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某儿童医院2015至2020年儿童常见吸入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2015至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常见吸入变应原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并进行了血清吸入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的患儿(0~14岁),sIgE检测采用Phadia1000检测系统的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荧光酶联免疫法。分析这6年期间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4 608例次检测,患儿共4 575例,年龄(5.4±2.9)岁、中位数5.0岁,男性3 176例(68.9%)、女性1 432例(31.1%),北方地区患儿4 294例次(93.2%)、南方地区患儿295例次(6.4%)、未知地区19例次(0.4%)。入组患儿的常见变应原为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交链孢菌混合物(1 956/4 457例次,43.9%)及交链孢霉(276/630例次,43.8%),其次为蒿(300/889例次,33.7%)、葎草(12/38例次,31.6%)及豚草、蒿、雏菊、蒲公英、黄花混合物(909/2 874例次,31.6%)。6年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过敏均呈上升趋势,霉菌(2015年38/130例次、29.2%,2020年1 574/3 233例次、48.7%)、草花粉(2015年11/77例次、14.3%,2020年1 069/3 072例次、34.8%)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8.953、49.559, P=0.000);树木花粉呈上升趋势(2015年1/10例次、10.0%,2020年516/2 122例次、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1.111, P=0.292)。尘螨(2015年36/146例次、24.7%,2020年321/1 408例次、22.8%)、宠物毛皮屑(2015年7/33例次、21.2%,2020年411/2 398例次、17.1%)变应原阳性率基本保持稳定(χ 2 =0.258, P=0.611;χ 2 =0.379, P=0.538)。2015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38/130例次、29.2%),其次为尘螨(36/146例次、24.7%),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仍为霉菌(1 574/3 233例次、48.7%),其次为草花粉(1 069/3 072例次、34.8%)、树木花粉(516/2 122例次、24.3%)。 结论:霉菌可能是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儿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草花粉、树木花粉逐渐超过尘螨成为除霉菌之外的常见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NGS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确诊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NGS技术在快速确诊IFR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4例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4~7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鼻腔鼻窦病变活检标本mNGS测序技术确诊IFRS,对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确诊为IFRS,其中根霉属7例,曲霉属5例,木霉菌属1例,赛多孢子菌属1例。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截至随访结束,14例IFRS患者中11例痊愈,未见复发迹象,3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mNGS测序技术可作为快速诊断IFRS的检测手段,为IFRS的临床诊疗提供病原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为共病求诊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为共病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以ABPA为共病求诊的EGPA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总结患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ABPA及EGP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和诊疗经验。结果:该病例为老年男性,反复咳嗽、咳痰、咯血、喘憋,化验嗜酸性粒细胞、IgE升高,烟曲霉菌试验阳性,胸部CT示肺部结节影、支气管扩张,诊断为ABPA。患者出现肢体麻木、鼻窦炎、肾功能异常诊断为EGPA。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复习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0篇个案报道,共报道10例患者,其中5例先诊断为ABPA,后诊断为EGPA;3例先诊断为EGPA,后诊断为ABPA;2例同时诊断。二者在发病机制上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药物为主。结论:以ABPA为共病的EGPA病例鲜有报道,提醒在临床工作中当诊断其中一种疾病时要警惕是否有另一种疾病共存,避免漏诊或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荧光染色与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FK)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且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的FK患者147例角膜标本147份,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患者84例,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患者42例,病灶切除患者21例;选取1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活检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对角膜组织标本分别行真菌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将染色完成的切片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比较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率、不同手术方式获得的FK角膜组织以及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例数。结果: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为60.5%(89/147),真菌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9.6%(117/147),荧光染色法诊断FK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00, P<0.01),2种染色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P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5.7%(72/84),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65.5%(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0, P<0.01);L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1.4%(30/42),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52.4%(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0, P<0.01);病灶切除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进行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1.4%(15/21)和57.1%(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 P=0.25)。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的阳性例数不同,其中茄病镰刀菌复合群、谲诈腐霉菌、烟曲霉复合群、季也蒙假丝酵母、木霉和铺叶沼兰褐莺真菌行荧光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9、5、5、1、1和1例,行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1、0、3、0、0和0例。11例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果。 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角膜组织检查真菌成分较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敏感性高,可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2010—2020年儿童主要变应原致敏模式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73.907、16.966, 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6、10.751、11.569、13.703, 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2=10.293、χ2=12.066、χ2=7.402、χ2=32.458、χ2=31.747, 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1, 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 P均 <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2, 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 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过敏性鼻炎儿童吸入性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患儿过敏原流行特征,为患儿疾病诊治、过敏原回避及疾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8 741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学龄将患儿分为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2岁)、青少年组(12岁~≤18岁);根据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四组,分析患儿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布特征。利用ImmunoCAP系统进行血清sIgE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霉菌类(mx2)、艾蒿(w6)、杂草花粉类(wx5)、普通豚草(w1)、树木花粉类(tx5)、粉尘螨(d2)、户尘螨(d1)、动物皮毛类(ex1)、德国小蠊(i6)。在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首位吸入性过敏原均为霉菌类(21.43%、39.99%、42.46%),在青少年组吸入性过敏原以艾蒿(45.45%)、粉尘螨(41.51%)和户尘螨(37.74%)为常见。除霉菌类外,随年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逐渐增高。男孩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高于女孩(54.20% vs. 47.96%, χ2=8923.000, P<0.001)。不同季节,动物皮毛类(24.77% vs. 18.26% vs. 17.10% vs. 12.39%, χ2=31.469, P<0. 001)、杂草花粉类(20.18% vs. 28.62% vs. 39.96% vs. 12.53%, χ 2= 155.788, P<0. 001)、霉菌类(31.79% vs. 50.96% vs. 36.99 vs. 28.81, χ 2= 208.444, P<0.001)、树木花粉类(28.14% vs. 27.01% vs. 26.77% vs. 9.64%, χ 2= 60.613, P<0. 001)、艾蒿(26.57% vs. 34.39% vs. 52.11% vs. 25.35%, χ 2= 17.710, P<0. 001)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秋季艾蒿阳性检出率最高(52.11%),春夏季霉菌类阳性检出率最高(31.79%,50.96%),冬季各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均较低。 结论:本研究2020—2021年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霉菌类是≤12岁患儿最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艾蒿是青少年患者最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过敏原种类和阳性率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辣木黄酮对糖尿病脑病大鼠认知功能及神经病理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辣木黄酮对糖尿病脑病(DE)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病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辣木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高脂高糖饲料持续喂养1周后经腹腔注射链脲霉菌素(STZ)25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72 h后尾静脉采血,以2次随机血糖均值≥16.67 mmol/L、尿糖持续阳性表明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辣木低、高剂量组大鼠制模成功后,分别每日灌胃4.0 g/kg和8.0 g/kg辣木提取物(辣木黄酮);阳性药物组每日灌胃0.48 g/kg吡拉西坦,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持续给药30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评估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情况。于末次给药后12 h分离大鼠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和核转录因子- κB(NF-κB)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探索距离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脑组织AChE和AGE水平显著升高,ChAT水平显著降低。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辣木低、高剂量组第3天起大鼠逃避潜伏期(s:35.07±7.21、33.14±5.35比43.09±9.83,均 P<0.05)和缩短探索距离(m:8.32±4.23、8.10±4.97比13.02±3.67)均明显缩短(均 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s:35.12±3.12、41.53±8.37比23.15±4.89,均 P<0.01)。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辣木低、高剂量组脑组织中AChE和AGE水平显著降低〔AChE(U/L):180.22±12.03、142.67±20.56比205.27±25.14,AGE(μg/L):439.10±25.19、428.27±19.14比501.28±21.53,均 P<0.05〕,ChAT水平显著升高(U/L:51.95±5.27、53.13±5.04比37.91±5.10,均 P<0.01);辣木低、高剂量组组间AChE、AGE和ChA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制模后DE大鼠海马DG区RAGE、NF-κ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海马组织RAGE和NF-κB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辣木低、高剂量组RAGE、NF-κB阳性细胞明显减少,海马组织RAGE和NF-κB平均灰度值显著升高〔RAGE(灰度值):110.46±10.04、117.76±8.64比92.19±8.76,NF-κB(灰度值):109.40±8.93、116.59±7.26比90.74±13.27,均 P<0.05〕;但辣木低、高剂量组间RAGE和NF-κ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辣木黄酮能明显改善DE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能力,改善海马组织病变状况,具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食品中产毒霉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产毒霉菌主要为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木霉属、头孢霉属和单端孢霉属等霉菌,其产生的霉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同时也造成巨大农业经济损失.直接针对产毒霉菌而不是霉菌毒素的检测可以更为前瞻性减少产毒霉菌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本文综述了目前直接针对产毒霉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方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以期能为产毒霉菌更为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碳水化合物结合域对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旨在探究不同来源碳水化合物结合域(CBM)对山毛榉木聚糖的结合能力,并将具有较高结合能力的外源CBM融合到链霉菌L10904 木聚糖酶(XYN)的C端和N端,以探究外源CBM对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底物吸附方法,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 法检测溶液中CBM在吸附前后的浓度,计算CBM的底物结合率,筛选到了结合木聚糖能力较好的CBM1 和CBM4.为了探究对底物结合能力高的CBM融合位置对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的影响,将CBM1 和CBM4 通过柔性连接肽分别与XYN的C端和N端融合,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 4 种重组酶,分别命名为CBM1-XYN、XYN-CBM1、CBM4-XYN和XYN-CBM4.[结果]CBM1 和CBM4 与木聚糖结合率分别为 89%和 95%.在 60℃,pH 7.0 反应条件下,XYN、CBM1-XYN、XYN-CBM1、CBM4-XYN和XYN-CBM4 的比活力分别是 32 274.81、49 342.21、602.48、230.42 和 2 362.24 U/mg,CBM1-XYN比活力较XYN比活力提高了 1.5 倍.酶学性质分析表明,CBM1 使XYN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将XYN和CBM1-XYN分别在 60℃孵育 1 h,CBM1-XYN残余酶活力和XYN残余酶活力分别为 81%和 28%;在pH 3-11 范围内,CBM1-XYN在 4℃孵育 12 h后能够保持 90%以上的酶活力.[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异源表达了链霉菌来源的木聚糖酶,筛选到了对底物结合率高的两种CBM1 和CBM4,并通过蛋白质融合技术成功将CBM融合到XYN上,获得酶学性质得到改良的CBM1-XYN,能够提高木聚糖酶的温度稳定性、pH耐受性及比酶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木霉菌醇通过p53信号通路对胃癌大鼠的肠道微生态、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分析木霉菌醇通过p53信号通路对胃癌大鼠的肠道微生态、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木霉菌醇低剂量组、木霉菌醇中剂量组和木霉菌醇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另选取10只健康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空白组、模型组制模成功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木霉菌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40、60mg/kg灌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16SrDNA测定法检测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胃肠道功能指标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模型组、木霉菌醇(低、中、高剂量)组p53蛋白表达水平比空白组低,木霉菌醇中剂量组p53蛋白水平比模型组、木霉菌醇(低、高剂量)组高(P<0.05).模型组、木霉菌醇(低、中、高剂量)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高,木霉菌醇中剂量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木霉菌醇(低、高剂量)组(P<0.05).模型组、木霉菌醇(低、中、高剂量)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明显比空白组低,木霉菌醇中低剂量组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明显比模型组、木霉菌醇(低、高剂量)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木霉菌醇(低、中、高剂量)组CD3+、CD4+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与模型组、木霉菌醇(低、高剂量)组比较,木霉菌醇中低剂量组CD3+、CD4+水平较低,CD8+水平较高(P<0.05).结论:木霉菌醇可有效调节胃癌大鼠肠道菌群,并增强其免疫功能,促使肠道功能恢复,且中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