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130例胃癌患者分为转移组(n=21)和非转移组(n=10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患者的吸烟史、病灶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浸润情况、脉管及淋巴管浸润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病灶位于远端胃、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浸润深度M2以上、神经浸润、脉管及淋巴管浸润均是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有吸烟史、病灶位于远端胃、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浸润深度M2以上、神经浸润、脉管及淋巴管浸润均是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以降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TAT3 ADAMTS19的表达及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A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及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19(ADAMTS19)的表达及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的EC患者8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组织及癌旁组织STAT3、ADAMTS19表达.采用Phi相关系数分析EC组织中STAT3、ADAMTS19表达的相关性.根据EC组织STAT3、ADAMTS19表达分为STAT3、ADAMTS19阳性/阴性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STAT3、ADAMTS19阳性/阴性表达EC患者生存曲线,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EC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价癌组织STAT3、ADAMTS19表达对EC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EC组织STAT3阳性表达率升高,ADAMTS19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EC组织中STAT3与ADAMTS19表达呈负相关(φ=-0.443,P<0.001).STAT3、ADAMTS19表达与EC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82例EC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69.51%(57/82).STAT3阳性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60.71%低于STAT3阴性表达组88.46%,AD-AMTS19阳性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88.89%高于ADAMTS19阴性表达组64.06%(P<0.05).FIGO 分期Ⅲ期、肌层浸润深度≥ 1/2、低分化、淋巴结转移、STAT3阳性为E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D-AMTS 19阳性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癌组织STAT3、ADAMTS19表达联合预测EC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大于癌组织STAT3、ADAMTS19表达单独预测的0.758、0.750(P<0.05).结论:EC组织STAT3高表达、ADAMTS19低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与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且STAT3、ADAMTS19表达联合对EC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胰岛素及25羟维生素D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清胰岛素及25(OH)D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30例Ⅰ型EC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体检健康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及25(OH)D3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无论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观察组血清胰岛素、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25(OH)D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EC患者不同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的FINS水平及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FIGO分期升高、组织学分级增加、浸润肌层深度增加,患者血清25(OH)D3的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Ⅰ型EC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降低,它们可能诱发Ⅰ型EC,对EC的诊断及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相关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核心基因,构建OSCC患者的免疫相关预后风险模型.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内的OSCC患者RNA测序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识别免疫相关模块和关键基因.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筛选与免疫预后相关的核心基因,构建OSCC的免疫相关预后风险模型;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来自外部GSE41613数据集评估该预后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OSC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8个免疫预后核心基因的表达,计算风险评分,评估该评分与肿瘤浸润深度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基于8个免疫预后核心基因(CSF2RA、CLEC4C、COL5A3、CTSG、EDNRA、GPC4、GUCY1A2和ANGPT2)的口腔鳞癌预后风险模型.Kaplan-Meier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外部GSE41613数据集验证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效能.基于该模型计算的OSCC患者的风险评分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表明该模型同时具有预测OSCC潜在风险的能力.结论:基于8个免疫预后核心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具有预测OSCC患者预后的能力,有望成为口腔鳞癌免疫防治的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弹性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在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招募39名病理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宫颈癌组),并招募39名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匹配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宫颈常规磁共振扫描和频率为60 Hz的MRE检查.测量两组受试者宫颈的弹性值以及宫颈癌组肿瘤的体积及浸润深度,收集宫颈癌组患者的肿瘤分期.选择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宫颈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弹性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弹性值、肿瘤体积和浸润深度与宫颈癌分期间的相关性及诊断宫颈癌分期的效能.结果宫颈癌患者组的平均弹性值[(5.76±0.99)kP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94±0.25)kPa;P<0.001].弹性值、肿瘤体积及浸润深度在早期(≤ⅡA期)、晚期(≥ⅡB期)宫颈癌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与宫颈癌分期呈正相关(r=0.439、0.384、0.322;P均<0.05).弹性值的诊断效能优于肿瘤体积和浸润深度,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54、0.722、0.687.结论MRE技术可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辅助检查手段,帮助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评估,在宫颈癌研究和治疗策略的制订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评估浸润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评估浸润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生物学特性指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180例经病理证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且病理报告了淋巴结转移(LNM)或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或神经侵犯(PNI)状态,依据LNM/LVSI/PNI状态,3个指标均以8∶2划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基于Pyradiomics影像组学和ResNet50深度学习提取器分别提取1 316个影像组学特征和2 048个深度学习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开发评估模型,并计算模型评分.基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评分开发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Delong检验分析不同模型的性能差异.结果 在LNM、LVSI、PNI状态评估中,所有队列列线图曲线下面积均表现中度以上评估性能(≥0.73),准确度均>0.70,LNM评估中,训练队列的曲线下面积为0.97,准确度为0.93,敏感度为0.88,特异度为0.96.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评估性能在训练队列中优于影像组学模型(LNM,Z=2.04,P=0.04;LVSI,Z=2.80,P=0.01;PNI,Z=3.52,P<0.01),优于或与深度学习模型相似(LNM,Z=4.52,P<0.01;LVSI,Z=1.86,P=0.06;PNI,Z=0.31,P=0.76).结论 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可有效评估浸润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生物学特性指标.列线图整合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特征信息提高了评估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lncRNAs ABHD11-AS1、miR-1231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a/β水解酶域11反义RNA1(lncRNAs ABHD11-AS1)、微小RNA-1231(miR-1231)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进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47例患者(胃癌组),根据复发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转移组48例和未复发转移组99例,根据3年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40例和死亡组107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1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测定血清 1 ncRNAs ABHD11-AS1、miR-1231 表达水平,采用 Pearson 法分析血清 lncRNAs ABHDl1-AS1、miR-1231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123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1 ncRNAs ABHD11-AS1和miR-1231表达呈负相关(r=-0.691,P<0.05).复发转移组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低分化、浸润深度T3+T4、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及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miR-1231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浸润深度、lncRNAs ABHD11-AS1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231是保护因素(P<0.05).死亡组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miR-1231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升高,miR-1231表达水平降低,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手术的134例AE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5.1∶1;年龄27~82岁,平均年龄62.1岁。主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3年总体生存率,次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随访方式主要以门诊、电话等方式开展。随访期间,患者需要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腹部CT检查以及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评估疾病情况,随访期至2020年1月。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逐步法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 OR=4.341,95% CI:2.498~7.545, P=0.000)、肿瘤大体类型( OR=3.626,95% CI:1.425~9.228, P=0.007)及脉管内癌栓( OR=2.888,95% CI: 1.106~7.544, P=0.030)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Ⅱ/Ⅲ型AEG患者均易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其中以第1、2、3、4、7、11组淋巴结为主。Ⅲ型AEG患者易出现第5、6组淋巴结转移,而其在Ⅱ型AEG中转移率低。与Ⅲ型AEG相比,Ⅱ型AEG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以第110和111组淋巴结为主,转移率分别为7.1%和3.0%。3年随访发现无淋巴结转移(82.1%比46.1%, P=0.046)和接受辅助化疗(60.6%比39.4%, P=0.007)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体类型和脉管内癌栓是影响AEG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AEG患者远期预后差,但是辅助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 n=26)和全麻组( 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中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胃癌的组织学特征及其PD-L1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胃癌手术切除和进行4种主要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 4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171例表现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MSI-H胃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结果:MSI-H胃癌与老年、女性、胃窦、肠型、肿瘤大于5 cm、缺乏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阳性有关(均 P<0.05)。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P=0.026, HR=8.385,95% CI=1.293~54.367)。虽然未观察到PD-L1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但PD-L1表达模式“弥漫”与脉管癌栓侵犯( P=0.007)、浸润深度( P=0.040)有关,并且MSI-H+PD-L1阳性胃癌中所有发生复发或死亡的患者,PD-L1表达模式均为“弥漫”。此外,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有高度的一致性( P=0.450)。 结论:MSI-H胃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为MSI-H胃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预测指标。PD-L1表达模式“弥漫”或为一个预后预测指标。晚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转移灶活检来获取其PD-L1表达的水平和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