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细胞实验探讨扶正透邪解毒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筛选扶正透邪解毒方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中药活性化合物,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扶正透邪解毒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在GeneCard、OMIM等数据库筛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疾病靶点;明确扶正透邪解毒方活性成分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共同潜在靶标;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体外细胞实验中采用CD4+T细胞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培养,以扶正透邪解毒方含药血清干预后,采用RT-PCR检测CD4+T细胞中肿瘤蛋白P53(TP53)mRN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mRNA、白介素-6(IL-6)mRNA、白介素-10(IL-10)mRNA、白介素-1β(IL-1β)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D4+T 细胞中IL-6、TNF-α、AKT1、IL-1β、TP53、IL-10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出226种潜在活性成分及93个潜在靶点;TP53、AKT1、IL-6、IL-10、IL-1β、TNF-α等是扶正透邪解毒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关键靶点;扶正透邪解毒方主要通过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免疫调控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作用.扶正透邪解毒方含药血清能降低CD4+T细胞IL-6 mRNA、TNF-α mRNA、AKT1 mRNA、IL-1β mRNA表达(P<0.01),促进CD4+T细胞TP53 mRNA、IL-10 mRNA表达(P<0.01);扶正透邪解毒方含药血清能降低CD4+T细胞IL-6、TNF-α、AKT1、IL-1β蛋白表达(P<0.05),促进CD4+T细胞TP53、IL-10蛋白表达(P<0.05).结论:扶正透邪解毒方可能是通过调控TNF-α、AKT1、TP53、IL-10等关键因子的表达抑制肺部感染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伤寒名家尤在泾对温病之发挥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任继然治疗温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等软件,统计不同温病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分布情况及高频用药情况,统计所有药物性、味、归经情况,并对药物的关联规则、症-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任继然治疗温病病案263则(258例,其中5例患者有详细复诊记录及处方调整,各计作2则病案).舌脉象方面,在不同温病中,苔黄均较为常见,其中春温、风温多见脉小数,暑湿、伏暑多见苔黏/黏厚、苔黄、苔垢.病因方面,春温、风温病因以痰邪为主;暑湿、伏暑病因以感受暑邪、湿邪挟痰为主;痧证之病因初起为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后以热毒为主,在肺可挟痰.病位方面,各类温病病位以在肺胃、阳明为多见,也同时见不同病位侧重:春温发病急骤,多初起即见阳明热证,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病势凶险者可出现营分证,并有上扰清窍之表现;暑湿初起病位在肺胃,然后可侵胃肠;伏暑根据感邪的不同病位复杂;痧证初起在肺卫,然后热毒入肺、入阳明或损及太阴.263则病案涉及处方263首,使用中药166种,其中黄芩、半夏、桃叶、栀子、陈皮、枳壳在各类温病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经统计,166种中药药性以寒、微寒、温、平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组药物组合,分别为:苦杏仁、浙贝母、桃叶、海浮石、桑叶、连翘、知母;瓜蒌、枳实、竹茹、茯神、黄芩、栀子;陈皮、茯苓、郁金、半夏、黄连;葛根、山楂、藿香、青皮、枳壳、赤茯苓.症-药关联方面,得到置信度大于90%的症-药关联规则9条,如胸闷与枳壳,咳嗽、苔黄与桃叶、浙贝母、栀子,谵语与黄芩、桃叶、半夏等.结论:任继然治疗温病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并根据病因病位及舌脉象、症状调整处方药物,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从"风温痰热"论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编辑人员丨2024/2/3
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汪受传教授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诊疗经验,认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风温袭肺,痰热郁闭,气阴两伤.初期以风温夹燥犯肺,肺郁失宣为先;进展期以热郁痰凝,痰热闭肺为主;恢复期以气耗津伤,阴虚邪恋为要.并据此将肺炎支原体肺炎按常见主症咳嗽分三期论治,初咳期辛凉宣肺润燥,痰咳期清热涤痰祛瘀,虚咳期益气养阴扶正,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方法 筛选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风温的方剂,将处方资料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运用该软件中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新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成药治疗风温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和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中药成方制剂》共纳入中成药92首,涉及中药127味,降序排列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提炼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8个,取得新方4个.结论 《中药成方制剂》治疗风温常以清热、辛凉透表为原则,随证治以化痰止咳平喘、平肝熄风开窍等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有助于阐明《中药成方制剂》治疗风温的组方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地区2016-2017年冬春季流感样病例中医病证特征观察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016-2017年冬春季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的中医病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2016.11-2017.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 224例流感样病例,通过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北京地区2016-2017年冬春季流感样病例的中医病证特征.结果 1 224例(97.5%)流感样病例初起发热,Tmax(38.5 ±0.7)℃,以咳嗽、咽痛等症为主.就诊时以发热、咳嗽为主,兼见肌痛、流涕、咽痛等症.中医证候以风热证为主,为440例(35.9%);风寒证与寒包火证次之,分别为335例(27.4%)、300例(24.5%).流感确诊病例740例(60.5%),其中甲型流感732例(59.8%),甲型流感病原构成以季节性H3N2(54.1%)为主,余亚型占比极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略有升高,与以往变化不大.结论 北京地区2016-2017年冬春季流感样病例符合中医学“风温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卫气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2018年北京地区流行性感冒病证特征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进入12月以来,北京地区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呈高发态势.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对流感的中医证治提出几点思考:流感可归属于四时外感范畴,部分可从冬温、伏暑、春温、风温论治,当遵循中医辨治论治原则.本次流感证候多表现为外寒内热病机,源自北京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多在内热基础上感受外邪,初起多表证症状,如恶寒、头身痛、无汗等,同时伴见咽干、咽痛内热表现,治疗当重在辛凉解表,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去其爪牙,促邪外透.中医药治疗流感关键在于注重初期和重症的治疗,把住气分关,截断扭转,避免轻症转为重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及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100例骨代谢异常患者,年龄为40~59 (51.3±7.6)岁,病程为12~41(29.5±14.1)个月,其中男性23例,女性77例,且所有患者DAS28评分>2.6,均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及N-端前肽(PIN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Ⅰ)评估骨代谢情况.根据初始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组(A组,58例)及类风湿关节炎伴骨量减少组(B组,42例),A、B组各随机分为两组,A组分为A1组(29例)和A2组(29例),B组分为B1组(21例)和岛组(21例),其中A1和B1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皮下注射biw×6个月,后改为25 mg qw×6个月)+甲氨喋呤(15 mg qw)+叶酸片(10 ng qw)+硫酸羟氯喹(0.2 bid)+钙尔奇D(600 mg qd)+阿法骨化醇(0.5μg qd)治疗,A2和B2组给予甲氨喋呤(15 mg qw)+叶酸片(10 mg qw)+硫酸羟氯喹(0.2 bid)+钙尔奇D(600 mg qd)+阿法骨化醇(0.5 μg qd)治疗,A1、B1组为观察组,A2、B2组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治疗前、治疗后6、12月检测股骨颈、颈椎、大转子、Ward三角骨密度值,同时检测PINP、CTX-Ⅰ水平、并计算DAS28评分.结果:与A2组比较,A1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DAS28评分、平均病程、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Ⅰ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明显低于A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1组股骨颈、Ward三角在治疗6、12个月后骨密度值均高于同期A2组,颈椎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A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A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A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A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1组CTX-Ⅰ水平较同期A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与B2组比较,B1组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Ⅰ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1组DAS28评分较B2组高,平均病程较B2组短,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1组股骨颈、颈椎、Ward三角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同期B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B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1组CTX Ⅰ水平较同期B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有效阻止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量丢失,改善该类患者异常的骨代谢,随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风温伏肺论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儿童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占住院患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本文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风温发病相似,临床特征表现病程长而缠绵与邪伏肺络的致病过程相同等角度,论述了肺炎支原体肺炎与中医风温伏肺证的相关性,并确立清肺透邪之法辨治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颇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体免疫病,可导致软骨和骨骼的结构破坏.延缓甚至抑制RA患者骨破坏发生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现有研究表明,在RA发病过程中,破骨细胞生成、分化和活化的改变在RA骨破坏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ANKL-RANK-OPG信号系统是RA炎症导致继发性骨丢失的主要通路.但是,在RA骨破坏的过程中,RANKL-RANK-OPG系统与骨代谢系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主要综述目前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在RA骨破坏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RA骨破坏的研究提供更系统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