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外DNA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染色体外DNA(ecDNA)是一种起源于染色体,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与癌症的进展密切相关。ecDNA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与GBM的异质性、耐药性、侵袭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可驱动GBM的快速进展。本文综述了ecDNA的发生机制、结构特性、功能机制及研究工具。同时,系统总结了ecDNA在GBM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与ecDNA相关的治疗靶点,以期为解析GBM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染色体外环状DNA有望作为肿瘤放疗增敏的新靶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392万,死亡病例达233万,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位列我国男性和女性癌症发病的首位 [1]。由此可见,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我国重大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飞速发展,放疗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很多癌症患者带来巨大福祉。然而,肿瘤细胞在放疗中后期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耐受性,从而降低了预期的疗效。因此,探索提高肿瘤辐射敏感性的分子靶点及其机制,成为当今肿瘤放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浆染色体外环状DNA的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血浆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eccDNA)进行全长测序,分析eccDNA的分子特征及潜在功能,初步探索eccDNA在MG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例MG患者及2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血浆样本,基于滚环扩增和纳米孔测序全新技术平台,对血浆eccDNA进行全长测序,分析比较MG患者与健康人血浆eccDNA的长度分布、染色体来源、基因组元件分布及eccDNA相关差异基因功能富集情况.结果 在M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长度为250~500 bp的eccDNA均分布最多,且MG患者在150~300 bp之间eccDNA呈现另一分布高峰,对照组则在此区间的eccDNA丰度极低.健康对照组eccDNA在1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而MG患者组eccDNA在2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MG患者eccDNA来源基因组元件在内含子、远端基因间区占比均高于健康对照者,而外显子区占比均低于健康对照者.相较于健康对照组,MG患者组eccDNA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多与氯离子通道活性、氯离子跨膜转运、钙离子结合及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结论 MG患者与健康人血浆eccDNA的分子特征(大小分布、染色体来源、基因组元件分布、eccDNA基因功能富集)存在差异,提示eccDNA可能通过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神经突触发育及免疫功能调节等潜在功能影响MG的发生发展,eccDNA可能成为MG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染色体外环状DNA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染色体外环状DNA(eccDNA)是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环状闭合DNA分子,呈现单链或双链,长度主要在1 kb以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目前认为,eccDNA的起源并非随机而是具有明显的序列倾向性,并提示其具有潜在的调控基因表达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和可塑性等作用.eccDNA的生成是一个多机制参与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染色体微缺失、细胞凋亡和凋亡介导的DNA片段化以及DNA损伤修复等过程.eccDNA染色体起源和亚细胞定位的不同,决定了eccDNA具有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产生特异转录本、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等不同的功能.eccDNA在孕妇外周血、成神经管细胞瘤、晚期慢性肾病等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现出长度、丰度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特异性分子特征,同时它的环状结构赋予其较高的稳定性,提示其可能具有成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在液体活检等领域可能具有应用价值.本综述旨在阐明eccDNA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功能以及潜在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了解eccDNA的发生机制、特征和作用以及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染色体外环状DNA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eccDNA)是一种来自染色体的双链环状DNA.eccDNA种类繁多,但其来源与功能仍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ccDNA通过多种方式在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参与肿瘤诊断与预后判断.本文综述eccDNA的分类、来源、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eccDNA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人类染色体外环状DNA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染色体外环状 DNA (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s , eccDNAs)产生于染色体上的序列,在起源上有较高的异质性.eccDNAs 的产生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涉及不同发生模型以及修复机制.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发现和理解更多 eccDNAs 有重要贡献.近期在人循环系统中也发现了大量 eccDNAs 分子的存在.eccDNAs 可以影响细胞生命活动,促进肿瘤细胞演进和适应性进化,增加了基因组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在肿瘤的诊治、液体活检等方面可能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综述旨在阐述目前报道的主要人类 eccDNAs 类型在起源、结构、研究方法、功能和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污染皮氏罗尔斯顿菌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皮氏罗尔斯顿菌污染的检测及预防. 方法 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提取被污染虫血的总DNA,采用真菌、细菌通用引物对保守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比对. 结果 导致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失败的污染物单个细胞和污染物聚集体在油镜下的形态分别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和裂殖体相似,但其胞质内无空泡或无明显细胞核,且位于红细胞外侧;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污染物与皮氏罗尔斯顿菌相似度>99%. 结论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污染的皮氏罗尔斯顿菌形态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或裂殖体相似,可导致镜检误判甚至使培养失败.因此,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疟原虫体外培养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伯氏疟原虫电穿孔转染方案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在不同电转染方案下对电转染外源DNA到伯氏疟原虫效率进行对比,筛选优化出最佳的电转染方案.方法 以mKate2为报告基因构建环状质粒pL0035-mKate2-3UTR,饲养昆明小鼠在体培养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达到相应寄生率后体外同步化培养疟原虫,Nycodenz梯度离心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利用Lonza公司Nucleofector核转染系统对伯氏疟原虫进行电转染,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电转染效率,并提取昆明小鼠全血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鉴定转染结果.结果 经转染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和血涂片吉姆萨染色镜下观察,Lonza Nucleofector 4D核转染系统电转染程序FI115与FP167均可使转染效率达到10-3,FP167下转染10μg环状质粒效率接近10-2.在相同电转染条件下,外源DNA越多,转染效率越高.结论 优化得到伯氏疟原虫电转染较好方案,为后续疟原虫药物、疫苗及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高效的转染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CV阴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染色体外环状 DNA中与HCV同源的DNA序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RNA序列同源的人染色体外环状DNA(eccDNA)序列.创新点:首次从HCV阴性者eccDNA中检测到HCV 5'-非编码区(5'-NCR)基因组RNA序列,验证了我们的假设:HCV同源DNA序列存在于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eccDNA组分中.方法:用分离的eccDNA进行HCV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搜索分析软件(BLASTn)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检测其甲基化模式.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部分HCV 5'-NCR基因组RNA序列存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eccDNA组分.同时,甲基化分析结果显示了个体间的甲基化模式所代表的受遗传调控的表观遗传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染色体外癌基因扩增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小片段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已有研究证明癌基因在ecDNA上被扩增是肿瘤细胞中的常见现象,并且具有一些值得研究的特征,如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多种染色体事件参与ecDNA形成,且它的扩增能直接使染色体外癌基因DNA拷贝数增加,加速肿瘤产生和发展.并且,亲代ecDNA细胞不均等传递到子代的分离方式,不仅增加肿瘤异质性,同时增强肿瘤对环境的适应和对治疗的反应能力.本文对ecDNA在肿瘤细胞中的研究现状及其潜在意义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