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蛋白激酶B/鼠双微体基因2/p53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H1975细胞增殖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调控蛋白激酶B(Akt)/鼠双微体基因2(MDM2)/p53信号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H1975细胞株(美国类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分别用Akt/MDM2/p53信号通路激活剂SC79(4 μg/ml)、抑制剂perifosine(5.0 μmol/L)处理,设为SC79组、perifosine组,取不做任何处理的H1975细胞株设为空白组。干预24 h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率及侵袭能力。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LSD- t检验。 结果:SC79组24、48、72 h吸光度值(0.38±0.05、0.63±0.07、0.89±0.12)高于空白组(0.25±0.04、0.46±0.07、0.62±0.11, t=4.540、3.840、3.709, P<0.01);perifosine组24、48、72 h吸光度值(0.16±0.04、0.29±0.06、0.40±0.09)低于空白组(0.25±0.04、0.46±0.07、0.62±0.11, t=3.558、4.123、3.461, P<0.01)。SC79组凋亡率[(2.01±0.57)%]低于空白组[(3.21±0.74)%, t=2.813, P<0.05];perifosine组凋亡率[(12.38±3.01)%]高于空白组[(3.21±0.74)%, t=7.569, P<0.01]。SC79组每个视野透膜细胞数量(95.20±15.62)高于空白组(54.80±9.13, t=4.993, P<0.05);perifosine组每个视野透膜细胞数量(30.40±8.41)低于空白组(54.80±9.13, t=4.395, P<0.01)。 结论:激活Akt/MDM2/p53信号通路可促进NSCLC细胞增殖、侵袭,抑制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端粒蛋白shelterin复合体影响肿瘤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帽状保护性结构,由双链DNA区和富含G碱基的3′突出端(单链DNA区)及端粒结合蛋白共同构成,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端粒结合蛋白的核心成分,被称为shelterin复合体,可帮助端粒成帽,同时将端粒DNA隐藏于蛋白复合体间,免受DNA修复系统的识别,从而在形成端粒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基因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helterin复合体组分的异常会导致端粒功能障碍及染色体末端融合或缺失,严重威胁基因组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作为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形式,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的形成与端粒的结构功能异常也存在相关性。本文总结了肿瘤细胞中shelterin复合体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试图阐明端粒蛋白参与的肿瘤恶性进展机制,为临床上改善恶性肿瘤预后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结直肠癌细胞周期各时相中双微体存在形式及复制分离时期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在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明确DMs的复制、分离时相.方法 通过无血清饥饿法阻滞人结直肠癌细胞COLO 320DM周期进展后,取花萼海绵体诱癌素A(Calycu-lin-A)诱导间期细胞以染色质超前凝集制备核型样本.用秋水仙素处理COLO 320DM细胞以获取有丝分裂(M)期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DNA合成前期(G1 期)、DNA合成后期(G2 期)、M中期、M后期和M末期核型,并统计DMs数量.结果 DMs在G1 期、M后期和M末期时相细胞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在G2 期和M中期时相细胞中主要以双体形式存在.结论 单体型DMs在S期发生复制后由单体转变为双体,双体型DMs在M后期完成分离并由双体转变为单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CKB/p53信号通路探讨白花丹醌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基于CKB/p53 信号通路研究白花丹醌对人肝癌Huh-7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白花丹醌 1~12 μmol·L-1 处理Huh-7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和活性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确定1、3、6 μmol·L-1 为低、中、高浓度用于后续实验.采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as)-9 基因编辑技术敲除 Huh-7 细胞中的脑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brain type,CKB)基因;CKB过表达慢病毒转染Huh-7细胞上调CKB的表达.通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CKB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CKB、p53、双微体同源基因2(mouse double minute 2 homolog,MDM2)、B淋巴瘤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半胱天冬酶(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白花丹醌显著抑制Huh-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白花丹醌组凋亡水平显著升高,而白花丹醌联合凋亡抑制剂组凋亡水平显著降低.白花丹醌可显著下调CKB、Bcl-2和MDM2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53、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敲除CKB基因后,Huh-7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率升高,Bcl-2 和MDM2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53、Bax和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上调CKB表达后,Huh-7细胞增殖能力增强,Bcl-2和MDM2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53、Bax和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白花丹醌可逆转过表达CKB对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该实验表明,白花丹醌可显著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KB表达,激活p53 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最终诱导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益母草碱调节Akt/MDM2/p53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观察益母草碱调节蛋白激酶B(Akt)/双微体同源基因2(MDM2)/p53 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2022 年3-9 月于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实验室进行实验.采用CCK-8 法测定不同浓度(0、0.4、0.8、1.2、1.6、2.0 mmol/L)益母草碱处理的小鼠脑胶质瘤细胞GL261 存活率并筛选出其最佳作用浓度.体外培养GL261 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益母草碱组、益母草碱+SC79(Akt激活剂)组,以益母草碱1.6 mmol/L和5 μmol/L的SC79 分组处理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各组细胞Akt/MDM2/p53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情况.构建颅内胶质瘤小鼠模型30 只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益母草碱低剂量组、益母草碱中剂量组、益母草碱高剂量组及益母草碱高剂量+ SC79组,分组处理后以 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颅内胶质瘤细胞凋亡情况;以免疫印记法检测各组胶质瘤组织 Akt/MDM2/p53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1)细胞实验:与对照组比较,益母草碱组细胞凋亡率、p53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存活率、迁移率、侵袭数、p-Akt/Akt与p-MDM2/MDM2 降低(P<0.05);与益母草碱组比较,益母草碱+ SC79 组细胞凋亡率、p53 蛋白表达降低(P<0.05),存活率、迁移率、侵袭数、p-Akt/Akt与p-MDM2/MDM2 升高(P<0.05).(2)动物实验:与对照组比较,益母草碱组胶质瘤组织细胞凋亡率、p53 蛋白表达升高(t/P =20.076/<0.001、7.486/<0.001),p-Akt/Akt与p-MDM2/MDM2 降低(t/P =11.769/<0.001、7.579/<0.001);与益母草碱组比较,益母草碱+SC79 组胶质瘤组织细胞凋亡率、p53 蛋白表达降低(t/P =18.328/<0.001、7.359/<0.001),p-Akt/Akt与p-MDM2/MDM2升高(t/P =9.640/<0.001、5.529/<0.001).结论 益母草碱可通过抑制Akt/MDM2/p53 信号而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在小鼠体内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最终抑制其恶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双微体2蛋白抑制药Idasanutlin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年人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严重危害健康.Idasanutlin是首个强效的口服双微体2蛋白抑制药,能激活p53通路,诱导癌细胞凋亡.目前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已经充分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他的抗癌药合用,也呈现极好的协同作用,是治疗AML的良药,有希望不久获批上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类染色体外环状DNA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染色体外环状 DNA (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s , eccDNAs)产生于染色体上的序列,在起源上有较高的异质性.eccDNAs 的产生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涉及不同发生模型以及修复机制.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发现和理解更多 eccDNAs 有重要贡献.近期在人循环系统中也发现了大量 eccDNAs 分子的存在.eccDNAs 可以影响细胞生命活动,促进肿瘤细胞演进和适应性进化,增加了基因组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在肿瘤的诊治、液体活检等方面可能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综述旨在阐述目前报道的主要人类 eccDNAs 类型在起源、结构、研究方法、功能和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治疗方法对ACoAC动脉瘤治疗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CoAC)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破裂ACoAC动脉瘤病人临床资料,60例应用血管内个体化治疗(A组),其中采用单微导管栓塞法治疗25例(38.37%),双微导管栓塞法治疗18例,支架辅助法治疗10例,球囊辅助法治疗7例;60例采用传统开颅夹闭术治疗(B组).比较A组不同方法治疗病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及DSA复查距栓手术时间;比较A组和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年改良Rankin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不同栓塞术病人即刻完全栓塞率、复发率、DSA复查距栓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t=4.334~26.105,P<0.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6~12月,平均(7.9±1.1)月,A组改良Rankin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与传统开颅夹闭术对破裂ACoAC动脉瘤病人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其中前者适用于对手术耐受度较差、瘤体解剖位置较深的病人,后者适用于血管瘤解剖位置复杂的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肿瘤细胞的双微体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染色体外DNA促进癌基因高表达和肿瘤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染色体外DNA (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存在于肿瘤细胞中、可在有丝分裂中期被光镜观察到的游离于染色体外的环形DNA.ecDNA不仅携带高拷贝的癌基因,而且转录活跃,是癌基因表达的主要来源;另外其还是形成肿瘤异质性的关键.本文将就上述ecDNA对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概述,并提出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