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半数有效浓度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EC 50)。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中心(集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浓度0.05%(D1组)、0.06%(D2组)、0.07%(D3组)、0.08%(D4组)、0.09%(D5组)、0.10%(D6组)复合舒芬太尼0.3 mg/L。运用概率回归法(Probit)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C 50及95% CI。记录产妇分娩镇痛前、给药后30 min的宫缩疼痛强度,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记录产妇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分娩后头痛及胎心过缓的情况。 结果: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为0.061%,95% CI 0.051~0.067,EC 90为0.081%,95% CI 0.074~0.098。六组产妇中D3组有1例出现胎心过缓,D4组有1例出现心率减慢。所有六组产妇均未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和术后头痛。 结论: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为0.061%,95% CI 0.051~0.067,与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最有效和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常见并发症。文章针对低血压、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 ERMF)、爆发痛、镇痛不全、宫缩乏力、短暂胎心监护异常、尿潴留、瘙痒等常见并发症以及中转剖宫产术的新进展、预防以及处理进行阐述,旨在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分娩镇痛质量,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操作及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潜伏期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娩潜伏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联合硬膜外阻滞对初产妇围生期镇痛效果、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5例):潜伏期VR联合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一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B组)。A组潜伏期(规律宫缩至宫口开至1 cm)行VR干预30 min,B组潜伏期不进行VR干预,两组产妇均于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T 0)、宫口开至1 cm后30 min(T 1)、宫口开至1 cm后1 h(T 2)及硬膜外给药前(T 3)、给药后10 min(T 4)、给药后30 min(T 5)、给药后1 h(T 6)、给药后2 h(T 7)、宫口开全(T 8)时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T 0、T 1、T 5、产后2 h(T 9)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评分[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评分和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评分],T 0、T 1、T 5、产后3 d(T 10)时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分;ELISA法检测T 0、T 1、T 9时两组产妇唾液皮质醇(cortisol, COR)、IL-6水平及脐动脉血COR、IL-6水平;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次数及产后满意度等。 结果:与B组比较:A组T 1、T 2时NRS疼痛评分,T 1、T 5时S-AI评分,T 1时T-AI评分,T 1、T 10时EPDS评分,T 1时唾液COR及IL-6水平降低( P<0.05),产后满意率升高( P<0.05)。与T 0比较:A组T 1~T 8时NRS疼痛评分,T 1、T 5、T 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T 10时EPDS评分,T 1、T 9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 P<0.05);B组T 3~T 8时NRS疼痛评分,T 5、T 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T 9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 P<0.05)。两组产妇脐动脉血COR及IL-6水平、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分娩潜伏期应用VR技术联合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初产妇围生期疼痛、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提高产妇产后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27 +1周小肠穿透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33岁,停经27 +1周,因“腹部、左胸部、颈部刀刺伤7 h”于2021年2月12日17:51入院。入院前7 h患者被尖刀刺伤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受伤后感腹部及伤口疼痛,无昏迷,无胸闷气促,无血尿、血便及阴道出血,随即被送入当地医院,予以硫酸镁保护胎儿脑神经。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急诊科,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宫内单活胎晚孕,胎儿大小相当于28 +周,胎盘厚度19 mm。请产科会诊,予地塞米松6 mg肌内注射,以促胎肺成熟。以“腹部外伤”收入院。既往史:2016年12月4日因“左侧骶髂关节骨母细胞瘤”行“左侧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无腹部手术史,孕5产2,末次月经2020年8月6日。入院体检:体温37.6 ℃,心率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1/6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颈部左侧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周围无明显肿胀。左前下胸壁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图1),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下腹隆起,宫底高度脐上二横指,可扪及不规律宫缩。左下腹壁腋中线处见一长约2 cm伤口,深度未明,未见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脱出(图1)。全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1次/min。再次请产科会诊,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管未消,先露未定,无阴道流血、流液,胎心音135次/min。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5.8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4%,血红蛋白84 g/L。血生化:二氧化碳结合力18.8 mmol/L(正常值范围:22~31 mmol/L),血糖6.66 mmol/L(正常值范围:3.9~6.1 mmol/L),余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刀刺伤;(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3)腹部空腔脏器损伤待排;(4)妊娠27 +1周;(5)贫血。经与产科和麻醉科医师会诊讨论后,于当日21:45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小肠破裂修补、腹腔清洗引流联合腹部、左胸部、颈部伤口清创缝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布托啡诺混合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PCIA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混合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PCIA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术的单胎孕妇200例,年龄18~45岁,孕周37~42周,BMI≤30 kg/m 2,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50):布托啡诺(B组)和布托啡诺混合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组(BH 1组、BH 2组、BH 3组)。术中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布托啡诺1 mg及格拉司琼3 mg。术毕连接并开启镇痛泵行PCIA,药物配置:B组布托啡诺0.24 mg/kg+格拉司琼6 mg,BH 1组布托啡诺0.24 mg/kg+氢吗啡酮0.06 mg/kg+格拉司琼6 mg,BH 2组布托啡诺0.24 mg/kg+氢吗啡酮0.09 mg/kg+格拉司琼6 mg,BH 3组布托啡诺0.24 mg/kg+氢吗啡酮0.12 mg/kg+格拉司琼6 mg,4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背景输注速率2.5 ml/h,PCA剂量3.0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当静息状态产妇按压镇痛泵后VAS评分仍>5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后3、6、24和48 h时记录活动状态、静息状态和宫缩状态的VAS评分和警觉/镇静评分法(OA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补救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体满意度评分、OAA/S评分<5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结果:与B组相比,BH 1组、BH 2组和BH 3组术后不同状态VAS评分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总体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与BH 1组相比,BH 2组术后不同状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H 3组术后静息状态VAS评分降低( P<0.05);与BH 2组相比,BH 3组术后不同状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H 1组、BH 2组和BH 3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OAA/S评分<5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布托啡诺而言,布托啡诺混合氢吗啡酮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PCIA有助于减轻产妇疼痛,提高总体满意率,且不良反应少;推荐采用布托啡诺0.24 mg/kg混合氢吗啡酮0.09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布啡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纳布啡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人工流产术患者100例,年龄20~43岁,体重50~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丙泊酚组(P组)和纳布啡复合丙泊酚组(NP组)。术前15 min肌肉注射间苯三酚40 mg。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NP组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2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发生体动反应影响手术操作时追加丙泊酚0.5 mg/kg。采用VAS评估清醒时宫缩痛程度及恢复期间最高宫缩痛程度;记录丙泊酚用量、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手术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 结果:与P组比较,NP组丙泊酚用量减少,清醒时和恢复期间最高VAS评分降低,影响操作的体动反应发生率降低(16%/2%),手术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增高( P<0.05)。2组未见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 结论: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复合丙泊酚2.0 mg/kg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人工流产术的舒适化医疗;与单纯丙泊酚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价盐酸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臂临床试验,孕产妇60例,年龄20~44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当产妇术后疼痛VAS评分≥3分时,开始实施PCIA:静脉注射纳布啡10 mg作为负荷剂量,镇痛泵配方:110 mg纳布啡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背景输注速率4 ml/h,PCA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48 h期间静态痛、动态痛和宫缩痛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静态痛、动态痛和宫缩痛的VAS评分均≤3分,维持Ramsay评分2~4分,血液动力学指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未见恶心呕吐、嗜睡、多汗、眩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纳布啡PCIA按照以上方式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羟考酮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羟考酮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n=50)与对照组( n=50)。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观察组采用羟考酮术后镇痛。比较两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和48 h切口痛和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评分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产妇48 h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 2(PGE 2)、P物质(SP)和去甲肾上腺素(NE)];比较术后产妇48 h睡眠情况,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和48 h切口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35±0.31)分比(2.78±0.43)分,(5.08±0.64)分比(5.67±0.51)分,(4.76±0.35)分比(5.12±0.42)分,(2.18±0.37)分比(2.54±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4、19.87、4.66、4.55,均 P < 0.001)。观察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和48 h宫缩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41±0.26)分比(2.85±0.32)分,(4.98±0.49)分比(5.41±0.65)分,(4.65±0.31)分比(4.98±0.28)分,(2.04±0.26)分比(2.43±0.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5、3.74、5.59、6.95,均 P < 0.001)。两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和48 h 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44、0.51、0.78、0.42,均 P > 0.05)。观察组产妇术后48 h PGE 2、SP和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22、9.05、14.74,均 P < 0.001)。观察组产妇术后48 h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4, P < 0.05)。观察组产妇镇痛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0, P < 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33、1.08、0.38、0.33,均 P > 0.05)。 结论:羟考酮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舒芬太尼,且可抑制疼痛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纳布啡单一及复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布啡组(N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舒芬太尼+纳布啡组(NS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连接镇痛泵。药物配比:N组为纳布啡2 mg/kg+托烷司琼0.1 mg/kg ,S组为舒芬太尼2 μg/kg+托烷司琼0.1 mg/kg,NS组为舒芬太尼1 μg/kg+纳布啡1 mg/kg+托烷司琼0.1 mg/kg。记录3组产妇术后6、12、24 h切口痛和宫缩痛VAS评分,术后24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PCSA按压次数,术后24 h内初乳分泌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镇痛满意率;检测N组产妇镇痛期间母乳中纳布啡浓度。结果:3组产妇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术后24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初乳分泌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S组产妇各时点宫缩痛VAS评分低于N组、S组( P<0.05),镇痛满意率高于S组( P< 0.05),术后24 h内PCSA按压次数少于N组、S组( P<0.05);N组和S组产妇各时点宫缩痛VAS评分、镇痛满意率、术后24 h内PCS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组共5例产妇镇痛期间取到足量母乳,母乳中均未检测出纳布啡。 结论:纳布啡和舒芬太尼联合使用能减轻剖宫产术后宫缩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