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24个月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femoropoplite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FPOD)的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对 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CB治疗的FPO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后 24个月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primary patency rate,PP)、一期辅助通畅率(assisted primary patency rate,AP)、二期通畅率(secondary patency rate,SP)、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dom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有效性指标,以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大截肢率、全因死亡率安全性指标。结果:172例患者(191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其中TASC A型13条(6.8%)、B型38条(19.9%)、C型98条(51.3%)、D型42条(22.0%)。原发性病变126条(66.0%)、支架内再狭窄病变33条(17.3%),原发性病变合并支架内再狭窄32条(16.8%)。轻度钙化48条(25.1%)、中度钙化20条(10.5%)、重度钙化25条(13.1%)。原发性病变平均病变长度(27.8±10.4)mm。其中慢性全堵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为97条(61.4%),平均CTO病变长度为(17.2±12.4)cm。技术成功率97.4%。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为22.0%。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PP分别为68.4%和55.9%、AP为78.8%和69.8%、SP为95.8%和91.5%,F-TLR为85.3%和81.9%。原发性病变亚组术后24个月PP为62.7%、支架内再狭窄亚组术后24个月PP为44.9%。术后全因死亡率13.4%、大截肢率4.7%。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P=0.046)和≥15 cm的CTO病变( P=0.006)。 结论:DCB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技术比较及Hartel穿刺法学习曲线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法(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法(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段3种不同穿刺法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法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段: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法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 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 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法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切割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长段狭窄的疗效及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 t=-41.731, P<0.001)、肱动脉血流量( t=-12.510, 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t=9.241, 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 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022,95% CI 1.001~1.045, P=0.042)。 结论: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的疗效初探(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2017年9月—2019年12月间13例经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病变狭窄特点、内镜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13例患者中克罗恩病6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ryptogenic multifocal ulcerous stenosing enteritis,CMUSE)4例,病因未明小肠狭窄3例。17次小肠镜治疗共发现狭窄38处,35处为膜状狭窄,3处为柱状狭窄。6例克罗恩病患者共发现13处狭窄,其中4例单处狭窄,1例3处狭窄,1例6处狭窄。4例CMUSE患者共发现21处狭窄,均为膜状狭窄。共对镜下所见狭窄行18次球囊扩张,10次IT刀切开,技术成功率88.2%(15/17),临床有效率76.9%(10/13)。随访3~28个月,有1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3例迟发性穿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表明经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在技术上可行,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腔镜下一期手术治疗食管闭锁合并气管软化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胸腔镜下一期气管后壁悬吊术联合食管端端吻合术治疗食管闭锁合并气管软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11例食管闭锁合并中度(气管软化评分在81%~90%)或重度(气管软化评分在91%~100%)气管软化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在胸腔镜下行气管后壁悬吊术联合食管端端吻合术治疗。收集所有患儿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短期随诊结局,进而评估气管后壁悬吊术联合食管端端吻合术治疗食管闭锁合并气管软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1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气管后壁悬吊术联合食管端端吻合术,无一例中转开胸病例。术中气管悬吊固定时间为7(5~8)min,无一例气管损伤发生。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65(15~189)h。2例出现食管瘘,均经保守治疗愈合,其中1例出现食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后缓解。随访12(10~15)个月,1例反复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经多次住院治疗,1年后逐渐好转。结论:胸腔镜下气管后壁悬吊能在解剖上改善气管软化,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预防气管软化症的发生,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可作为一项新技术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封堵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单中心100例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100例行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停循环时间(5.2±3.1)min,最低鼻咽温(27.9±1.0)℃,最低尿温(29.2±1.2)℃。院内死亡1例,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0天死亡共4例。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脑梗塞3例,截瘫2例,需IABP辅助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需持续透析的肾衰竭5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二次气管插管3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结论: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应用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安全可靠,其器官保护作用仍需大样本对比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静脉至股动脉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转流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股静脉至股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脉隔离灌注化疗在盆腔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盆腔动脉隔离灌注化疗是区域化疗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双球囊、双下肢止血带将盆腔血液循环与体循环隔离,再向盆腔区域灌注化疗药物,使局部获得高于静脉化疗的药物浓度。对于不可切除的盆腔肿瘤,盆腔动脉隔离灌注化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补充治疗手段。将该技术用于新辅助治疗可实现不可切除肿瘤的降级,部分患者术后获得长期生存。我国目前鲜有相关研究报道,文章围绕该技术的原理、临床疗效、安全性与并发症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瓣膜球囊辅助修补Bentall术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41岁女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Bentall术后7年并发人工血管-升主动脉远端吻合口漏合并假性动脉瘤形成,需行人工血管-升主动脉远端吻合口漏修补术。在杂交技术条件下,首先采用瓣膜球囊辅助临时封堵Bentall术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漏,再正中开胸行吻合口漏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导航定位计划系统辅助完成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1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薄层CT扫描,应用机器人工作站多模态影像融合,计算麦氏囊体积。手术规划设置两条路径:实际穿刺路径,靶点为卵圆孔内口前内象限;测量用虚拟路径,用于规划球囊置入深度。机械臂适配器引导下完成实际穿刺路径卵圆孔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侧位X线透视下完成测量用虚拟路径,将球囊置入预定深度,充盈球囊至梨形完成手术。术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分级评估面部麻木程度,术后随访1~12个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穿刺卵圆孔并进入麦氏囊,球囊充盈呈梨型。10例(90.9%)患者术后即刻完全缓解,1例术后第5天延迟愈合。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患者均无疼痛复发,BNI麻木分级2~3分。球囊充盈体积与术前测量麦氏囊体积适宜的比值大致为1.7。结论:机器人手术导航定位计划系统辅助完成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后和短期随访结果均表明在老年人患者中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