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声成像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光声成像技术利用"光进声出"的原理对肿瘤组织光学吸收体进行非侵入性成像,结合了光学成像高对比度和声学成像高穿透性的优点,无创且无电离辐射。但目前光声成像研究仍局限于实验室,该技术可用于皮肤原位黑素瘤及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检测及前哨淋巴结成像,并实现黑素瘤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与实时激光消融治疗,联合外源性显影剂可实现多功能成像和治疗。本文对光声成像技术在皮肤肿瘤的临床前实验进行综述,以期早日促进临床应用的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 3O 4磁性微球,吸附聚集离子型显影剂泛影葡胺(泛影酸根携正电荷),即通过改进显影剂的方法,使磁性微球携带显影剂,制成新的纳米粒子-磁影复合微粒,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血液循环带来的磁影复合微粒不断在磁场区域血管内滞留聚集,磁场区域血管内磁性微球携带的显影剂浓聚达到显像浓度,实现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并且通过调整两种试剂配比,可适度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提高显影效率。由此分步进行了电镜实验、CT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CT活体人体成像试验。 结果:电镜实验:泛影葡胺,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20 nm。氨基Fe 3O 4磁性微球,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100 nm,分布较疏散均匀。两种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但仍具备磁流体性能、强顺磁性。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胫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磁场一侧胫骨近端内血管明显可见四氧化三铁分布,无磁场一侧未见。活体人体成像试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腓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 结论:通过磁影复合微粒(磁性微球+泛影葡胺)新试剂的制作,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达到活体骨内显影剂浓聚,在CT薄层扫描下可实现活体外径≥0.5 mm骨内血管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应用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中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应用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7月1日至10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例AWE患者,术中采用ICG(0.25 mg/kg)作为荧光显影剂,在近红外荧光腹腔镜辅助下进行AWE病灶的荧光显影,指导AWE的精准切除。切除AWE病灶并取其3、6、9和12点的切缘组织及病灶基底部组织送病理检查。记录静脉推注ICG后至荧光显影的时间、荧光显影率、荧光显影下切除病灶的时间、ICG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灶的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入组的7例AWE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AWE病灶在静脉推注ICG后显影(荧光显影率为5/7),静脉推注ICG后至荧光显影的时间为(46.7±9.8)s。ICG荧光显影下切除病灶的时间为(16.4±7.0)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ICG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的腹壁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所有切缘未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结论:ICG荧光显影可指导AWE病灶的精准切除,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辅助切口注射吲哚菁绿在荧光成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目前存在不少争议,容易误诊和漏诊转移淋巴结。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对于淋巴结定位和清扫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辅助切口注射ICG在荧光成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胃肠专业组收治的2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手术时先经辅助小切口注射ICG,继而行荧光成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结果:29例患者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60.8±7.7)岁,体质指数(24.3±2.8)kg/m 2,术前肿瘤分期Ⅰ期3例、Ⅱ期19例、Ⅲ期7例。全组均有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和中央组淋巴结显影,其中3例患者幽门下淋巴结(No.6)显影;均无肠系膜上静脉左侧淋巴结显影,显影淋巴结(14.2±6.1)枚;中央组淋巴结显影时间(36.2±3.7)min;清扫淋巴结(22.4±8.2)枚。手术中无显影剂外渗,未出现过敏、腹腔大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13.1±10.7)min,术中出血量为(22.4±3.9)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2±0.4)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7±0.7)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0.7±0.4)d,术后住院天数为(5.8±1.5)d。手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经辅助切口注射ICG荧光成像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像技术在薄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对解剖学知识了解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美学和功能的修复重建,因此也出现了多种穿支皮瓣的切取和修薄方法。然而,一些学者依然担忧这些方法可能造成血管损伤。先进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穿支血管,特别是脂肪层的穿支,还能准确评估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充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可在不影响皮瓣微循环的情况下获得最佳重建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昝涛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Imaging for thinned perforator flap harves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重点综述了CT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超高频超声、光声层析成像、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动态红外热成像及无创组织血氧测定等技术在薄皮瓣皮下穿支走行及血流灌注评估方面的运用及优点和不足。作者建议根据术前及术中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如术前穿支定位首选CTA,术前穿支的血流动力学(管径、流速)检测首选CDU;术中穿支灌注情况和浅表血管显影首选ICGA。将来可能通过显影剂和设备创新与混合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数字手术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运用以上这些技术,有望获取既能满足功能及美学修复需求,又比较安全的薄穿支皮瓣,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针注射球囊防治动脉狭窄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猪股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中,微针球囊注射紫杉醇到股动脉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只巴马香猪随机抽样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只,选取单侧股动脉;空白对照组2只,选取双侧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下选取直径约4 mm的股动脉作为靶血管,予以扩张至6 mm达到血管损伤的目的。实验组应用微针球囊注射1 ml紫杉醇显影剂复合物到动脉鞘;对照组应用药物涂层球囊(DCB)释放紫杉醇涂层到血管内膜;空白对照组应用微针球囊注射1ml生理盐水到动脉鞘。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 h、48 h、7 d、14 d检测紫杉醇血药浓度,在术后60 d检测靶血管段的紫杉醇含量;术后60 d 3组靶血管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在镜下测量相关数据并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中紫杉醇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为0.068(0.010,0.092)、0.068(0.005,0.092)( Z=2.12, P<0.05)。血管狭窄率的比较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当,均优于空白对照组,方差分析结果为(42±6)%、(46±8)%、(52±7)%( F=3.87, P<0.05),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管腔面积/外膜面积比的比较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当,均优于空白对照组,方差分析结果为(35±9)%、(33±7)%、(23±7)%( F=6.21, P<0.05),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微针球囊注射紫杉醇到股动脉鞘是安全的,可以产生与DCB相同的防治动脉狭窄的效果,为ASO的腔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8F-DOPA和18F-FP-CIT显影剂在PET/CT诊断早期帕金森病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18F-DOPA和18F-FP-CIT显影剂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诊断早期帕金森病(PD)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9例PD患者(PD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年龄、性别与PD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8名作为对照组.PD组及对照组均接受PET/CT检查.PD组有50例使用18F-DOPA显影剂(18F-DOPA-PD组),69例使用18F-FP-CIT显影剂(18F-FP-CIT-PD组);对照组有14例使用18F-DOPA显影剂(18F-DOPA-对照组),14例使用18F-FP-CIT显影剂(18F-FP-CIT-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视觉评分,以及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摄取指数,探讨PD患者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摄取指数与年龄、病程及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8F-DOPA-PD组和18F-FP-CIT-PD组纹状体尾状核、壳核的摄取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起病对侧尾状核、壳核的摄取指数降低情况较起病侧更为显著(P<0.05).无论是使用18F-DOPA显影剂还是18F-FP-CIT显影剂,中晚期PD患者的尾状核、壳核摄取指数均较早期PD患者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DOPA-PD组起病侧和对侧的尾状核、壳核前份、壳核中后份摄取指数与患者年龄、病程及UPDRS Ⅲ评分呈负相关(P<0.05).18F-FP-CIT-PD组患者起病侧和对侧的尾状核、壳核前份、壳核中后份摄取指数与患者病程及UPDRS Ⅲ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18F-DOPA及18F-FP-CIT显影剂均能在PET/CT中反映PD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情况,有助于早期筛查PD患者并进行疾病进程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随着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t imaging,ICG-FI)越发成熟,加之多种染色及显像方式,经济快捷的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肝细胞癌解剖性切除,精准作用在肿瘤及边界定位,更好发现微小病灶;用于手术肝切平面选择和监测,大大增加残留癌灶的检出概率,有效减低术后复发转移,最大限度实现R0 切除并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为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开辟全新的道路.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也存在假阳性结果,易受肝脏功能、给药时间和剂量、显影剂不良反应等局限因素影响,其效能及可靠性仍需探索研究.总之由于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手术过程精细、复杂又耗时长,且患者个体差异性较大,在临床中还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诊疗.笔者现就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下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实现术中神经成像: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背景:目前主要的神经成像方式,如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高分辨率超声,均无法为医生提供术中实时定位图像.随着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手术目标区域的直接可视化成为现实,这为神经的术中实时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案.目的:归纳并总结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实现术中神经成像的研究进展.方法:以"近红外荧光成像,光学成像,神经成像"为中文检索词,以"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optical imaging,nerve imaging"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重点为2010年1月至2023年7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吲哚菁绿引导下的近红外荧光成像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术中血管、输尿管和胆管等管状器官以及各种肿瘤的识别与定位,是目前在精准外科手术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术中成像方法.②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实现术中神经荧光成像的研究中,吲哚菁绿是目前唯一的一种应用于临床研究的近红外荧光染料.③理想神经显影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在围术期容易给药,logD在pH=7.4时数值为0.5-3.0,分子质量<500 Da,有近红外窗口中的激发和发射波长,能够在神经组织中长时间保留,具有较高的SBR值以及较高的安全性.④未来近红外神经荧光显影剂的开发中,研究者们应该将重心放在合成吲哚菁绿与神经特异性靶点的复合物中.⑤在应用前景方面,该技术不仅能使术中神经荧光成像将成为现实,而且在原位监测神经再生以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将取得巨大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兼具显影与成骨功能多聚磷酸锶在磷酸钙骨水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添加硫酸钡可以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与显影性能,但伴随磷酸钙降解残存的显影剂难以降解,在植入部位产生的占位效应及破骨效应影响骨修复进程,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新型显影材料.目的:探讨生物活性可降解材料多聚磷酸锶的显影能力及其对磷酸钙骨水泥理化性能与成骨效应的影响.方法:①分别制备磷酸钙骨水泥(CPC)、淀粉改性磷酸钙骨水泥(CPS)与含多聚磷酸锶(占骨水泥粉末的质量分数为20%)淀粉改性磷酸钙骨水泥(20%SrPP-CPN),表征3组骨水泥的理化性能.②将3组骨水泥浸提液分别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能量代谢与成骨分化能力.③在24只SD大鼠颅顶部两侧各制作直径5 mm的骨缺损,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CPC组、CPS组与20%SrPP-CPN组进行干预,每组6只.干预4,12周后取材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与其他两组骨水泥比较,20%SrPP-CPN的显影能力增强、抗压强度与降解速率升高、固化时间延长,并且20%SrPP-CPN在降解过程中可稳定释放Sr2+.②CCK-8实验显示20%SrPP-CPN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细胞饥饿实验(无血清培养)显示相较于其他两组骨水泥,20%SrPP-CPN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相较于其他两组骨水泥,20%SrPP-CPN可提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ATP浓度.碱性磷酸酶与茜素红染色显示,相较于其他两组骨水泥,20%SrPP-CPN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③在大鼠颅骨缺损实验中,Micro-CT扫描、组织学(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观察显示相较于CPC组、CPS组,20%SrPP-CPN组骨水泥降解明显,并且大量新生骨组织分散于降解的骨水泥中;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相较于CPC组、CPS组,20%SrPP-CPN组缺损处Runx2蛋白表达升高(P<0.01).④结果表明,20%SrPP-CPN具有良好的显影性能与促成骨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