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仑山地区和湖北宜昌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放射虫动物群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报道了江苏仑山岗岗山剖面和湖北宜昌黄花场宜黄-1井岩芯中晚奥陶世五峰组灰色、灰黑色硅质页岩和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动物群.通过对仑山和宜昌五峰组放射虫动物群的再研究,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以空滴虫科(Inaniguttidae)放射虫发育为特点,丰度高,但分异度低、属种单调,仑山地区仅有一科、一属、两种,包括Inanigutta webbyi和Inanigutta jiangsuensis.宜昌地区同样发现空滴虫科放射虫,但难以鉴定到属种.两个地区的化石整体保存状况较差.根据伴生的笔石化石判断该放射虫动物群时代为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早期.动物群特征与凯迪早、中期放射虫动物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在两地五峰组中还新发现一类分类位置待定的锥形疑似放射虫化石,具有一定的地层对比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奥陶纪双头笔石类的分支起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浙西中-上奥陶统胡乐组、鄂西上奥陶统庙坡组的笔石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早期双头笔石类及其相关类群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该分支分析共选择13个生物分类单元,其中,早期双头笔石类群包括Jiangxigraptus mui,J.wuningensis,J.sextans,J.vagus,J.intortus和Dicranograptus irregularis,相关的双列笔石类群包括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U.sinicus,Archiclimacograptus caelatus,Dicaulogra ptus hystrix,Undulograptus ?praesextans和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外类群为Exigraptus uniformis.针对该分析类群特点,共选择“始端发育及构造”、“胞管形态特征”等25个性状.另外,还特别选择“生物地层信息”,作为性状之一进行对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双头笔石类是一个独立的单系群,其起源经历两枝分叉—攀合—再分叉—仅始部攀合的演变过程.始部攀合、末端分叉的Dicranograptus很可能由完全分叉的Jiangxigraptus或Dicellograptus衍生而来.分类单元的地层延限分布与这一演化序列的分支节点基本相符,因此从地层发生的角度也验证了Dicranograptus的“始部攀合”是一种衍征.含与不含“生物地层时代属性”这一性状的对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反映所选分类单元的起源先后关系与其地层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无“幽灵谱系”现象.该分支分析还表明,以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和Jiangxigraptus mui为代表的“两枝单列上斜”的特征在达瑞威尔期可能独立发生两次,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一种趋同或重复演化,而不是系统演化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长标度——腕足动物异速生长研究中的定量指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长标度”定义了在研究腕足动物异速生长时所需的个体生长发育定量指标,其数值大小受到壳长、壳宽、壳厚以及相对应权重的共同控制.将腕足动物待研究性状的测量值与其生长标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可判断该性状是否存在与腕足动物个体发育不等的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该指标对凯迪期(Katian)(晚奥陶世)腕足动物无洞贝类Rongatrypa xichuanensis的定量分析表明,该种腕足动物的壳宽与个体发育保持同步,壳长呈负异速生长,壳厚呈正异速生长,指示出该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体向横宽方向伸展,并伴随着壳体的加快增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于晚奥陶世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和Yaoxianognathus An的几点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广泛分布于晚奥陶世浅水、暖水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两个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1979和Yaoxianognathus An,1985的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基于产出于华北台地北缘内蒙古大余太白彦花山剖面的丰富标本提出关于两属的分类和演化的几点认识.根据所发现的化石特征,本文补充了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 An,1985和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Qiu in Linet al.,1984)的器官分子.基于Tasmanognathus borealis An,1985 S分子的复杂细齿结构特征,认为其符合Yaoxianognathus的属征,将其归并厘定为Yaoxianognathus borealis,器官种Tasmanognathus sigangensis Pei,1987的各分子无一符合该属器官特征重建,其全型标本更接近于Oulodus Branson et Mehl,1933.同时,T.sishuiensis-T.shichuanheensis-Y,borealis-Y,neimengguensis-Y,yaoxianensis表现为细齿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再一次证明两属之间演化关系明确.本文对两个属的认识,将为浅水、暖水碳酸盐岩相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分类学研究和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藏聂拉木晚奥陶世的介形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中首次报道西藏聂拉木地区亚来水厂剖面上奥陶统甲曲组介形类16属30种,介形类以古足介目和圆足介目为主,少量速足介目.根据该剖面介形类时代特征,可以推断甲曲组应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大致为Sandbian期-Katian期.该介形类生态组合为艾菲尔生态型,指示甲曲组在沉积时为近岸浅水环境.晚奥陶世喜马拉雅地层区与华南扬子区及塔里木介形类面貌相似,应属于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塔里木板块玉北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碳同位素地层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270个样品的碳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依据以往建立的奥陶系碳同位素对比标准,对研究区4口井的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进行了识别与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玉北地区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玉北地区中西部普遍发育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地层厚度30~80m不等.玉北地区东部情况则稍有不同,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仅在断洼区有分布,但厚度普遍较小,大概只有20~30m.而在断裂带上,受(晚奥陶世)加里东中期Ⅲ幕构造活动的影响,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已被剥蚀殆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塔里木板块北部英买力-哈拉哈塘油田中-上奥陶统灰岩的生态单元类型及时空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中-晚奥陶世,塔里木板块北部英买力-哈拉哈塘油田地区为向西南方向倾斜的陆表海灰岩缓坡区,东部井区的生物-沉积相显著比西区的英买201井、英买202井偏浅.达瑞威尔阶一间房组和凯迪阶良里塔格组沉积期频繁出现生屑-内碎屑滩,在东北井区尤为发育;西南井区的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生物*沉积相则可识别出潮下低能带沉积.一间房组上部的灰岩序列指示海进发生,之上的桑比阶吐木休克组沉积期达到最大海进而普遍沉积浪基面之下的灰泥为主的非滩相,生屑含量偏低;良里塔格组海退期平缓海底的小型藻丘和灰泥丘分布十分局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几丁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系统分析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包括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及大湾组底部的几丁虫微体生物化石.鉴定几丁虫5属14种,含早奥陶世特征种Eremochitina baculata,早中奥陶世常见种Conochitina deci piens,以及华南上扬子区早奥陶世常见属种Euconochitina enxiangensis和Lagenochitina chongqingensis.E.baculata是北冈瓦纳地区弗洛早中期的特征带化石,本文的材料为该种在华南的首次确切报道,且产出层位略低,为特马豆克期.在华南,常见于特马豆克晚期的带化石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在该剖面的同时段地层中暂未被发现,但形态上与之高度相似的Euconochitina enxiangensis在该时段大量出现.比较以往发表的数据后发现,E.fenxiangensis在华南的分布广泛且产出层位较为稳定,较之E.symmetrica更易获得,或可将其作为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初期区域内地层对比的一个有效卡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南益阳早、中奥陶世的叶笔石属(Phyllograptus)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湖南益阳早、中奥陶世的叶笔石1属5种,包括Phyllograptus anna Hall,1865,Phyllograptus anna longus Ruedemann,1947,Phyllograptus anna ultimus Ruedemann,1904,Phyllograptus claviger Monsen,1937,Phyllograptus claviger acuminatus(Chen and Xia),1979.研究表明,该属主要产出于弗洛晚期至大坪中期,在早、中奥陶世笔石多样性演变事件第一阶段的后期(Corymbograptus de flexus带),叶笔石所代表的上攀伸展类型就已萌芽,且在第二阶段(Pseudophyllograptus angustifolius elongatus带—Isograptus victoriae divergens带)于均分笔石动物群中占据优势地位,对该动物群内部类群的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笔石动物群自身的演替对于其多样性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陕西富平金粟山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时代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安太庠等(1985)把金粟山组分成4段,其中2-4段产有较丰富的牙形类化石Tasmanognathus动物群,当时定其时代为Caradocian期.后来,崔智林等(2000)在该组的第二段硅质岩和灰岩中发现放射虫也认为是Caradocian期的.这次,我们在第4段中找到了一个以Secuicollacta ornata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Noble和Aitchison(2000)在讨论早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时提出把Secuicollacta的首现作为凯迪期的开始,并把其归属到他们建立的大门孔同心状球形放射虫带1中.因此,金粟山组有可能是凯迪期的.同时,我们对崔智林等(2000)发现的放射虫动物群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个动物群是以Secuicollacta,Kalimnasphaera,Protoceratoikiscum,Palaeoephippium和Haplotaeniatum等属为特征,其时代也是凯迪期的.根据王志浩等(2011)最新研究,金粟山组的2个牙形类化石带,即上部的Tasmanognathus gracilis-T.multidentatus带和下部的T.shichuanheensis带分别可以同王志浩等(1996)建立的晚奥陶世凯迪期Phragmodus andatus带和Beodina compressa-Microcoelodus symmetricus带上部带对比.因此,金粟山组应该是凯迪期的,而不是过去认为桑比期的.文中共描述放射虫9属18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归属5目7科.这个组的放射虫可以建立一个组合带二个亚组合带,即Secuicollacta ornata组合带,下部的Protoceratoikiscum chinocrystallum-Kalimnasphaera maculosa亚组合带和上部的Ha plentactinia baltica-Inanibigutta aculeata亚组合带.下亚组合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Malongulli组,美国内华达Hanson Creek 组和俄罗斯西伯利亚Gorny阿尔泰Tekhten组,由于产有许多相同的凯迪期的放射虫属种而可以互相对比;上亚组合带同爱沙尼亚,德国北部,波兰北部冰川漂砾中的放射虫动物群成分相似,都含有Ha plentactinia baltica和Inanibigutta aculeata等,两者也可以互相对比.同时,这些冰川漂砾很可能来自当时的古亚洲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