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发荣运用角药分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张发荣教授运用角药分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认为邪热耗伤气阴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机关键,初期肝郁化火,邪热内盛,耗气伤阴;中期火热炽盛,痰瘀互结,气阴始亏;后期气阴两虚,病久及肾,肝肾亏虚.治疗时,注重扶正祛邪,顾护气阴,分期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时期病机特点总结出8组角药.初期常以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中期常以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散结,黄药子-猫爪草-山慈菇化痰散结,丹参-玄参-苦参活血消瘿;后期常以党参-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麦冬-北沙参-五味子养阴宁心,黄芪-黄精-地榆养阴益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黄芪、人参、橘皮、香橼、佛手、橘红、姜黄、栀子、甘草、葛根、马齿苋、枸杞子、荜茇等药食同源中药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有显著作用。其中所含的黄芪多糖、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柚皮苷等有效成分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凋亡、调节自噬、抗纤维化、调节能量代谢等作用机制,防治糖尿病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芎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作为一味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川芎及其药对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梳理了近年来围绕基于川芎-黄芪、川芎-益母草、川芎-赤芍、川芎-延胡索、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栀子、川芎-天麻、川芎-牛膝、川芎-青蒿等药对的网络药理学和最新中国知网(CNKI)资料中常用的川芎-丹参、川芎-当归、川芎-天麻、川芎-黄芪药对配伍的现代实验研究,以及从川芎-淫羊藿、川芎-天麻、川芎-丹参、川芎-白芷、川芎-葛根、川芎-香附、川芎-当归等药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和有效物质溶出率等方面的现代研究内容.以上研究内容为揭示含川芎方剂分子机制和川芎药对临床应用的内涵阐释以及川芎药对配伍应用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系统对川芎药对的现代研究现状与进展的总结及川芎药对配伍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与方法,这为揭示川芎配伍的科学性和科学阐释川芎药对使用规律、配伍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等相关方面提供新的思想与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焦,涉及中下二焦,原文提示六经多在太阳、阳明及厥阴,病机皆突出郁热内结的特点.(3)栀子的配伍甚为灵活,基于中医治疗八法分析,其配伍组方规律体现在:①以清法为主,如代表方栀子豉汤,栀子配豆豉而成清宣里热基本药对;②清中兼下-栀子配厚朴、枳实或大黄以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有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等;③清中兼消——栀子配茵陈、黄柏以清消湿热,解毒退黄,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④清中兼温——即栀子干姜汤中配入干姜,寒温并用,清热温中;⑤清中兼补——即栀子甘草豉汤中配入甘草,补益中气,标本兼顾;⑥清中兼和——即栀子生姜豉汤中配入生姜以调理气机,降逆和中.仲景运用栀子灵活巧妙,药简力宏,探析其配伍规律对现代用药组方思路颇具指导性及启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煌教授运用仲景经方治疗抑郁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介绍了黄煌教授利用仲景经方加减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黄煌教授继承、总结了仲景治疗情志病的学术思想,以半夏厚朴汤合栀子厚朴汤化裁拟定解郁除烦方.认为抑郁症以气郁痰阻,郁火内扰证为病机特点,制定了清热除烦,解郁化痰的治疗大法,以解郁除烦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和证型,结合相关经方加减化裁治疗抑郁症,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治疗淋浊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治疗淋浊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规范《景岳全书》中张景岳治疗淋浊的方药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26.0、Cytoscape3.9.1等软件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分析,以及药物关联、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方剂55首,使用中药105味,105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86次.28味高频中药(频次≥5次)中茯苓使用频次最高,按功效统计,补虚药有13味,居第一,其次为利水渗湿药6味.药物关联分析得到茯苓→远志、人参,山药→山萸肉等8个药物关联规则,药物关联网状图得到茯苓、人参,山药、山萸肉,茯苓、远志,木通、栀子等关联度较高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山药、山萸肉、熟地黄、肉桂、菟丝子、韭菜子、杜仲、巴戟天、牛膝、五味子、牡丹皮""当归、白术、人参、远志、茯苓、炙甘草""黄芩、麦冬、生地黄、泽泻、猪苓、车前子、灯心草、木通、栀子、甘草"3首核心处方.结论:张景岳治疗淋浊主张补虚治本,利湿治标.补虚治本重在脾肾,脾肾亏虚型淋浊以温补升提为主,稍佐甘淡渗利,并根据证候特点运用收涩、宁心、助阳等药物.利湿治标不拘寒热,首推茯苓甘淡渗利,膀胱湿热型淋浊以清热、利湿为主,亦灵活辅以牛膝活血通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蒙药玉簪清咽十五味散方源与方解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为蒙药玉簪清咽十五味散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蒙医药本草古籍文献记载及现代文献规范标准,结合临床实际用药特点,对玉簪清咽十五味散的方名、基源、方解、方源进行本草考证.结果 与结论 该方由 15 味中药材组方,始载于第司·桑杰嘉措《兰塔布》,属传统蒙药经典验方.单味药基源方面,诃子或金诃子、川楝子、栀子、广酸枣、肉豆蔻、苦参、甘草基源无异议;邦占即玉簪花,檀香即白檀香,竹黄即天竺黄(石灰华、石膏),沙参即北沙参,丁香即公丁香,木香即广木香,巴沙嘎即鸭嘴花,沉香即山沉香,为最佳配伍组合.药味涩、苦、辛、甘、酸分别占 26.80%,67.53%,18.56%,24.23%,5.15%;药性寒、凉、平、温分别占 24.74%,43.81%,17.01%,14.43%.对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胸满、气喘、胸肋作痛、肺热咳嗽、巴达干热等症的疗效确切,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复方栀子根颗粒联合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观察复方栀子根颗粒联合替诺福韦酯(TD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CHB初治患者80 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共纳入分析75 例(治疗组35 例、对照组4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TDF,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栀子根颗粒,两组患者均在治疗4 周、24 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GGT)变化,在治疗24 周比较病毒学指标(HBV DNA、HBsAg、HBeAg)、细胞因子(IL-6、IL-10、IL-17、IL-23)水平及临床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 周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 4 周后治疗组转氨酶下降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90,P =0.004;Z =-3.26,P =0.001;Z =-2.24,P =0.025);治疗组24 周时IL-6、IL-23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14,P =0.033;Z =-2.10,P =0.036);治疗组总有效率 97.14%(34/35),对照组95.00%(38/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9.49,P =0.019);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9,P =0.044).结论:复方栀子根颗粒联合TDF治疗早期能更快降低转氨酶水平,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及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单用TDF,并减轻临床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任继然治疗温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等软件,统计不同温病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分布情况及高频用药情况,统计所有药物性、味、归经情况,并对药物的关联规则、症-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任继然治疗温病病案263则(258例,其中5例患者有详细复诊记录及处方调整,各计作2则病案).舌脉象方面,在不同温病中,苔黄均较为常见,其中春温、风温多见脉小数,暑湿、伏暑多见苔黏/黏厚、苔黄、苔垢.病因方面,春温、风温病因以痰邪为主;暑湿、伏暑病因以感受暑邪、湿邪挟痰为主;痧证之病因初起为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后以热毒为主,在肺可挟痰.病位方面,各类温病病位以在肺胃、阳明为多见,也同时见不同病位侧重:春温发病急骤,多初起即见阳明热证,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病势凶险者可出现营分证,并有上扰清窍之表现;暑湿初起病位在肺胃,然后可侵胃肠;伏暑根据感邪的不同病位复杂;痧证初起在肺卫,然后热毒入肺、入阳明或损及太阴.263则病案涉及处方263首,使用中药166种,其中黄芩、半夏、桃叶、栀子、陈皮、枳壳在各类温病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经统计,166种中药药性以寒、微寒、温、平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组药物组合,分别为:苦杏仁、浙贝母、桃叶、海浮石、桑叶、连翘、知母;瓜蒌、枳实、竹茹、茯神、黄芩、栀子;陈皮、茯苓、郁金、半夏、黄连;葛根、山楂、藿香、青皮、枳壳、赤茯苓.症-药关联方面,得到置信度大于90%的症-药关联规则9条,如胸闷与枳壳,咳嗽、苔黄与桃叶、浙贝母、栀子,谵语与黄芩、桃叶、半夏等.结论:任继然治疗温病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并根据病因病位及舌脉象、症状调整处方药物,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