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小板动态变化在早期热射病预后中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是从热痉挛或热衰竭发展而来的一系列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临床特点是高热(高热的原因是过度运动或暴露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产生热应激反应,当热量累积超过热量散失时,核心体温升高) [1]。高热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造成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甚至死亡。热射病的病死率甚高,文献报道可达21%~67%不等 [2,3]。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尤其重要,通过早期识别,早期尽早处置可以降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如何早期识别危重症热射病进而提早干预的文献较少,本文作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检验项目分析,可以帮助临床早期识别,并为早期提供加强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预加温维持患者核心体温有效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术前预加温维持术中核心体温的有效性,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全面搜集术前预加温对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19年4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个RCT,共9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预加温组在麻醉诱导后30、60、90 min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患者的核心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术中和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方面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在术后寒战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实施预加温能有效提升患者术中的核心体温,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温预防措施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温预防的最佳措施。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有关髋膝关节置换术低体温预防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2月;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出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并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6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核心温度方面,充气升温装置优于电热毯、电热垫、循环水垫床等非充气升温措施[标准化均数差(SMD)为0.59,95% CI0.27~0.92, P=0.0004];次要结局指标术后寒战方面充气升温系统优于电热毯、电热垫、循环水垫床等非充气升温措施( OR值为0.28,95% CI0.14~0.58, P=0.0006);热舒适度方面,充气升温系统效果并不显著(SMD为0.21,95% CI-0.56~0.98, P=0.59)。 结论:充气升温系统与非充气升温措施比较,能够有效维持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核心温度,降低术后寒战的发生,但在改善患者热舒适度方面并不明显,但由于研究数量及其统计学异质性,还需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法在体外循环术后温度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法在体外循环手术温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温度监测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和B组41例。A组对膀胱温、直肠进行监测,B组则对膀胱温、腋温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异常发生情况,并对体温异常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A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2例,B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0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A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膀胱温与直肠温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B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腋温与膀胱温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膀胱温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监测更加准确,且对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可防止体温出现大幅度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海水浸泡低体温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意外低体温症是指身体的核心温度因意外下降到35 ℃以下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海水浸泡低体温症作为意外低体温症的一种,其科学防治策略是当前海军卫勤保障的重点内容和研究难点之一。海水浸泡低体温症动物模型对研究海水浸泡低体温症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及控制其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近年来关于海水浸泡低体温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发热脓毒症患者的物理降温: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脓毒症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发热的脓毒症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降温治疗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随机临床研究评估外部物理降温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体温大于38.3℃成人脓毒症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控温组与对照组。控温组患者在入组4 h内将核心体温降至正常范围(36.5~37.5℃)并维持48 h,对照组行标准护理,不采用退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72 h-Δ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定义为入组时SOFA评分减去72 h SOFA评分)、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其中控温组26例,对照组2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感染来源、入组时SOFA评分及体温等基线数据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控温组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38, 95% CI: 0.62~3.07, P=0.430)。控温组72 h-ΔSOF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数差值为1.90(95% CI: 0.09~3.71, P=0.040)。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和28 d生存率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部物理降温不能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但能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72 h SOFA评分,改善患者器官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充气式保温毯上半身加温对侧卧位胸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毯上半身加温对侧卧位胸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效果,为侧卧位胸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加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2例行侧卧位胸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上半身组和下半身组,每组41例。上半身组将一次性加温毯覆盖于患者的颈后部、背部和两臂,注意避开手术区域,下半身组将一次性加温毯覆盖于髂嵴至双足之间。分别于入室时、麻醉插管时、手术开始时、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手术90 min、手术12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测量患者核心体温,比较2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及离室时生命体征。结果:手术开始时、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手术90 min时上半身组核心体温分别为(36.70 ± 0.12)、(36.65 ± 0.16)、(36.30 ± 0.18)、(36.32 ± 0.19)℃,高于下半身组的(36.42 ± 0.13)、(36.32 ± 0.17)、(36.17 ± 0.14)、(36.21 ± 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743~10.362, P<0.05);2组患者其余时段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半身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和术后寒战发生率分别为12.2%(5/41)和4.9%(2/41),低于下半身组的31.7%(13/41)和21.9%(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556、5.145, P<0.05)。2组患者其余术后并发症及离室时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充气式保温毯上半身加温法维持胸腔镜手术患者核心体温的效果更好,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措施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循证实践构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预防措施,旨在降低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各类并发症。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中关于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措施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由3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评价,获得OPCABG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的最佳证据。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2020年1—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OPCABG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4月行OPCABG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入室体温、麻醉后1 h体温、出室体温、术中最低体温、术后第1个24 h胸腔闭式引流瓶内引流量、术后ICU停留时长及术后住院时长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获取相关证据20条,经专家评估,选取适合本研究环境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对照组患者的入室体温为(36.62±0.30)℃,与观察组的(36.49±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5, P>0.05);对照组麻醉后1 h体温、出室体温、术中最低体温分别为(35.83±0.30)、(36.05±0.49)、(35.50±0.31)℃,观察组分别为(36.43±0.38)、(36.62±0.27)、(36.21±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7.65、23.76、58.13; P<0.01)。对照组患者术中的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为93.1%(27/29),观察组为11.1%(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4.568, P<0.01)。对照组术后第1个24 h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的引流量为(260.0±70.3)ml,观察组为(212.1±4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5, P<0.01)。对照组的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分别为(49.0±13.4)h、(12.2±3.5)d,观察组为(39.8±13.8)h、(10.5±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524、-2.035; P<0.05)。 结论: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预防措施为该类手术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流程和规范,有效降低了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能够维持患者术中核心温度的稳定,减少术后出血,缩短ICU停留时长及住院时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寻常型天疱疮后发生肺孢子菌肺炎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例1 男,33岁,因诊断寻常型天疱疮11个月,气喘2周于2020年7月就诊。患者于2019年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0 ~ 100 mg/d与硫唑嘌呤200 mg/d治疗。因病情反复改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于2020年5月21日和2020年6月5日分别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 g。甲泼尼龙初始剂量为100 mg/d,第3、11、16、30天分别减量至80、60、48、40 mg/d,30 d时皮损基本消退。第1次应用利妥昔单抗5周后(此时甲泼尼龙40 mg/d),患者出现气喘,活动后明显,偶伴有干咳。家族史和既往史无特殊。体检:体温36.6 ℃,全身未见水疱。各系统检查无异常。胸部高分辨率CT示:两肺间质性肺炎,两肺上叶局限性肺气囊。实验室检查:利妥昔单抗治疗前CD4 + T细胞429.45个/μl(参考值200 ~ 1 820个/μl,下同),CD19 + B细胞481.45个/μl(50 ~ 670个/μl),免疫球蛋白(Ig)M浓度为0.63 g/L(0.4 ~ 2.3 g/L),治疗后CD4 + T细胞354.54个/μl,CD19 + B细胞0.49个/μl,IgM 0.629 g/L。淋巴细胞计数0.59 × 10 9/L[(1.1 ~ 3.2) × 10 9/L];乳酸脱氢酶604 U/L(120 ~ 250 U/L);真菌β-D-葡聚糖试验236.1 pg/ml(< 60 pg/ml,阴性);病毒8项(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乙肝表面抗体定量、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和曲霉菌免疫学试验均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正常。送检支气管肺组织特殊染色:阿新蓝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阴性,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阴性;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结果提示,可疑致病菌主要有耶氏肺孢子菌、白念珠菌、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