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针药并用治疗胸锁乳突肌痉挛案一则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本案患者系因情志不畅致胸锁乳突肌痉挛,因患者年龄较大,病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治疗难度较大,往往需审证求因、追根溯源,条分缕析、辨明病机,再施以针药结合治疗方可奏效.肌肉痉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症,其中腓肠肌痉挛、面肌痉挛较为多见,其他部位的肌肉痉挛亦有发生.非疾病原因所致的肌肉痉挛虽无生命危险,但痉挛频频发生,发作时患者局部肌张力增高,挛缩僵硬,抽掣疼痛不适,较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案是以胸锁乳突肌频繁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即从首诊到后续复诊均遵循"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以甘酸为主立法选药.甘味入脾,可缓肝之急;酸味收敛,辛味升散,兼顾伴随症状加减用药.针灸选穴采用培土养木的思路,通过针药并用,综合论治,身心同调,取效满意.由此可见在临证时须准确把握关键病机,高度重视脏腑间的生克关系、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本案体现了中医诊疗疑难病症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天干方组方思路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脏苦欲补泻、五行制化原则,针对岁运太过或不及,各有制方法度.治疗目的在于以偏纠偏,恢复人体气化的动态平衡.在应用时要注意识运气、观体质、辨病证,应用范畴涵盖岁运太过或不及致病和治未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是补泻用药理论的重要基础.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并搜集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李中梓等著作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究易水学派对该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发现易水学派各医家均在传承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发挥,推动了该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如张元素的脏腑寒热虚实论及脏腑用药论、李杲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等重要学术思想均根植于《素问》"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厘清易水学派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可深刻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用药法则,一方面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研究亦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心"苦欲补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最早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脏"苦欲补泻"理论指出心以缓为苦,以软为欲.心苦缓,是指心脏苦患的病理状态,具体体现在心苦气缓、神缓和血缓;心欲软,是指心脏顺应天地之气的生理特性,具体含义为心火欲软、血脉欲软、神志欲软以及舌面欲软.治疗上当遵循"急食酸以收之""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双心疾病是指心脏和心理共病,其心脏、心理之间相互影响,气与血的失调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同时存在,"气—血—神"的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而心"苦欲"理论内涵的根本也在于心气、血、神的失常,二者在病机方面相系紧密.双心疾病患者情绪特点分为生命活力低下的抑郁状态以及紧张担心的焦虑状态两类,治疗时在心"补泻"理论指导下,当辨证选择酸味药、咸味药、甘味药纠正偏颇,通过酸收心气、潜摄心神,甘益元气、泻火缓神,咸破血癥、滋水制火,以恢复心脏气血神三者调和的阴平阳秘之态,以期为双心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气本体论的五味性用阐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立于中医学一气化生的气本体论基础,法于本气运行的时象性特征,本乎中和,以观诸极,进而体悟五脏五味之性,五味化生之机,五脏苦欲补泻之理,以期追本溯源,理清纷杂,由医理至临证,一以贯之.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篇中“气始而生化”的机制对“五味”化生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简要区别关于五味运用的两种体系争论,提出《辅行诀》与《黄帝内经》体系差别的根源在于“《内经》乃从五味生成之本然而言,《辅行诀》则从五味已成之运用而言”.根据《黄帝内经》原文所述的方法,遵循“本体一气之行,五脏时象之性”对五脏的五味苦欲补泻机制进行阐释,并对“四味”常合“甘味”运用的机制进行了论述;分析苦味与咸味的异同问题,并阐述其机制;提出五味至极的作用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以《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农本草经》疗"五脏"用药功效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神农本草经》不仅重视五脏与药物气味的关系,而且强调五脏的重要性.《本经》认为五脏病证有虚实之分,治当辨证病属何脏,何因所起.针对致病邪气的不同,分别主以不同药物.书中相关条目下明言能治"五脏"或"五内"有关病证的药物体现了《本经》的用药特点,即重视中土脾胃,用药必从脾胃上着手以补中土、祛邪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苦欲补泻法度浅析《小儿药证直诀》治脾胃方药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补泻方,其中,治脾胃的一组方药尤为典型.文章通过对钱乙脾胃方药作系统剖析,按照《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苦欲补泻法度,参考《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性味,分析对应方药泻黄散和益黄散的组方思路.张立山教授将之验于临床,疗效甚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心欲软"涵义及其补泻理论应用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载于《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脏腑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五脏所欲及其补泻用药法度.在五脏所欲中,相比其他四脏之"所欲","心欲软"的涵义较难理解,因心类火,其生理之性理应炎上而升散,而经中却言"心欲软",且历代医家并未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致使后人对此困惑不解.通过从"心主神明,心君以柔和宽厚为贵";"心主血脉,血脉以柔软畅达为要"和"心开窍于舌,舌体以柔软灵活为用"3个方面对"心欲软"的涵义进行阐释.并对"心欲软,急食咸以补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的用药法度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咸味药物可以抑制心阳的亢盛,名为"补"实为"泻";甘味药物可以振奋衰微之心阳,名为"泻"实为"补"的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目前有《黄帝内经》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两种版本.两者在文字内容上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内涵上却有诸多不同.《黄帝内经》的五脏所欲,即顺应五脏生理特性;五脏所苦,即与五脏生理特性相悖.五味所起作用,顺五脏之性者为补,逆五脏之性者则为泻.《辅行诀》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不同认识的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即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并在药物选择上有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以所不胜之味泻己之实,以所胜之味解本脏之苦的规律.通过例举相关方剂对两种理论进行浅析及比较,以期为临床合理的遣药组方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