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龄期近视儿童用眼卫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分析学龄期近视儿童用眼卫生的相关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23年6月至9月在我院检查的146例学龄期儿童,根据医学验光检测结果分为近视组(26例)与无近视组(120例),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患儿及其家长展开调查.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学龄期儿童发生近视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我院参与检验的146名学龄期儿童,其中近视儿童26例,儿童近视率为17.8%(26/14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挑食、看电子产品时间、走路/躺着看书、近距离/昏暗环境下看书写字,无做眼保健操习惯等均属于影响学龄期儿童近视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挑食、电子产品观看时长、走路/躺着看书、近距离看书写字及昏暗环境看书写字均是导致儿童眼睛近视的高危因素,父母及老师均需对以上因素给予重视,并纠正儿童不良用眼习惯,指导并监督其养成每天做眼保健操的习惯,提高儿童视力保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滑膜肉瘤中TRPS1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TRPS1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1例经SS18(18q11)(SYT)FISH检测或SS18-SSX免疫组化检测诊断的滑膜肉瘤.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RPS1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1例滑膜肉瘤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50岁,平均47.1岁.发病部位:肺、腿、肾各3例,足、腰大肌各2例,直肠、胸腔、踝管、腹股沟区、膝、手掌、鼻腔、前臂各1例.肿瘤最大径1.2~13 cm.眼观: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伴出血、局灶暗红.镜检: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16/21,76.2%),差分化型滑膜肉瘤(小细胞型)(3/21,14.3%),双相型滑膜肉瘤(2/21,9.5%).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 SS18-SSX(18/18,100%)、TLE1(12/12,100%)、BCL2(18/18,100%),部分表达 EMA(10/16,62.5%)、CK(12/18,66.7%)、CD99(4/10,40.0%)、SMA(3/16,18.6%)、S-100(3/19,15.8%),desmin 均阴性,Ki67 增殖指数3%~80%,平均39.9%.FISH检测:11例均为SS18(18q11)分裂阳性.21例滑膜肉瘤均不同程度及强度地表达TRPS1(21/21,100%),其中阳性范围>50%的19例(19/21,90.5%),阳性强度2+及以上19例(19/21,90.5%)o 21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物,20例获得随访,3例术后联合放疗和化疗,18例术后行化疗,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9例死亡,病死率45%(9/20).结论 TRPS1虽然被视为高度敏感和特异的乳腺起源标志物,但在滑膜肉瘤中呈高表达,需警惕其在病理诊断中的陷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调热休克蛋白B8在视神经损伤中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敲低热休克蛋白B8 (HspB8)对鼠视神经钳夹(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敲低HspB8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 2-小发夹HspB8 (shHspB8)-绿色荧光蛋白(GFP)。雄性C57BL/6J小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NC组、AAV2-shHspB8组、ONC+AAV2-shHspB8组、ONC+AAV2组,分别为10、20、16、10、10只,双眼均作为实验眼。建模后3、7 d,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HspB8蛋白相对表达变化;GFP免疫荧光染色确定AAV2-shHspB8-GFP转染情况。建模后5 d,视动反应(OMR)、暗适应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f-ERG)检测各组小鼠视敏度、振荡电位(OPs )、明视负向反应(PhNR)振幅和潜伏期;视网膜铺片计数各组小鼠RGC。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Welch法校正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3组小鼠视网膜中HspB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63, 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5组小鼠视敏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波、b波、OPs、PhNR振幅下降,b波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ONC3组、ONC5组、ONC7组小鼠RG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4.90, P<0.01 )。病毒转染后4周,转染率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V2-shHspB8组视敏度,a波和b波、OPs、PhNR振幅、RG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NC5+AAV2-shHspB8组RGC计数较ONC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2, P<0.01 )。 结论:ONC诱导HspB8在视网膜中表达,导致RGC死亡并损害小鼠视功能;下调HspB8对ONC所致的RGC死亡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正前方视物遮挡3 d于2022年12月9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发病前3 d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发热病史。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数指/30cm。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3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暗红色楔形病灶(图1A,1B)。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双眼外丛状层、外核层强反射病灶,外界膜、椭圆体带、交叉带反射中断,右眼伴有外丛状层裂隙状弱反射囊腔及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双眼黄斑区病灶相应区域深层血管复合体血流密度较正常区域减低(图1E,1F)。诊断: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眼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经线粒体DNA检测确诊的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者22例4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以视盘为中心1.73 mm外200 μm×200 μ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于患者病程2、4、8、12、18、24、30个月时间点前后1个月内分别完成至少7次以上视野检查。因初诊时患者BCVA和配合度的不同,其中27只眼采用G2程序进行视野检查(G2程序组),以视野平均缺损(MD)为主要结局指标;17只眼采用LVC程序进行视野检查(LVC程序组),以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为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 χ2=1.896 )、年龄( t=0.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9、0.708);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4 , P=0.000 )。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是否>14岁,再将两组患者分为年龄≤14岁组、>14岁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G2程序≤14岁组患眼随病程延长视野MD值逐渐降低;与病程2个月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M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13、4.590、5.033, P=0.002、0.001、0.000)。G2程序>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VC程序≤14岁组、>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眼早期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则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早期、晚期视野缺损类型眼数比较,G2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414, P=0.015);LVC程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541, P=0.474)。G2程序组患眼病程8个月内视野MD值基本维持稳定;与病程2个月视野MD值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明显改善,MD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0、3.217、3.566, P=0.046、0.003、0.001)。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P>0.05)。G2程序组患眼,与病程2个月BCVA比较,病程12个月后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9、3.678、4.264、5.078, P =0.008、0.002、0.001、0.000)。G2程序组患眼不同病程BCVA均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2程序组( t=8.400、9.330、10.989、11.967、12.211、12.803)、LVC程序组( t=10.668、13.036、13.833、18.922、20.387、20.851)患眼随病程延长RNFL厚度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为0.000)。G2程序组患眼病程4、8、18、24、30个月RNFL厚度均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1、2.269、2.474、2.509、2.782, P=0.018、0.028、0.017、0.016、0.008 )。 结论: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眼视野缺损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缺损和中心暗点。G2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明显改善,BCVA显著提高;G2程序组中年龄≤14岁者视野改善优于年龄>14岁者。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动脉自旋标记(ASL)是利用自体动脉血作为内源性示踪剂,以实现脑灌注可视化的一种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近年来,ASL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特别是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脑侧支循环等方面,并发现该技术与金标准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ASL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使其成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较为理想的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笔者现围绕近年来AS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脑侧支循环评估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急性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急性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AMN的15例(28只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资料作为AMN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31.36±8.08)岁。同期选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未发生AMN者15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为(33.20±5.10)岁。收集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散瞳后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结果。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包括白细胞介素(IL)类、干扰素(IFN)类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结果:28只眼中,严重视力下降(BCVA≤0.3)者3只眼(10.7%),中度视力下降(BCVA>0.3且≤0.5)者2只眼(13.3%),轻度视力下降(BCVA>0.5且≤1.0)者23只眼(82.1%)。所有28只眼在OCT上均表现为外核层高反射及外层视网膜结构的不连续,其中有3只眼同时伴有后极部视网膜1处或多处棉絮斑(10.7%),2只眼伴有轻度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内高反射点(7.1%),1只眼同时伴有旁中心性急性黄斑病变(3.6%)。有2例(4只眼,14.3%)FFA检查结果提示伴有视网膜血管炎。AMN组和对照组血清IL-4分别为4.49(3.66,6.08)和1.40(0.62,1.68)pg/ml、IL-5分别为7.34(5.04,14.06)和0.17(0.11,1.86)pg/ml、IFN-α分别为8.42(6.31,14.89)和0.50(0.30,0.83)pg/ml、IFN-γ分别为17.93(12.75,32.44)和7.43(0.00,14.74)pg/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AMN除表现为黄斑区楔形暗红色病灶外,还可合并棉絮斑以及视网膜血管炎,同时伴有血清多种炎症因子的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视野生物反馈训练及其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黄斑疾病累及中心凹区域时,患者中心视力明显下降,视野出现中心暗点,阅读速度及固视稳定性等视功能指标明显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体对于中心凹区域受损时的反应为大脑自发采取的适应策略,即大脑会选取旁中心凹区域作为伪中心凹充当眼睛的固视位点,但这一适应行为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患者自身的剩余视力。近年来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微视野计中的自动眼位识别及自动眼球追踪系统可以精确检测特定的视网膜位点,联合其携带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式,可以将眼底检查与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帮助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Stargardt病、黄斑裂孔等黄斑疾病患者选择最佳的视网膜位点作为眼动基准,最大化地开发患者的剩余视力,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至2017年在“上海糖尿病眼病研究”中由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的7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作为测试数据集。患者年龄(69.65±19.09)岁,男性384例,女性403例。根据眼底图像预处理、成像质量评价、内容检测和评估结果输出4个模块开发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将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输入该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视盘、黄斑识别,并根据图像质量判断规则对图像进行合格与否的判断并分类。同时由12位专业眼底图片阅片医师对此数据集的图像质量进行人工分类,其中合格1 846幅,不合格551幅。将系统判断结果与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可对输入的彩色眼底像图片自动进行眼别和眼位识别,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估,之后直观输出评估结果。每幅眼底图像评估时间<1 s。1 846幅人工判断为图像质量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亦为合格者1 788幅(96.86%);551幅人工判断为不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结果亦为不合格者550幅(99.82%)。图像质量不合格原因为图像过暗(62幅,11.27%)、图像过亮(51幅,9.27%)、黄斑区不清晰(59幅,10.73%)、黄斑视盘未见(36幅,6.54%)、未见眼底结构(125幅,22.73%)、图像模糊(175幅,31.82%)、图像有遮挡(42幅,7.64%)。系统评估与人工判断结果总体一致率为97.54%。结论:该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对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与专业阅片医师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客观性。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0-9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