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百色市某高中一起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进行调查,为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三间分布描述,收集病例的临床数据,采集可疑环境样本及具有代表性病例的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暴发原因.结果 2021 年1 月20-28 日,本次疫情共累计报告病例205 例,其中疑似病例189 例,确诊病例11 例,隐性感染者 5 例.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90.50%)、呕吐(35.50%)为主,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男性罹患率5.85%(116/1 984)高于女性罹患率 3.74%(89/2 381).高中 3 个年级学生均有病例报告,但高三罹患率最高,为10.39%,发病风险是高一、高二学生的 5.90 倍(95%CI:4.473~7.778).对 72 份肛拭子、外环境涂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GI型、GII型实验室检测,检出 16 份肛拭子呈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流行曲线显示人传人模式,1 月 29日学生放假全部离校后无病例报告.结论 本事件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学校暴发疫情,学校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终导致学校暴发疫情的暴发.应加强病例排查及管理,规范吐泻物消毒处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北京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收集2015—2019年麻疹病毒阳性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中国和其他国家D8基因型参考株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对D8和B3基因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2019年全市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株546株,其中H1a基因型531株,疫苗株5株,B3基因型1株,D8基因型9株,其中8株为2019年流行株。本土株H1a基因型M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5%~100.0%和73.6%~100.0%。2019年8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均为成人,其中2例为一起暴发疫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结论:输入性D8基因型成为2019年北京市MV主要流行基因型;2015—2019年随着麻疹发病下降,本土基因型H1a已经不占优势,而其他不同基因型输入,形成混合流行的趋势,建议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仅要努力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更要防控非本土基因型病毒输入和持续传播,避免其逐渐演化为优势毒株而建立本土传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思考及防控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于2020年3月14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目前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以往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临床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气溶胶的传播特征、以气溶胶为传播途径的疾病病原学特征,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并提出与气溶胶传播相应的防护策略,警示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更加全面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53-6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国猴痘病情流行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在人类中可导致类天花样改变。猴痘一直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流行,非洲大陆以外地区感染患者很少见。2022年5月以来,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暴发了前所未有的人类猴痘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多国的暴发引起了全球关注。目前对猴痘的流行程度、传播途径及再现原因尚不清楚。针对于猴痘病例的快速上升,本文就猴痘的流行病学变化、暴发原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明确流行背景及传播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尽早予以预防以及制定诊治措施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4—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及非药物性干预措施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荆州市2014—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变化及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发病的降低作用。方法:收集荆州市2014—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数据、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三间分布特征,采用BSTS模型及相对下降指标评价非药物性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降低作用大小,同时分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2014—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 118例,年均发病率9.18/10万。发病高峰为4—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发病率居3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10~14岁年龄组。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NPIs作用下,2020—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整体下降45.20%(95% CI:8.78%~79.23%)。0~4岁、5~9岁和10~14岁年龄组分别下降51.44%(95% CI:33.19%~67.75%)、26.89%(95% CI:-28.99%~80.69%)、64.69%(95% CI:11.67%~115.13%)。 结论:2014—2021年荆州市流行特征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NPIs对荆州市全人群,尤其是0~4岁、10~14岁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降低作用明显,持续加强NPIs措施能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0年陕西省布鲁氏菌MLVA分型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陕西省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及分离菌株或核酸的基因型,掌握其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特征,为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数据,分析流行特征;应用细菌学及PCR方法对分离菌株或核酸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 7.6)软件对MLV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人间布病1 086例,发病率为2.80/10万,涉及86个县(区),流行高峰在3 - 9月(865例),男女性别比为2.68∶ 1.00(791∶ 295),30 ~ 69岁年龄段占79.74%(866例),农民占83.43%(906例)。36株分离菌株生物型鉴定结果显示,4株是羊种变异型,3株是羊种1型,29株是羊种3型。36株分离菌株及7份核酸经BCSP31-PCR均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经AMOS-PCR均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VA-16分型,panel1结果显示有2种基因型:42型(1-5-3-13-2-2-3-2)、63型(1-5-3-13-2-3-3-2),panel2A结果显示均为4-41-8,panel2B结果显示具有高度的多变性;36株分离菌株及7份核酸分为33种基因型,其中27种基因型为单分离株,6种基因型为共享型。结论: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严峻。MLVA-16是一种成熟的基因分型方法,确定了陕西省布鲁氏菌分离株或核酸存在多种基因型,可为人间布鲁氏菌病精准防控、暴发疫情分析及流行病学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I/NAP1/027型高产毒艰难拟梭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艰难拟梭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在各种诱因下出现菌群失调时,艰难拟梭菌可通过释放其特有的毒素而诱发肠道炎症反应,使患者出现从单纯的腹泻到致命的感染性休克等多种轻重不等的临床症状。近几年,我国多地陆续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BI/NAP1/027型艰难拟梭菌。该型菌株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毒素和更难杀灭的芽孢,一旦暴发传播,将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结合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病例报道,对BI/NAP1/027型高产毒艰难拟梭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毒力与致病机制、分子诊断技术和治疗方式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了领域内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努力方向,并为日后更深入地解析其致病机制和更科学地拟定其防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缅边境蚊媒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发现乙脑的潜在疫源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市蚊虫丰富多样,本研究于2018年在腾冲市采集了蚊虫,采用RT-PCR的方法对这些蚊虫进行研究,共检出15株乙型脑炎病毒(JEV)、2株伊蚊黄病毒(AeFV)、2株云南库蚊黄病毒、1株Culex theileri黄病毒、1株Yamadai黄病毒(YDFV)和1株按蚊相关黄病毒(AAFV),其中成功扩增到1株JEV和1株AeFV的全序。基于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新检出的腾冲JEV均属于GI-b型,与2010年腾冲检出的毒株亲缘关系最近,与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比较在E蛋白上存在6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且三带喙库蚊的JEV带毒率为2.4 (1.4~3.9)/1 000。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腾冲是潜在的乙脑疫源地,存在暴发流行的风险,有必要在当地广泛持续的开展虫媒病毒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方法标准(WS/T 799-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已建立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污水新冠病毒监测,而我国尚未建立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的标准检测方法。本标准给出了聚乙二醇沉淀法、铝盐混凝沉淀法和离心超滤法三种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方法,以用于生活污水、医疗机构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本标准的制定对规范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对保证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科学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