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对来稿中图表的制作要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图表均随文列出,放置在正文相应的文字段落的下方.关于图片:文稿中所有插图(包括照片)应有图序号、图题名;说明文字置于图下方注释中,并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放大倍数、染色方法或引自他刊的出处等;图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镜下图片也应在图内有比例尺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3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8例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病例,共计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4岁(范围43~72岁),男性35例,女性17例,男女比为2.1∶1.0。食管上段8例,中段41例,下段3例。按巴黎分型0-Ⅱb型24例,0-Ⅱc型28例。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边缘不整齐。窄带成像病变呈褐色或茶褐色,放大观察黏膜表面微血管异常,有边界形成。碘染色病变不着色或淡染,边界不规则。组织学上,鳞状上皮基底侧上皮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紊乱或极性丧失,肿瘤向下生长形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p53突变率为48.6%(18/37)。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为60%(范围20%~90%);基底层细胞Ki-67阳性细胞数中位数为26个/HPF(范围5~70个/HPF)。Ki-67异常分布模式37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8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42例。结论: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形态特殊,肿瘤主要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具有重度细胞学异型性,侵袭性强,疾病早期易发展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理上误诊为低级别病变的比例高。p53突变和Ki-67异常分布模式有助于此类高级别异型增生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VEGF、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EB病毒相关胃癌的诊断价值及EB病毒相关胃癌发病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的诊断价值及EBVaGC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14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前血清EB病毒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EBVaGC组(34例)和EB病毒阴性胃癌(EBVnGC)组(280例),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以二者比值计算PGR;应用电子放大胃镜检查并对可疑病变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状态。以内镜活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EBVaGC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BVaG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EBVaGC组、EBVnGC组、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61±10)岁、(63±12)岁、(61±12)岁,男性分别为28例(82.4%)、228例(81.4%)、41例(82.0%),3组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BVaGC组血清VEGF水平[(253±48)pg/ml比(183±38)pg/ml、(92±25)pg/ml]和内镜色素检查阳性患者比例[94.1%(32/34)比77.9%(218/280)、2.0%(1/50)]均高于EBVnGC组和健康对照组,PGR(2.1±1.0比3.1±1.1、14.1±1.9)低于EBVnGC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血清VEGF诊断EBVaGC的灵敏度较PGR高[73.5%(25/34)比66.9%(22/34)],PGR诊断的特异度[78.2%(219/280)比69.3%(194/280)]和准确度[76.8%(241/314)比69.8%(219/314)]均较VEGF高,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诊断的灵敏度[85.3%(29/34)]、特异度[82.9%(232/280)]、准确度[83.1%(261/314)]较VEGF和PGR均高,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4.1%(32/34)]、特异度[95.7%(268/280)]、准确度[95.5%(300/314)]较单项及两两检测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BVaG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酗酒( OR=2.310,95% CI:1.243~3.581, P=0.007)、喜辛辣食物( OR=1.516,95% CI:1.084~2.142, P=0.026)、饮食不规律( OR=1.448,95% CI:1.013~2.104, P=0.043)、有胃癌家族史( OR=2.732,95% CI:1.312~4.894, P=0.001)。 结论:血清VEGF、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可提高对EBVaGC的诊断效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或减缓胃部疾病的进展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腺苷激酶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ADK --MSCs)脑内移植对氯化锂-匹罗卡品模型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方法:利用包含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ADK --MSCs),检测其腺苷分泌量,将其移植入准备进行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的小鼠海马区。实验分组对照组,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组TLE组,和ADK --MSCs移植后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组ADK --MSCs组。造模28 d后,使用视频脑电图监测造模后自发性癫痫发作。使用尼氏染色和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评估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造模45 d后,观察移植ADK --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10 5个ADK --MSCs细胞上清中的腺苷浓度为12.1 ng/ml。ADK --MSCs组自发性癫痫发作频率为(8.20±2.38)次/周,明显低于TLE组[(16.40±3.20)次/周, t=4.584, P<0.01]。尼氏染色显示400倍放大视野中ADK --MSCs组CA1区存活神经元为(91.00±6.51)个,明显高于TLE组[(71.80±5.06)个, t=5.199, P<0.001];CA3区存活神经元ADK --MSCs组[(64.20±7.98)个]明显高于TLE组[(45.75±7.63)个, t=3.511, P<0.01]。活性Caspase-3免疫染色显示ADK --MSCs组海马锥体神经元阳性细胞明显低于TLE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证实ADK --MSCs组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TLE组( n=3, t=4.302, P<0.05)。造模45 d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海马区存活的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绿色荧光ADK --MSCs细胞。 结论:抑制ADK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在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发作和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of chief cell predominant type,GA-FG-CCP)的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3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A-FG-CCP的40例患者(41个病变)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内镜治疗、预后情况。结果:40例GA-FG-CCP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03岁,临床上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均无肿瘤家族史。除1例外,其余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白光观察的内镜特征:①主要位于胃体上部(63.41%,26/41);②褪色/白色调(56.10%,23/41);③扩张的树枝状血管(78.05%,32/41);④背景黏膜无萎缩改变(100.00%,41/41)。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①无明显边界(85.37%,35/41);②腺窝开口部扩大(87.80%,36/41);③窝间部增宽(92.68%,38/41);④缺乏不规则的微血管结构(95.12%,39/41)。患者活检标本病理均证实为胃底腺型肿瘤。肿瘤主要由异型程度低、类似主细胞分化的细胞组成,但也有散在壁细胞,多呈不规则、融合性生长的腺管。40例患者中20例未接受内镜治疗。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20例21个病变中,12个浸润至黏膜下层(20~520 μm),9个为黏膜内癌。无淋巴管及血管浸润,水平及垂直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和MUC6阳性,H +-K +-ATPase散在少数阳性,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低,MUC5AC、MUC2和CD10均阴性。患者平均随访15.85个月,期间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GA-FG-CCP是一种分化非常好的罕见肿瘤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内镜下有特征性表现,应用白光和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可提高检出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现状及未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是危害世界和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而术前准确判断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对于制定治疗策略非常重要。本文系统论述白光内镜、色素内镜、电子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在判断胃癌浸润深度方面的作用,并就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不同训练方法的2种人工智能系统在染色放大内镜下识别早期胃癌的能力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随机裁剪图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DCNN-C)和整张图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DCNN-W)2种基于不同训练方法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染色放大内镜下辅助识别早期胃癌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窄带成像和蓝激光成像2种染色放大内镜模式下的早期胃癌或非癌图片和视频片段,用于DCNN-C和DCNN-W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比较DCNN-C和DCNN-W在图片测试集中,以及DCNN-C、DCNN-W和3名高年资内镜医师(平均水平)在视频测试集中识别早期胃癌的能力。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和卡方检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Cohen′s Kappa统计系数(Kappa值)表示。结果:在图片测试集中,DCNN-C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97%(1 133/1 193)、97.12%(202/208)、94.52%(931/985)、78.91%(202/256),分别高于DCNN-W的86.84%(1 036/1 193)、92.79%(193/208)、85.58%(843/985)、57.61%(193/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82、4.63、61.04、29.69, P=0.028、=0.035、<0.001、<0.001)。在视频测试集中,高年资内镜医师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67%、60.42%、53.37%,分别低于DCNN-C的93.00%、92.19%、87.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0.83、16.41、11.61, P<0.001、<0.001、=0.001);DCNN-C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高于DCNN-W的79.00%、70.31%、6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04、8.45、6.18, P=0.007、0.003、0.013);高年资内镜医师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DCNN-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年资内镜医师、DCNN-W和DCNN-C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0.56%、94.44%、94.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年资内镜医师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至中等(Kappa值=0.259、0.532、0.329),DCNN-W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87),DCNN-C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极高(Kappa值=0.851)。 结论:当训练集相同时,DCNN-C识别早期胃癌的能力优于DCNN-W和高年资内镜医师,DCNN-W与高年资内镜医师水平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例胃底腺来源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解放军第960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2例OGA和2例GA-FG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光镜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内镜分析其组织学的主要特征。结果:OGA和GA-FG均分化较好,位于黏膜固有层的深部。2例OGA局限于黏膜内,其中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异型性较小,属于低度异型,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属于高度异型;2例GA-FG伴有黏膜下浸润,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可形成所谓的"无尽腺"结构。肿瘤表面腺体未见明显异型,周围黏膜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肠化或萎缩等。2例OGA和2例GA-FG免疫组化结果相似,胃蛋白酶原1呈弥漫性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主细胞分化;H +/K + ATPase和PDGFRA-α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壁细胞分化。Syn均呈阳性表达而CD10、MUC2和CD-X2均阴性,未见p53过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热点区Ki-67增殖指数约为1%~5%。 结论:GA-FG为一种分化良好的、低度恶性的新的胃癌亚型。免疫组化及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有助于鉴别诊断,Syn的阳性意义及能否成为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OGA由低度异型至高度异型至黏膜下浸润可能是GA-FG的发生过程,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Wnt/β-catenin和Shh信号通路有关,但有别于其他类型胃癌的发病机制。内镜下黏膜切除对病变的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通常是治愈性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见消化道肿瘤筛查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常见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前的恶性肿瘤,极大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常见消化道肿瘤的筛查技术分为无创性和有创性检查。无创性检查有血清蛋白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液体活检、基因检测、影像组学等。有创性检查即内镜检查是消化道肿瘤筛查的金标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智能分光比色内镜、高清智能电子染色、蓝激光成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图像增强技术,以及磁控胶囊内镜的面世,实现了对全消化道开展镜下检查,拓宽了内镜下视野,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随着基因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消化道肿瘤筛查将逐渐演变为基于无创性筛查技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不同风险人群的随访队列,对高危人群进一步内镜检查,并有效开展地随访监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种不同内窥镜联合诊断对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的应用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究与分析3种不同内窥镜联合诊断在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早期食管癌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食管癌组(65例)和炎症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胃镜、碘染色内窥镜以及放大电子染色内窥镜(ME-NBI)3中不同内窥镜进行早期诊断及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影响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的高危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对比不同内窥镜诊断方法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能,比较染色体第一、二、三、四阶段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炎症组与食管癌组的患者年龄、中位年龄、病变位置及环周面积,以及超声内窥镜下病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食管癌组患者的碘染色内窥镜下表现、ME-NBI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和草席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95、20.168、5.960,P<0.05).将超声胃镜、碘染色内窥镜以及ME-NBI的病灶浸润深度、碘染色改变情况以及草席征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中,第四阶段的AUC明显高于第一、二及三阶段,第三阶段的AUC要明显高于第一、二阶段,第二阶段的ACU要明显高于第一阶段,ACU为9.663(95%CI:0.935~9.551).联合内窥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超声内窥镜、碘染色内窥镜以及ME-NBI的单独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9、27.948、12.819、19.786、9.148、15.294,P<0.05).结论:不同类型内窥镜联合诊断早期食管癌明显优于单一内窥镜检查方法,联合诊断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