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民要术》造神曲法对后世六神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齐民要术》造神曲法对后世六神曲的影响深远。药物组成方面:面曲延续至今,后世发展了全麸麦曲与麸曲。野蓼的范围逐渐缩小到辣蓼与红蓼。神曲的制作加工工艺方面:诸鲜药由水煮发展为捣汁与水煮并行,小麦由蒸炒生并用简化为仅用生麦。曲饼“溲欲刚”的干湿程度至今仍为业界圭臬。曲饼的成型方法手抟与用模具成型均有传承。覆盖曲饼的材料由麦秸、青蒿扩展到黄荆,并使用麻叶、楮叶、纸等包裹曲饼。对于发酵过程中的翻曲、聚曲、瓮盛的工艺后世没有传承。晾晒的方法由成串曲饼悬挂发展为纸包单独悬挂。罨曲法至今仍为主流,后世扩展了风曲法与造酱黄法。现代神曲的罨曲法与造酱黄法的制作工艺仍不出《齐民要术》这一渊薮,而添加旧曲的 曲法的基础,仍是罨曲法。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青蒿、辣蓼、苍耳的入药方式;曲饼的形制;单一菌种发酵或优势种群发酵研究;风曲法的研究;曲饼包裹与覆盖的材料研究;面曲、全麸麦曲、麸曲的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征象的模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CT征象的模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影像科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6例PTC患者作为PTC组,1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患者作为NG组。PTC组中女112例,男45例,年龄(49.32±3.25)岁;NG组女104例,男52例,年龄(50.12±3.27)岁。术前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征象特点,对形态、高张力、平扫"咬饼征"、增强"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模糊/范围缩小、结节密度、甲状腺非对称的弥漫性增大等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PTC鉴别模型,以ROC曲线评估模型对鉴别诊断PTC的价值。结果:PTC组形态不规则、无高张力、平扫"咬饼征"、增强"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模糊/范围缩小、结节密度均匀、完全稍低组织密度、无囊变、甲状腺非对称的弥漫性增大比例高于NG组( χ2=161.01、3.39、95.89、151.33、60.20、18.10、105.26、16.86、89.06、16.91, P<0.05),提示以上CT征象对鉴别PTC和NG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单项CT征象中,平扫"咬饼征"征象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最高,联合其他征象诊断PTC的敏感度逐渐降低,而特异度逐渐升高,同时存在平扫"咬饼征"、微钙化征象时鉴别PTC的特异性较高,任意4项及以上征象时鉴别PTC的特异性达1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形态不规则( OR=15.831,95% CI:7.444~33.670)、高张力( OR=0.162,95% CI:0.108~0.242)、平扫"咬饼征"( OR=5.601,95% CI:2.691~11.659)、微钙化( OR=4.031,95% CI:2.062~7.880)、增强后边缘模糊/范围缩小( OR=4.761,95% CI:3.126~7.260)、结节密度均匀( OR=4.778,95% CI:3.299~6.290)、非对称的弥漫性增大( OR=3.758,95% CI:1.911~7.391)是鉴别NG和PTC的重要征象( P均<0.05)。将以上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构建模型,然后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基于CT征象构建的模型鉴别PTC的曲线下面积为0.94(0.925~0.983),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37%、91.45%。 结论:CT征象中形态不规则、高张力、平扫"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边缘模糊/范围缩小征象、结节密度均匀是鉴别PTC和NG的重要征象,根据其构建的模型对鉴别PTC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比术前增强CT影像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GBC)特征差异,以提高XGC与GBC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经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合并肝侵犯的XGC患者39 例、GBC患者55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期CT增强扫描.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与诊断XGC独立相关的特征,运用Logit变换演算建立鉴别XGC和GBC模型公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胆囊壁增厚的范围、胆囊壁强化方式、黏膜线的连续性、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夹心饼干征、胆囊结石、是否与周围组织黏连或浸润、肝门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在合并肝侵犯的XGC与GBC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壁弥漫增厚、胆囊黏膜线连续、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肝门部及腹膜后无淋巴结肿大与XGC独立相关(P均<0.05).基于与XGC独立相关的影像特征建立的模型公式,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95%CI:0.936~1.000),特异度为0.909,敏感度为0.949.结论 胆囊壁弥漫增厚、黏膜线的连续性、壁内低密度结节、肝门部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是XGC鉴别于GBC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独立相关因素建立模型公式能进一步提高合并肝侵犯的XGC的诊断能力,以避免非必要的扩大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姜制半夏传统制作工艺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姜半夏传统制作工艺:完整半夏姜制法多在前期生半夏汤洗的基础上进行,亦有直接用姜汤洗的记载.半夏片为汤洗后切片,再用姜汁浸、炒、煮、蒸等,以炒法为优.半夏粉为半夏汤洗切片研细粉,再用姜汤浸澄,多用于制作糊丸或包衣.半夏饼为汤洗后半夏研粉与生姜汁或去皮生姜混合制成的饼状物,再经炙、煨、炒等法而成.半夏曲始于宋代,当时半夏曲有制饼与发酵两种,均以生姜为辅料.制饼者并没有发酵的过程,实为半夏饼.半夏曲的配方众多,生姜必不可少.地方炮制经验中将生半夏水浸泡,生姜煮取汁,再共同煮制为主流.地方炮制规范中多为生半夏水浸透,姜汤矾水共煮.现代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炮制工艺优选与炮制原理两方面.建议恢复姜半夏的传统汤洗姜制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的CT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EMP)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M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 8例患者中,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最大直径24~106 mm,平均直径52 mm,肿瘤大部均位于肾皮质外,包绕肾脏生长,均呈分叶状,6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8例肿瘤边界清楚;7例肾脏呈受压改变;增强扫描肿块均呈中-重度强化,强化较均匀,肿块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肿瘤内及周边均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结论 EMP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多数位于肾皮质外,包绕肾脏生长,肾脏位于肿瘤中央似"夹心饼干",肾脏大多数受压变形,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强化均匀,肿瘤内及周边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CT双期增强影像征象在单发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究CT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征象在单发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48例,采用x2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钙化、囊变、咬饼征,动脉期包膜,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结节边界变化,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结节的CT值)的差异性,并对这些影像征象与恶性病变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8例单发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病变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局灶性纤维化、钙化1例,腺瘤6例),恶性病变28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组间年龄、囊变、静脉期相对动脉期结节边界的变化具有差异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囊变是发生良性病变的独立保护因素(分别为OR=0.07 P=0.0009,OR=0.08 P=0.0011),静脉期相对动脉期结节边界的变不清是发生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8.33 P=0.0023,OR=8.05 P=0.0049).年龄与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进行平滑曲线拟合发现,年龄与单发性甲状腺结节发生恶性病变的概率相关,50岁和65岁左右是结节发生恶性病变概率变化的拐点.结论 本研究发现单发性甲状腺结节发生恶性病变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囊变是单发性甲状腺良性病变的独立保护因素,静脉期结节边界模糊是甲状腺单发结节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腹膜间皮瘤CT征象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PM)术前 CT 征象与 Ki-67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至 2021 年 9 月入院治疗的 52 例 PM患者的临床及腹部 CT 资料.根据 Ki-67 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表达(Ki-67 增殖指数≤25%)组和高表达(Ki-67 增殖指数>25%)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CT 征象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采用 ROC 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腹膜散在实性结节/肿块(P<0.01)、大网膜饼(P<0.01)、肝脏浸润(χ2 =19.02,P<0.01)及肠管浸润(χ2=5.96,P=0.01)在Ki-67 高表达组更常见.腹膜散在实性结节/肿块最大径预测 Ki-67 高表达的曲线下面积为 0.82(95%CI:0.69~0.92,P<0.01),最佳截断点为 0.90 cm,诊断敏感度为64.29%,特异度为 100%.结论:Ki-67 高表达组与 Ki-67 低表达组患者的 CT 表现不同,分析术前 CT征象有助于判断PM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基于HRCT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评估IPF患者的GAP分期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究基于高分辨率CT(HRC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无侵袭性模型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性别-年龄-生理学指标分期(GAP)高低分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74例IPF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IPF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吡非尼酮治疗,部分患者加用本院特色治疗方案隔药物饼灸.搜集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信息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前的GAP分级;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HRCT扫描.对所有患者HRCT影像的"蜂窝状"区域进行手动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并联合临床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构建联合模型.结果 共计入组174例,其中GAP低级别患者73例,GAP高级别患者101例,所有患者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分层进入训练组和测试组,IPF患者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GAP高级别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6MWD)均高于GAP低级别患者的6MW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取惩罚系数Logλ=0.051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时,共保留13个特征.继而纳入训练组不同GAP级别患者间具有差异的临床特征进行临床模型以及联合模型构建,训练组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18]高于Radscore(AUC=0.801),高于临床模型(AUC=0.607);测试组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AUC=0.7798)高于Radscore(AUC=0.717),高于临床模型(AUC=0.635),决第曲线分析法(DCA)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收益高于临床模型的收益.结论 基于HRCT提取纹理特征参数构建Radscore联合肺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可协助临床预测患者的GAP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多种CT征象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种CT征象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931例1009枚直径>1.0 cm甲状腺结节的CT检测资料,包括484例548枚良性结节和447例461枚恶性结节.其中2009—2014年检测的443例患者(485枚结节)为模型组,2015—2016年检测的488例患者(524枚结节)为检测组.观察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囊变为主和高强化在两组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检验,比较两组阳性CT征象对良、恶性结节预测价值的OR值、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结果模型组和检验组的良、恶性结节分别为252枚(219例)和233枚(224例)、296枚(265例)和228枚(223例).两组的单因素分析均显示,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均更常见于恶性结节中,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更常见于良性结节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更常见于恶性结节中(OR值分别为4.172和6.327、3.927和3.493、5.354和6.674),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更常见于良性结节(OR 值分别为11.814和5.082、8.680和14.562),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46和0.936.微钙化在模型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检验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和增强后范围模糊/缩小均是预测恶性结节稳定的CT征象,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是预测良性结节稳定的CT征象,多种CT征象联合可提高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定量化评估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CT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CT征象对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预测价值,建立定量化甲状腺结节CT报告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6例甲状腺结节CT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观察结节多发、性质、位置、规则、纵横比、咬饼征、晕圈、壁结节、钙化,增强后边界、甲状腺包膜完整、强化均匀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差异.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T征象对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及OR值,并且以与甲状腺恶性结节独立相关因素建立预测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CT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四项CT征象(咬饼征、微钙化、纵横比、增强后边缘清晰程度)与甲状腺恶性结节独立相关,根据四项CT征象OR值建立定量化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曲线下面积82.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0%和83.8%.结论:CT预测模型有助于定量化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提高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