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内分娩镇痛与产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与母乳喂养促进:一项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母乳喂养对母亲及新生儿的短期及长期健康均有显著益处,但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率尚未达到国际标准。随着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文章综述了椎管内分娩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可能机制以及促进母乳喂养的有关策略,以期为提升分娩镇痛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 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 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中国规范及推广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有60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已形成我国的分娩镇痛规范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分娩镇痛的历史,包括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分娩镇痛发展的4个阶段。之后重点阐述了我国分娩镇痛规范的形成及推广应用。椎管内分娩镇痛中国方案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核心内容包括低浓度、高容量、少阿片、全产程、脉冲式、智能化。我国分娩镇痛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正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蓬勃发展。文章最后展望了分娩镇痛的理念更新与技术改进,今后需持续关注分娩镇痛预后,尤其是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围生期的保护,同时应用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不断优化分娩镇痛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最有效和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常见并发症。文章针对低血压、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 ERMF)、爆发痛、镇痛不全、宫缩乏力、短暂胎心监护异常、尿潴留、瘙痒等常见并发症以及中转剖宫产术的新进展、预防以及处理进行阐述,旨在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分娩镇痛质量,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操作及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社会及家庭产生严重影响。剧烈的分娩痛是诱发PPD的高危因素,因此,分娩镇痛与PPD的关系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PPD的定义、患病率及风险因素,探讨了分娩镇痛对PPD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以便进一步推广分娩镇痛,同时为PPD的临床治疗等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PCA)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椎管内PCA分娩镇痛的97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对照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椎管内PCA。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产妇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镇痛后45 min及宫口全开时的疼痛程度,统计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盐酸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药物总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统计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出血量(产时及产后2 h内),催产素应用、正常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和剖宫产比例,不良反应(瘙痒、发热、恶心呕吐、尿潴留、胎心过缓)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和5 min)。结果: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镇痛前和镇痛后15、30、45 min及宫口全开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盐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药物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均较镇痛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和剖宫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分娩比例和胎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可有效减轻分娩产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利于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风险待产妇产程中口服营养补充对分娩结局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风险待产妇在自然分娩产程中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以及中转剖宫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5日至2022年5月15日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中心待产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206例,助产士均给予统一的饮食指导,产程中口服了由临床营养科配制的分娩肠内营养液为ONS组( n=110),未口服分娩肠内营养液者为对照组( n=96)。比较两组待产妇的基线资料和分娩结局差异,并分析中转剖宫产的危险因素。 结果:ONS组和对照组待产妇在年龄、身高、基础体重、基础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体重增加、产时BMI、孕周、椎管内分娩镇痛、产程缩宫素使用、胃肠道症状、新生儿身长和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ONS组待产妇在产程中经口摄入总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 349.99±569.51)kJ 比(249.59±455.19)kJ, P<0.01]。ONS组待产妇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 比 81.3%, P=0.01),其第一产程时长[(487.06±232.94)min 比(416.17±191.13)min, P=0.03]也显著性高于对照组。ONS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长、第三产程时长、会阴裂伤、宫颈裂伤、阴道裂伤、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待产妇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1.20,95% CI 1.03~1.40, P=0.02),产程中进行ONS( OR 0.31,95% CI 0.11~0.85, P=0.02)和椎管内分娩镇痛( OR 0.10,95% CI 0.04~0.26, P<0.01)是待产妇中转剖宫产的保护因素。 结论:低风险待产妇在产程中ONS,可显著提高阴道分娩率,且未显著增加肠内营养胃肠不耐受发生。年龄是低风险待产妇中转剖宫产的危险因素,而产程中ONS和椎管内分娩镇痛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13 151名产妇及其新生儿资料,统计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3 151例分娩新生儿中,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68例,发生率为0.52%;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椎管内镇痛对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6、19.59、6.11,均 P<0.05)。 结论: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椎管内镇痛是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危险因素,分娩时会阴侧切未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本研究中多例新生儿胎头着冠前就已发生头皮血肿,加强产程管理,提高非药物镇痛率,促进自然分娩,早发现、早预防,以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镇痛(研究组),45例采用常规镇痛,未接受椎管内阻滞(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质量,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 ± 2.94)h比(6.89 ± 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 ± 10.13)μV比(14.73 ± 3.25)μV、(0.28 ± 0.06)s比(0.22 ± 0.05)s、(30.26 ± 5.24)μV比(16.74 ± 4.0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19.09 ± 4.82)cm 2比(23.00 ± 5.34)cm 2、(138.59 ± 23.14)°比(148.47 ± 20.38)°、(9.96 ± 2.63)cm 2比(11.60 ± 2.75)cm 2、(20.13 ± 4.37)mm比(28.05 ± 6.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椎管内阻滞镇痛虽会延长初产妇总产程时间,但可减轻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增多收缩阶段以保护盆底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