5%±6.6%、47.2%±7.4%、48.4%±5.3%;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49, P=0.035);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浅层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分别为(27.7±2.2)dB、(28.0±1.8)dB、(29.2±1.0)d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16, P=0.004);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1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为47.7±31.0,40.9±27.2,25.1±22.6,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8, P=0.004);两两比较中,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2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固视稳定性(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及检测时间(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层MVD与RS无相关性( r=0.184, P=0.052),深层MVD与RS呈正相关( r=0.281, P=0.003),FAZ面积与RS呈负相关( r=-0.277, P=0.003)。深层MVD与AL呈负相关( r=-0.254, P=0.007),浅层MVD、FAZ面积均与AL无相关性。RS与AL呈负相关( r=-0.439, P<0.001),MI、 t均与AL呈正相关( r=0.386, P<0.001; r=0.276, P=0.003),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均与AL无相关性。 结论::OCTA联合MAIA微视野计对研究高度近视及其他屈光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有意义,OCTA检查中的深层MVD以及MAIA微视野计检查中的RS、MI可用于检测不同度数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365, 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53.750, P<0.001)。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3.576, 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05, P=0.900; F组别=0.973, 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08.302、27.407,均 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屈光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 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种儿童常用近视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睫状肌麻痹验光作为近视诊断金标准,比较常用的近视筛查方案及其不同组合用于儿童近视筛查的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初次就诊的儿童543例,年龄6~8岁,检查并记录儿童裸眼远视力(UCDVA)、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屈光度(PR)及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等效球镜度(SE)。以PR≤-0.50 D作为近视阳性界值;UCDVA<5.0为视力不良;轴率比(AL/CR)>3视为可疑近视;以睫状肌麻痹验光后SE≤-0.50 D为近视诊断金标准。筛查方案共7种,分别为:UCDVA、PR、AL/CR、UCDVA+PR、UCDVA+AL/CR、PR+AL/CR、以及UCDVA+PR+AL/CR。筛查方案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等。不同近视筛查方案间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当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时,PR方案准确性最好,其灵敏度(100.0%)、特异度(89.2%)、约登指数(0.89)、阳性预测值(64.7%)、阴性预测值(100.0%)、诊断符合率(0.732)和ROC曲线下面积(0.95)均最高。当使用2种指标组合筛查近视时,UCDVA+PR方案和PR+AL/CR方案准确性较接近(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92),均比UCDVA+AL/CR方案准确性好(约登指数为0.87)。当使用3种指标组合,即UCDVA+PR+AL/CR方案筛查近视时,仅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83.3%)和诊断符合率(0.861)相较UCDVA+PR和PR+AL/CR方案稍有提升,其余准确性及可靠性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在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中,如果只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PR;如果可以联合2种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UCDVA+PR或PR+AL/CR;当3种指标全部联合筛查近视时,筛查效能提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