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濮阳市登革热疫情与病原分子溯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濮阳市2019年8月份的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方法:利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IgM/IgG抗体和NS1抗原,利用PCR方法扩增E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利用MegaX软件进行E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的比对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经过临床确诊和实验室确诊,共有81例登革热病例,其中17例为当地农民到柬埔寨和泰国务工的输入性病例,64例为本土病例。E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起疫情的病原为登革热病毒1型,与越南株高度同源。本土疫情发生后,登革病毒E基因发生了核苷酸位点突变,突变位点可稳定传播。结论:濮阳本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系与国外输入病例相关联的一起由登革1型病毒引起的本地暴发,基因测序显示输入性病原在本地流行后发生了较为稳定且可传播的核苷酸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广州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型分布及病毒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2019年广州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型分布和病毒全基因组进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登革病毒血清型特异性荧光PCR试剂盒进行分型,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分离培养的病毒采用Illumina平台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从ViPR网站下载部分代表性序列,用MEGA7.0软件进行病毒系统发育分析。结果:2019年广州本地登革热为3个血清型共流行,其中登革1型占比80.35%,2型占比12.97%,3型占比6.68%;3个血清型之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和重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毒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登革1型分离株属于基因Ⅰ型,来源上有两个分支,与柬埔寨来源毒株亲缘关系近;登革2型分离株为Cosmopolitan型,与东南亚流行株亲缘关系近;登革3型分离株属于基因Ⅲ型,与印度病毒株在同一分支。结论:2019年广州登革病毒为1、2和3三个血清型共流行,每一个血清型病毒分属同一种基因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年和2019年汕头市登革病毒 E基因分子特征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汕头市2018年和2019年登革病毒主要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探讨两年间该市登革热呈现截然不同的流行态势的内在原因,同时了解病毒的传播特点和途径,为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8年和2019年检测到的共872例核酸阳性样本进行病毒核酸含量判定、 E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从树结构上分析毒株的同源性特点,并推测可能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结果:共获得登革毒株的 E基因序列99条,其中1型序列68条,2型序列31条;2018年的登革热呈现散发态势,系统进化树显示对应的毒株呈现多源性特点,与发现于广州及东南亚地区的毒株密切相关;2019年的登革热呈现暴发态势,对应的流行毒株主要为单一来源特点,毒株来源推测为柬埔寨。 结论:汕头市登革热的本地流行主要为当年的输入性毒株引起的,未见往年本地毒株引起的流行;东南亚地区或为汕头市流行的登革毒株主要发源地,并可通过多种路线传入汕头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南省2018年输入性登革热的病原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的病原监测情况。方法:利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年河南省登革热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和IgG抗体以及病毒RNA;对于病毒RNA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荧光PCR分型诊断和E基因序列扩增,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018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来自东南亚地区(25/27,92.6 %)和非洲地区(2/27,7.4 %),以<45岁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输入性病例时间空间分布分散。29例报告病例中NS1抗原和/或IgM检测阳性的22例。8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6例阳性且基因分型成功,其中登革病毒1型、2型各3例。1例由马尔代夫输入的2型登革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与2008年柬埔寨2型登革病毒JF730046一致性最高,属于AsianⅠ基因亚型。 结论: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较2017年明显上升,但未引起河南省本地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引起濮阳市2019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河南省登革热防控举措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所有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血液标本,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病毒核酸扩增 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此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61例,无死亡病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44例,占比72.13%;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38例,占比62.30%;登革病毒特异性IgG阳性16例,占比26.23%;登革核酸检测阳性34例,占比54.10%。分离得到登革病毒株10株,全部为登革病毒1型。通过 E基因序列分析,与2019年柬埔寨输入河南驻马店的Henan201903株同属于一个分支,同源性最高。 结论:河南省本次疫情由登革病毒1型引起,输入来源与柬埔寨、新加坡、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相关,因此要加强东南亚归国人员入境监测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90-2019年亚洲地区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负担分析及2020-2029年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亚洲48个国家和地区按年龄、性别和国家划分的下呼吸道感染(LRIs)的疾病负担及其可归因风险因素以及未来10年的趋势预测.方法 通过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报告了LRIs导致的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和年龄标准化DALYs率;通过R 4.2.2软件中移动自回归平均模型(ARI-MA)对2020-2029年亚洲地区LRIs的年龄标准化DALYs率进行预测.结果 2019年,亚洲地区LRIs的总体DALYs为4 277.77万人年,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 69.1%;LRIs的总体年龄标准化DALYs率为每10万人1 130例(999.4~1 291),自1990 年以来下降了 70.5%,EAPC 为-4.20(-4.29~4.11);2019 年印度的 DALYs(1 852.70万人年)最高,其次为巴基斯坦(486.06万人年)和中国(402.07万人年),LRIs年龄标准化DALYs率最高的是柬埔寨(3 385.66/10万),其次是老挝(2 665.93/10万)和阿富汗(2 642.72/10万);2019年在亚洲地区全年龄段人群中,LRIs的DALYs率在0~5岁患儿中最大,其中0~6天新生儿的疾病负担最重;2019年亚洲地区儿童消瘦(3 489.26/10万)、低体质量儿童(1 934.65/10万)和固体燃料引起的居家空气污染(1 434.29/10万)是<5岁LRIs患儿DALYs率的三大危险因素.结论 尽管LRIs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9年期间以及2020-2029年的预测中均为下降趋势,但<5岁患儿的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应实施接种疫苗,改善营养和运动等相应的预防措施,重点是减少相关风险因素的暴露,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态势和风险制图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发病病例的气象因素特征,绘制出泉州市登革热风险地图,为登革热的防控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和分析2011-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网络报告的泉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信息及泉州市的气象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整理分析,利用ArcGIS 10.7软件分析和绘制风险地图.结果 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累计报告病例460例,以男性为主(340例,占73.9%).主要集中在6-10月,共报告病例数329例,占71.5%.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共409例,占88.9%,其中多数来自东南亚地区,菲律宾(170例)、柬埔寨(178例)为主要输入地;境内输入病例15例,广东(11例)最多;本地病例36例,占7.8%;输入性风险较高的镇(乡/街道)为深沪镇(19例)、龙湖镇(17例)、凤城镇(16例)、青阳街道(15例)、金井镇(15例)、凤里街道(15例).气象图像显示,泉州市2011-2022年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山区至东南沿海区域呈现逐级递减现象,与年平均湿度趋势大致相同.平均气象栅格图显示,年平均降水量>989.91 mm,年平均最高温度>36.66 ℃,年平均最低温度>2.95 ℃,年平均温度>21.10 ℃,年平均湿度>68.63%的区域是2011-2022年泉州市续发病例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的风险区域.结论 深沪镇、龙湖镇、凤城镇、青阳街道、金井镇、凤里街道等地区输入性风险较高,东南沿海区域输入后续发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4年5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2024年5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5月监测到12种传染病在全球36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低风险事件39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32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登革热,埃塞俄比亚、刚果(金)、津巴布韦、喀麦隆、科摩罗、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的猴痘,安哥拉、乍得、阿富汗、尼日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尼日尔的脊髓灰质炎,玻利维亚的黄热病,刚果(金)的埃博拉出血热,也门的白喉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无重点关注疫情,建议出国旅行者一般关注中国周边亚洲国家(孟加拉国、新加坡、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阿根廷、危地马拉和布基纳法索的登革热疫情,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喀麦隆、科摩罗、索马里和津巴布韦的霍乱疫情,安哥拉、乍得、阿富汗、尼日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和尼日尔的脊髓灰质炎,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猴痘、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的炭疽,刚果(金)的埃博拉出血热,沙特阿拉伯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也门的白喉,美国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玻利维亚的黄热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4年4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对2024年4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4月监测到29种传染病在全球43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27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22个,中风险事件33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登革热,柬埔寨和美国的猴痘,埃塞俄比亚、也门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巴西的黄热病,巴西和阿根廷的基孔肯雅热,格鲁吉亚、捷克、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百日咳,俄罗斯的麻疹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建议出国旅行者重点关注中国周边亚洲国家(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尼泊尔、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新加坡)、马里、阿根廷、巴西、法国和秘鲁的登革热疫情,也门、索马里、刚果(金)和莫桑比克的霍乱疫情,阿根廷和巴西的基孔肯雅热,尼日利亚的拉沙热,亚美尼亚的猩红热以及巴西的黄热病疫情,一般关注格鲁吉亚、捷克、俄罗斯、拉脱维亚的百日咳疫情,苏丹、智利、孟加拉国、萨摩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登革热疫情,马拉维、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阿富汗、巴西和科摩罗的霍乱疫情,索马里、南苏丹、也门、刚果(金)、乍得和尼日利亚的脊髓灰质炎疫情,美国、柬埔寨和刚果(金)和刚果(布)的猴痘疫情,俄罗斯、布基纳法索、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阿富汗的麻疹疫情,阿根廷的鹦鹉热疫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1基因序列,同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下载获取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采用MEGA、DnaSP、KaKs_Calculator、Arlequin、STRUCTURE和 NETWORK软件,分别对所有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基因进化、遗传分化、种群结构和单倍型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中缅边境地区(6条)、中国内陆地区(10条)PvCHT1基因序列16条,从NCBI下载其他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551条.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有25个多态位点,其中16个为非同义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617D(占31.57%)和I272M(占31.04%);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79)略高于中国内陆地区(π=0.000 71)和缅甸(π=0.000 75).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PvCHT1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之比(Ka/Ks)>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与中国内陆之间的近交系数(FST)为0.31,与缅甸的FST为-0.05,与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的范围为0.04~0.15,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之间的FST范围为0.24~0.56.种群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种群结构的最佳组数为7,其中,中缅边境种群由K1~K6组分构成,以K5为主.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存在4个单倍型地理集群,除中国内陆和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均共享单倍型H5.结论 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高度保守,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标;PvCHT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在设计疫苗时应更具针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