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工智能心电图差异预测冷冻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开发1项基于12导联心电图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并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术前和术后24 h内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利用XGBoost方法构建3种基于术前和术后心电图数据差异的人工智能心电图模型。这些模型考虑了心电图参数、心电图深度特征、早期复发和基线房颤类型等55个特征的不同组合,并对其在模型预测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共入选患者201例,年龄(68.0±9.3)岁,其中男91例(45.3%,91/201)。随访222(124,368) d,26例(12.9%,26/201)患者复发。最佳机器学习模型是以术前、术后心电图深度特征差值作为输入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 AUC)为0.872,F1得分为0.600,敏感度(召回率)为60.0%,特异度为94.4%,准确度为90.2%。 结论: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心电图能够预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学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风险评估是ACS诊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依然不够精准。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可以用于建立比传统统计学方法更精确和个体化的预后风险统计模型,近年来在医疗领域有了迅速进展。该文介绍利用机器学习构建预后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在ACS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者画像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超声在麻醉、疼痛和重症医学中的应用”课程为例,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者画像模型。方法:梳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者画像模型构建框架及流程,对多来源学习者数据进行收集及预处理。利用Python 3.9编程语言进行统计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聚类分析,并以可视化技术呈现,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从学习背景、兴趣偏好和行为效果3个维度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者画像模型。学习背景画像揭示了学习者基本信息、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兴趣偏好画像分析了学习目的与其他选课信息,根据内容关注程度、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出3类不同的学习者群体。行为效果画像通过构建4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实现了对课程考试成绩的分类预测,结果显示朴素贝叶斯算法效果最佳,准确率为0.80、F1分数为0.79,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9( P=0.035),与其他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者画像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画像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团队、学习效果预测提供了指导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在检验领域的新发展新方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对检验分析前、中、后过程的影响不断加大。人工智能应用于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生成的大型临床数据集有助于发现新知识、开发新模型、发掘新领域;即时检验具有操作简便、便携化、智能化、适用条件宽等优点;应用人工智能构建预测模型有助于精准检验医学的发展;在近期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人工智能在检验领域又萌生出了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学习评估及预测模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现在正处于数字化时代,临床实践中的数据量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医疗工作者整合并解释临床工作中的广泛信息。在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技术的帮助下,心血管内科的研究者开发了诸多的预测模型,以试图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主要介绍了机器学习的主要模型分类,总结了目前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模型,以期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并为以后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心血管疾病预测模型提供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列线图及机器学习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及列线图,构建和验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风险预测模型,旨在为更好的辅助临床护理人员筛查CIP的高危人群,提供准确直观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就诊的230例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使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资料。应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和列线图构建预测模型,在独立测试集进行模型的验证,最后依据评价指标AUC、准确率等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及稳定性。结果:6种模型均提示,肺部基础疾病、吸烟史、血清白蛋白值≤35 g/L、胸部放疗史是促进CIP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构建的CIP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647、0.696、0.930、0.870、0.934。列线图构建的模型AUC为0.813,预测性能较好,但低于机器学习算法中表现最佳的随机森林模型(AUC=0.934)。结论:与列线图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CIP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但列线图构建的模型可更直观评估患者风险,建议在列线图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增加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的下肢动脉损伤患者血运重建效果预测模型的开发及效果测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监督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不同监督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验证适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最佳预测模型。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2.0(MIMIC-Ⅳ v2.0)中筛选出符合脓毒症3.0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抽取病例,其中70%作为训练集,30%作为验证集。从人口学特征及基础生命体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血清学指标及可能影响指标的合并症、功能评分及高级生命支持3个层面提取相关预测变量。比较基于决策树分类回归树(CAR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线性回归(LR)及超级学习器〔SL,综合了CART、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5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模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筛选最佳算法模型。利用LASSO回归、RF和XGBoost算法,通过取交集确定最佳预测变量,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的实用性。结果:最终共纳入3?29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存活2?164例,死亡1?131例,病死率为34.32%;其中,训练集2?307例(28 d死亡792例,病死率为34.33%),验证集988例(28 d死亡339例,病死率为34.31%)。基于训练集数据分别建立5种机器学习模型;在纳入3个层面的变量后,RF、SVM、LR 3种机器学习模型在验证集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23〔95%可信区间(95% CI)为0.795~0.849〕、0.823(95% CI为0.796~0.849)、0.810(95% CI为0.782~0.838),高于CART算法模型(AUC=0.750,95% CI为0.717~0.782)和SL算法模型(AUC=0.756,95% CI为0.724~0.789),故将以上3种算法模型确定为最佳算法模型。综合3个层面变量后,通过LASSO回归、RF和XGBoost算法筛选并取交集,得出16个最佳预测变量,依次为入ICU 24 h内pH最大值、白蛋白(Alb)最大值、体温最大值、血乳酸(Lac)最小值、Lac最大值、血肌酐(SCr)最大值、Ca 2+最大值、血红蛋白(Hb)最小值、白细胞计数(WBC)最小值、年龄、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Ⅲ(SAPSⅢ)、WBC最大值、急性生理学评分Ⅲ(APSⅢ)、Na +最小值、体质量指数(BMI)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最小值。ROC曲线分析显示,以上述16个最佳预测变量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806(95% CI为0.778~0.835);校准曲线及DCA曲线显示,该模型的精准度较高,且净收益最高可达0.3,其预测效能明显优于传统以单一功能评分〔APSⅢ评分、SAPSⅢ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建立的模型〔AUC(95% CI)分别为0.746(0.715~0.778)、0.765(0.734~0.796)、0.625(0.589~0.661)〕。 结论:以pH值、Alb、体温、Lac、SCr、Ca 2+、Hb、WBC、SAPSⅢ评分、APSⅢ评分、Na +、BMI、APTT等16个最佳变量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最佳预测模型,其效能稳定,区分度及精准度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布鲁杆菌病早期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早期预测模型,以辅助提高布病的诊断效率。本文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5月9日至2021年1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布病患者2 381例作为病例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表观健康人检验数据13 25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信息及22项血细胞分析结果,使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5种算法构建布病早期预测模型;其中14 074例(病例组2 143例,对照组11 931名)用于构建布病早期预测模型,1 564例(病例组238例,对照组1 326名)用于测试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通过对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对,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线下面积(AUC)为0.991,准确度、精确度、特异度和召回率分别可达95.6%、95.5%、95.4%和95.9%。依据SHAP图显示,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嗜碱粒细胞相对值(BASO%)结果较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体积(MPV)结果高的男性被预测为布病风险高。其中,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预测模型贡献度最大,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CV)次之。综上,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建立高灵敏度的布病早期预测方法,对布病患者的及早发现、尽快治疗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建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治疗方式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手术后恢复良好且2年内未再复发的136例患者资料,运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年龄是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且机器学习建立的预测模型精确度高。该模型为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临床工作有一定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