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糖尿病,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致病变异已有20余种,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不同基因变异亚型的治疗策略不尽相同.了解并及早识别新生儿糖尿病的基因变异亚型对其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q24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6q24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6q24-related transi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6q24-TNDM)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例6q24-TNDM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对6q24区域内甲基化差异修饰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 DMR)中16个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为5日龄,例2为11日龄,均为剖宫产娩出。例1胎龄37周 +4,出生体重2 340 g;例2胎龄38周 +2,出生体重2 600 g。2例均为小于胎龄儿,生后均因高血糖入院,体格检查见皮肤弹性略差,皮下脂肪偏少,入院时血糖分别为12.95和8.00 mmol/L,血胰岛素低于正常值(分别为<1.39和3.94 pmol/L),C-肽低于正常值(分别为0.05和0.14 nmol/L),尿糖阳性,尿酮体阴性,血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阴性,胰腺大小正常。皮下注射胰岛素2周余,2例患儿好转出院,分别在生后69和42 d停用胰岛素,糖尿病缓解。2例患儿产前诊断提示染色体核型正常,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提示6号染色体单亲二体,入院后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明确的致病性点突变。使用焦磷酸测序发现患儿6q24区域DMR中16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低于10%(健康对照儿童相应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约为40%),呈现明显的低甲基化。 结论:对于出生时小于胎龄儿、高血糖时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的TNDM患儿,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甲基化差异修饰区域中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对6q24-TNDM进行快捷直接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暂时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生儿暂时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HH)是顽固性低血糖症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持续性HH,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常见诱因是孕母糖尿病、围产期窒息及小于胎龄儿等。常表现为顽固性低血糖,需要较高的葡萄糖输注速度,血胰岛素可能增高。低-中剂量二氮嗪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需排除持续性HH相关疾病,大多可在2周至6个月内缓解,需要长期随访大脑发育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期起病的6例糖尿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NDM)患儿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新生儿期起病的NDM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基因测序结果,以及治疗、转归、发育等情况。结果:共纳入6例NDM患儿,男女各3例,均为足月儿,5例出生时低体重;1例有糖尿病家族史;发现血糖增高时日龄为1~11 d,平均4 d;3例因低出生体重进行血糖筛查确诊,3例因感染和(或)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确诊。6例血C肽均降低;5例血胰岛素降低,1例在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6例均行基因检测,异常4例,其中2例ABCC8基因变异[c.2060C>T(p.T687M)未报道、c.674T>C(p.L225P)已报道],1例KCNJ11基因变异[c.602G>A(p.Arg201His)未报道],1例父系单亲二倍体6q24(已报道)。所有患儿均给予胰岛素治疗,3例行格列本脲试验,1例有效并成功替代胰岛素。随访至今(最小4个月,最大5岁),4例诊断暂时性NDM,1例诊断永久性NDM,1例因4月龄死亡未分型。1例存在精神、运动及语言发育落后,其余患儿各项发育指标正常。结论:新生儿期起病的NDM患儿多为低出生体重儿,以暂时性NDM多见,常伴血胰岛素及C肽降低,积极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格列本脲治疗6q24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NDM)是一种罕见的基因异质性疾病。迄今为止,NDM至少与26个基因的遗传缺陷有关。其特点是生后6个月内起病,持续存在严重的高血糖,持续时间至少2周,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1, 2]。NDM的发病率约为1/(40~50)万活产婴儿 [3]。NDM诊断需注意与其他引起新生儿高血糖症的病因如肠外静脉输注葡萄糖速度过快、窒息、感染、颅脑损伤、低体温、体外膜肺氧合的应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应用等相鉴别 [1,4, 5]。对疑似NDM患儿的初步评估应包括血糖、尿酮、C肽、胰岛素的实验室评估,并应进行胰腺超声检查 [6]。根据临床表型不同,NDM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ransi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TNDM)、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PNDM)、症状性糖尿病 [1, 2,7, 8]。本研究报道1例TNDM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特点及诊疗过程,以期增强临床医师对TNDM的认识,及早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RS2基因突变致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19 d,主因"皮肤黄染17 d,口吐泡沫2 d,发热半天"入院. 患儿系第1胎第1 产,双胎之大,35 +5周因"胎膜早破"剖宫产娩出,宫内无窘迫,生后无窒息、青紫,羊水、脐带、胎盘无异常, Apgar评分正常,出生体重2. 15 kg. 生后第3 天出现皮肤轻微黄染,第7~8天达高峰,入院前2d患儿出现口吐泡沫,伴鼻塞,偶有呛奶、吐奶,半天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无尖叫、惊厥,伴腹胀、哭闹不安,皮肤黄染较前加重,吃奶一般,以"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双胎之大"收入院. 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 母孕期正规孕检. 双胎之小,同期出现咳嗽、鼻塞,居家口服药物治疗. 否认有家族遗传、代谢性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例父源性6号染色体单亲二体的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例父源性6号染色体单亲二体(paternal uniparental disomy of chromosome b,pUPD6)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对胎儿细胞进行原位培养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对胎儿样本及父母双方的外周血DNA进行分析.结果 两例胎儿均为正常男性核型,芯片检测显示其均为pUPD6.结论 pUPD6可导致1型新生儿短暂性糖尿病.隐性致病突变的纯合状态、印记基因障碍、对胎盘功能的影响是单亲二体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中应考虑的主要致病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糖尿病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NDM)是出生6个月内出现的一种罕见的单基因糖尿病。根据转归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 transi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TNDM)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PNDM),二者约各占50%。TNDM 婴儿期缓解,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复发, PNDM 无缓解期。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有重叠,需要长期随访进行分型。PNDM 的致病基因有2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编码 ATP 敏感钾通道(KATP )Kir6.2和 SUR1亚单位的 KCNJII 和 ABCC8,其次为 INS。TNDM 的70%由6q24印迹区域父源基因的过度表达引起,26%由 KCNJII、ABCC8、INS 和 HNFIB 突变所致。磺脲类药物通过关闭 KATP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可以治疗 KATP突变引起的高血糖,并且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但仍有10%的KCNJII和15% ABCC8突变者不能实现胰岛素到格列苯脲的转换。分子诊断有助于 NDM 的分型、判断预后及实现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儿期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儿12例ATP敏感性钾通道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基因突变致中国婴儿1型糖尿病(T1DM)及新生儿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致病机制.方法 选取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3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婴儿T1DM及新生儿糖尿病患儿12例为研究对象,应用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患儿KCNJ11基因的外显子区及ABCC8基因的39个外显子区及其两侧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并对发现突变患儿的父母进行突变点基因检测,以明确患儿突变的遗传方式.结果 12例患儿中,均未发现KCNJ11基因突变.发现3例患儿(25%)携带ABCC8基因突变,分别为暂时性糖尿病1例、永久性糖尿病1例、婴儿T1DM 1例,3例均为男性.突变分别为ABCC8c.3545G> A(R1182Q)、ABCC8 c.627C> G(D209E)和ABCC8 c.622G> A(E208K).暂时性糖尿病患儿携带的ABCC8突变为母源单一杂合突变,另2例患儿携带的突变均为新生杂合突变.上述3种突变位置均位于编码SUR1蛋白亚基的胞质段.其中,暂时性糖尿病患儿成功从胰岛素治疗转为口服格列苯脲治疗.结论 婴儿期起病的糖尿病有着复杂的遗传发病机制.KATP基因是中国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主要致病基因,同时也可导致婴儿T1DM的发生.部分携带KATP基因突变的患儿对格列苯脲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4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揭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NDM)患儿的临床特征,为TNDM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TNDM 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确诊为TNDM后首先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其中2例TNDM患儿于病情平稳后用格列苯脲进行为期2~3周的试验性治疗,其中1例有效,1例部分有效.出院后经2~3年随访,3例患儿于出生1个月后均缓解,且无其他并发症,1例失访.结论 TNDM有着独特的临床特征,多于起病后数月自行缓解,因此对TNDM患儿应进行长期随访,以协助分型.部分TNDM患儿对格列苯脲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