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动脉入路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比桡动脉入路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CI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共3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猪尾导管辅助组、6.5 F鞘组与6 F鞘组,各130例.比较3组指引导管到位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率、术后桡动脉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指引导管到位时间、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率、术后桡动脉直径及桡动脉闭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5 F鞘组与6 F鞘组相比,术中桡动脉痉挛、前臂疼痛或不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猪尾导管辅助组桡动脉痉挛和前臂疼痛不适明显好于6.5 F鞘组、6 F鞘组(均P<0.05).结论 桡动脉入路PCI治疗中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同样安全有效.采用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可改善患者桡动脉痉挛,减轻前臂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经导管复制兔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复制兔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模型的方法及可行性分析.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经股动脉置入6 F动脉鞘,模型组将自制的兔自体动脉血栓经指引导管注入肠系膜上动脉进行栓塞,血管造影证实栓塞成功后2 h开腹观察腹腔肠管情况,行伊文思蓝染色,染色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对照组只进行股动脉置管并行相应伊文思蓝染色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栓塞后2 h剖腹探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对比,模型组栓塞肠管色泽变暗红,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对照组肠管颜色鲜红,肠蠕动正常.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表明,模型组栓塞肠管未着色.病理结果提示,模型组栓塞动脉供应区域肠管肠黏膜充血、局部区域出血,伴炎症细胞浸润,多数区域发生肠黏膜梗死;对照组肠管全蓝染色,无肠黏膜梗死.②D-2聚体、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在术前、术后1和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的D-2聚体水平高于术前,而术后2 h低于术后1 h(P<0.05).术后1和2 h的CK水平低于术前(P<0.05),而术后1 h与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可成功复制兔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模型,该实验方法可控性好,成功率较高,能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桡动脉无鞘介入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无鞘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39例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患者,采用ASAHI公司无鞘指引导管或利用"无鞘"技术自制无鞘指引套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实施PCI的临床资料,观察无鞘指引管通过性、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10例,前降支(LAD)与对角支(D)分叉病变29例.33例患者使用7.5F无鞘指引导管;6例使用7F自制无鞘指引套管,PCI均获成功.39例患者住院期间无心脑血管事件及桡动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无鞘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7.5F无鞘指引导管使用方便,通过性好,自制无鞘指引套管方法有效、安全,可行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脉导丝联合球囊在处理冠脉介入桡动脉痉挛时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冠脉导丝联合球囊在处理冠脉介入桡动脉痉挛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术发生桡动脉痉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于两种不同处理策略中随机采用一种处理策略,共计60例.导丝联合球囊组(WAB组,n=28)采用冠脉导丝联合球囊的方法处理桡动脉痉挛,完成经桡动脉入径的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药物组(Drug组,n=32)采用沿鞘管侧或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中注入硝酸甘油200μg,等待5 min后再次行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WAB组重度痉挛占71.4%,弥散痉挛占42.9%;Drug组重度痉挛占68.8%,弥散痉挛占40.6%;两组痉挛严重及弥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AB组在冠脉导丝联合球囊指引下操作5F造影导管或6F指引导管通过痉挛部位,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92.9%,Drug组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AB组出现血管并发症2例(7.1%);Drug组出现血管并发症3例(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发生桡动脉痉挛时,可尝试冠脉导丝联合球囊的方法辅助导管通过痉挛部位,以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该方法安全可行,尤其适合无其它血管路径可替代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循证护理在无鞘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无鞘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循证护理小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检索证据,对30例无鞘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评判性循证护理.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共发生2例桡动脉血管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后果,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循证护理措施规范了护理行为,预见性地将护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使护理T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球囊内固定解旋造影管打折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开放科学(源服务)标识码(OSID)1 病例患者,女性,65岁,主因"反复烧心、反酸10 d伴胸痛19 h"于2018-11-20以"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收入河北滦南县医院,经抗凝、调脂治疗后于2018-11-22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中于局麻后穿刺右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并送入5F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由于右侧锁骨下区迂曲严重,旋转阻力大,监测压力衰减消失,透视下可见导管在于肱动脉处打折,呈两个连续180度角(图1-1).遂反复试用轻拉造影导管,反方向解旋,导丝支撑下通过导管打折处及袖带加压打折段近端等方法,均未取得成功,造影导管仍无法前行及后退,导管盘绕打结.此时患者右上臂疼痛,不能耐受,解旋失败,恐损伤血管遂放弃上述方法.而后我们采用球囊内固定解旋这一新方法,操作如下:将打折造影导管尾端截断,选取EBU3.5指引导管并将其头端截断,将2.0×20 mm球囊依次由尾部到头部穿过截断的指引导管,再穿入截断的造影导管尾部断端,球囊延伸至全部进入造影导管为止,压力泵打起14 atm后试拉球囊,确定球囊和造影导管两者可紧密结合.送指引导管至穿刺点后并将6F指引导管套入5F造影导管外,同时左手向内推送指引导管至导管打结处,全程透视下右手向外轻拉球囊,顺利将造影导管拉出.整个牵拉过程中患者无不适反应,取出后检查导管头端完整,造影导管中间盘绕打结,周围无血栓形成(图1-8),桡动脉造影显示桡动脉血管未见渗漏,更换指引导管后介入诊疗顺利完成.术后监测24 h右上臂无肿胀疼痛、无感觉和运动异常.术后第 5 d患者出院,随访10 d,患者未诉右上臂不适等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F指引导管完成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使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术后恢复情况,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采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全部成功,无患者出现血管径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PCI成功率为100%.结论 经桡动脉入径采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PCI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作为部分复杂病变患者经桡动脉行PCI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诊PCI术中支架脱载及处理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病例1 患者男性,53岁,主因"突发头昏伴短暂意识丧失2 h"入我院,心电图示RR长间歇,肌钙蛋白T(TnT):3492 pg/ml,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入心内科.患者于入院后26 h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前降支(LAD)中段50%~70%狭窄;回旋支(LCX)远端以远闭塞,高位钝缘支70%~80%狭窄;右冠(RCA)近端以远闭塞.6F JR4.0指引导管至右冠开口,先送入sion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换Pilot 50导丝顺利通过病变到达右冠远端,依次予MINI trek 1.2×15 mm,Artimes 1.5×15 mm、2.0×20 mm、2.5×20 mm球囊顺序扩张狭窄病变,球囊充盈扩张满意.送入Excel 3.0×28 mm支架至病变过程中阻力很大,反复推送不能到达病变远端,支架后撤困难(图1).反复适度用力左右旋转及后撤支架杆,最终将支架退至右冠开口,但不能进入指引导管.连同支架、导丝、导管拉离右冠开口至桡动脉近心端(图2),支架与球囊分离.重新穿刺右侧肱动脉,送入6F JR4.0指引导管至右冠开口,sion导丝通过病变至血管远端,Artimes 2.5×5×20 mm球囊12~14 atm反复扩张狭窄处;从狭窄处至开口由远及近植入Excel 3.0×24 mm、Excel 3.5×28 mm、Xience Xpedtion 3.5×23 mm支架,中远段予以NC trek球囊后扩,退出球囊.因无抓捕器,经桡动脉鞘送入另一根导丝的双导丝缠绕、另送球囊入脱载支架内扩张等方法,均未能将支架拉入导管.送入3.5 mm支架球囊至脱载支架处,反复14个atm挤压支架,再送入Excel4.0×24 mm支架覆盖脱载支架并释放,将脱载支架固定压迫在一侧桡动脉远端壁上(图3),造影显示桡动脉血流通畅;随访8个月桡动脉搏动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微创的心导管技术制作兔心肌梗死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心脏导管技术堵塞冠状动脉制作兔心肌梗死(MI)模型.方法 25只兔经全身麻醉后分离颈动脉,穿刺颈动脉,置入5F血管鞘并固定.从血管鞘送入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的窦底,利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入左前降支中或远段,沿微导管向左前降支中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或弹簧圈,使左前降支闭塞,从而制作MI模型.1个月后取出心脏,行病理检测MI面积.结果 25只兔共19只成功送入微导丝及微导管至左前降支.弹簧圈组兔10只,MI制作成功7只,饲养中死亡2只.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组兔9只,MI制作成功7只,饲养中死亡1只.两组兔MI成功率及兔MI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心导管介入方法可制备兔MI模型,成功率高,MI特征稳定,可避免开胸损伤,更符合临床MI的病理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桡动脉入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桡动脉入路(TRA)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RA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0例,后循环动脉瘤11例.观察记录指引导管到位情况、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和穿刺点并发症、术后桡动脉搏动和闭塞情况、围手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导引导管均到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均获成功.2例出现穿刺后桡动脉痉挛,其中1例严重痉挛引起撤导管鞘困难.术后4例发生轻度相关并发症,均自行缓解.无一例出现与穿刺点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桡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21例患者桡动脉血流通畅.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结论 TRA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是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