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泛粘连性小肠梗阻术中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ABO)术中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NIT)的可行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普外科于2019年4月—2021年4月之间收治的60例广泛ABO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30例术中行NIT小肠内排列术(观察组),30例同期未行NIT小肠内排列术(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出院时间、总有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个月肠梗阻复发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 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6, P=0.237)。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110.6±4.6) min比(94.3±2.5) min, t=17.27, P=0.001];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13±1.00) d比(8.70±0.70) d, t=2.53, P=0.014;(12.83±1.57) d比(13.67±1.03)d, t=0.03, P=0.01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比30%, 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中应用NIT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置管,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置管时间[(23.2±7.1)min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WI组仅置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管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断裂残端滑入体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告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断裂残端滑入体内后,经多学科合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行血管内异物取出术,顺利取出导管。患儿术后第2天超声检查见股静脉穿刺处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本文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静脉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导丝引导下输尿管支架管误入肠腔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更换双J管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在斑马导丝引导下将双J管置入回肠,导致输尿管回肠瘘。提示当输尿管出现扭曲、狭窄以及炎症时,输尿管腔内不规范的操作导致输尿管穿孔的风险较高。规范化诊治以及合适的导丝选择可以降低输尿管穿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细胞癌治疗的新发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病例数多,医师治疗肝癌经验多,同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相关研究,因此,我国肝癌诊断与治疗水平在很多方面都已走到世界前沿。肝癌治疗方式主要分为3大类:(1)局部治疗,包括肝切除、消融治疗和肝移植。肝部分切除手术已非常成熟。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的患者,解剖性肝切除长远生存比非解剖性肝切除好;而对于无微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两者的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国已发表多个预测模型,使用术前检查数据,可预测肝癌患者在肝切除术后的标本中是否合并微血管侵犯,因此,外科医师可在术前决定是否为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此外,国内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肝切除术或机器人肝切除术比开腹肝切除术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也有研究者建立和验证了有效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模型。对于风险高的患者,可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希望能找出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案。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肿瘤长径<2 cm的单发小肝癌,局部消融可达到肝切除的长远生存效果;而较大的单发肝癌(肿瘤长径为3~5 cm),应合并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局部无水酒精注射;如肿瘤长径>5 cm时,手术切除的远期生存效果较好。肝移植近年在我国发展得很好,不但发表了超越米兰标准的不同适应证,还探索了不同研究方向以期改善肝癌患者肝移植后的生存结果。(2)区域性治疗:TACE在我国发展得也很好,通过高选择性TACE的治疗,不但治疗反应更好,不良反应相应减少。钇90微球是刚引进我国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不适合TACE治疗的患者或 TACE治疗失败的患者,用以延长患者等候肝移植的时间和作为肝癌降期治疗的手段。钇90微球治疗肝癌的再发展为放射性半肝、肝区、肝段的放射性肝切除术,以及消融性经肝动脉内放射栓塞。这两个新发展是通过高选择性把导管插入供应肝癌的肝动脉分支,注入大剂量的钇90微球,达到整个肝癌受充分辐射而发生坏死的目的,最终使患者获得治愈的机会。(3)全身性治疗:这是近年发展最快的治疗肝癌领域。采用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进行单独或联合使用,能控制肝癌发展。目前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肝癌多个基因突变下,经治疗阻断一条信号通路的传递后,如何能阻止肝癌从另一条信号通路进行传递,从而继续控制肝癌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肝癌治疗长远生存结果已快速得以改善,希望通过医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将肝癌这一顽疾变成一种可完全治愈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新生儿脑脊液乳糜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脊液乳糜在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极少见,若发现不及时,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脑脊液乳糜患儿,拔除导管、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延续性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现状、模式和效果评价指标,探讨了PICC延续性护理的现存问题和研究展望,以期为医疗机构有效实施本土化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防控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进一步规范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防控措施,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针对UVC感染、导管位置和护理及相关并发症3个方面相关的9个临床问题,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证据合成与评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分级,最终形成21条推荐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UVC导管相关并发症防控循证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神经监护气管导管置入后通气障碍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病例1,女性,年龄51岁,身高155 cm,体质量64 kg,诊断为"甲状腺结节",拟在全麻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既往有白细胞低病史,其他术前检查未见异常。入室时BP 125/64 mmHg(1 mmHg=0.133 kPa),HR 62次/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咪达唑仑0.04 mg/kg、丙泊酚2 mg/kg和罗库溴铵1 mg/kg行麻醉诱导。可视喉镜引导下顺利置入神经监护气管导管(ID 6.0 mm,Medtronic公司,美国),连接麻醉机螺纹管,套囊内注入适量空气,固定后观察到吸气峰压为45 mmHg,通气困难。检查气管导管深度适宜,确定在气道内,且呼吸回路连接正常;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不通畅,遂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排查,发现套囊阻塞导管开口端导致通气困难,立即抽尽套囊内空气,再次缓慢注入适量空气后通气恢复,气道压恢复正常。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控制呼吸,生命体征平稳。术毕自主呼吸、意识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