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EA)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86例全麻TL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与非EA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EA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6例患者中发生EA18例,发生率为20.9%.EA组与非EA组ASA分级、合并糖尿病、神经阻滞、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保温管理、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留置导尿管时机、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情况等无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麻醉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中低体温、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术后VAS评分高是发生EA的危险因素,ASA分级低、神经阻滞、保温管理、留置导尿管时机在术前、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是EA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本文调查的全麻TLH患者的EA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提示临床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降低EA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总结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护理要点:组建多学科手术团队,制订手术应急预案;做好设备、物品和环境的准备;利用节点控制理念对手术安全进行管控;集束化的感染防控措施及分段式的隔离技术;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防控;小肠灌洗、修整与低温保存;并发症的预防.经过精准手术配合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转移至重症监护病房行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21例,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59例作为简单保温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62例作为全程复合保温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术前(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段内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记录其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分析术后寒战、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程复合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及复苏时间均显著短于简单保温组[(8.06±4.60)min比(13.98±7.22)min,(47.19±12.97)min比(56.84±17.49)min]( t=5.40、3.47,均 P<0.05)。T2、T3时间段内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PT、APPT较简单保温组凝血检测结果明显缩短[(12.55±0.88)s比(13.11±0.97)s,(27.44±2.43)s比(29.03±2.14)s;(11.42±0.73)s比(11.87±0.74)s,(27.44±1.96)s比(28.80±2.22)s]( t=3.32、3.81,均 P<0.05)。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简单保温组患者[7例比27例,5例比22例](χ 2=17.782、14.894、3.33、3.57,均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实施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可缩短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抑制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低体温引起的躁动、寒战等并发症,效果优于简单保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孕产妇心搏骤停防治救指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孕妇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组人群,一旦出现突发心搏骤停(CA)会威胁到母子两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确保围产期母子全程平安,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与相同年龄普通CA患者的心肺复苏施救策略不同,孕期CA患者施救需要考虑患者的孕龄、胎儿情况等,采用不同的复苏手法如左推子宫(MLUD),会涉及濒死剖宫产(PMCD);同时针对导致孕期CA的不同原因如出现4Hs中的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高血钾或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紊乱、低体温,以及4Ts中的血栓形成、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和中毒等情况的合理药物应用。针对导致孕期CA的原因中多种情况为可预防性的特点,更有必要出台符合我们国情的孕期CA指南以指导临床。本文系统梳理了孕期CA的病理生理特点,孕期CA的高危因素,明确了孕期CA的正确复苏方法和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生存预测评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一种能提供循环和氧合支持的体外循环技术,目前应用于心源性休克(CS)、肺栓塞、心搏骤停(CA)等疾病的救治。但VA-ECMO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如果在使用VA-ECMO前,利用预测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筛选出最佳获益人群,制定最佳的临床策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关于VA-ECMO预测评分的综述鲜有报道,本文旨在对多种VA-ECMO评分工具〔VA-ECMO辅助后生存率评分(SAVE)、VA-ECMO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的预后评分(ENCOURAGE)、未包含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Ⅺ)、心脏外科术后行体外膜肺氧合评分(PC-ECMO)、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行VA-ECMO的死亡预测评分(REMEMBER)、大面积肺动脉栓塞行VA-ECMO辅助后死亡风险预测评分、ECMO辅助下心肺复苏评分(ECPR)、经体外生命支持的低体温结局预测评分(HOPE)〕的预测性能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住院期间完成头部超声检查的279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PIVH分为PIVH组和非PIVH组,PIVH组早产儿再按PIVH等级分为重度PIVH(Ⅲ级、Ⅳ级)组、轻度PIVH(Ⅰ级、Ⅱ级)组,对25个可能影响早产儿PIVH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向后),确定影响早产儿发生PIVH及重度PIVH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279例早产儿,PIVH组133例,非PIVH组14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产前激素足疗程应用比例,平均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低体温、早发型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高钠血症、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生后72 h内有创通气、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比例共1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大( OR=0.709,95% CI 0.602~0.835)、产前激素足疗程( OR=0.354,95% CI 0.189~0.664)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保护性因素( P<0.05),新生儿窒息( OR=2.425,95% CI 1.171~5.023)、低体温( OR=2.097,95% CI 1.088~4.041)、早发型脓毒症( OR=12.898,95% CI 1.433~115.264)、代谢性酸中毒( OR=2.493,95% CI 1.398~4.442)、生后72 h内有创通气( OR=5.408,95% CI 1.156~25.297)、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 OR=5.035,95% CI 1.269~19.993)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2)133例PIVH早产儿中,重度PIVH组20例,轻度PIVH组11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产前硫酸镁治疗、平均胎龄、早发型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5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发型脓毒症( OR=4.392,95% CI 1.343~14.367)、凝血功能异常( OR=3.502,95% CI 1.234~9.867)是早产儿发生重度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1)胎龄与早产儿发生PIVH呈负相关,产前完成1个疗程以上的地塞米松治疗,是避免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保护因素;(2)新生儿窒息、低体温、早发型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生后72 h内有创通气、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为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发型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是早产儿发生重度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延迟脐带结扎质量改进项目在极/超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clamping,DCC)在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7~12月脐带结扎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生后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umbilical cord clamping,ICC)的患儿为ICC组,2021年1~6月项目实施后进行DCC的极/超早产儿为DCC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儿窒息、低体温发生率、生后24 h内和72 h内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CC组45例,DCC组54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3±1.7)周和(29.6±1.4)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250±332)g和(1 257±306)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窒息发生率、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时体温、低体温发生率、生后24 h内气管插管率、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其他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CC不增加极/超早产儿窒息、低体温、有创呼吸支持等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下联合保温对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及复苏影响的研究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3种加温方式对全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身下组48例、身上组48例及联合组49例),分别使用身下型加温毯、身上型加温毯、联合身上身下型加温毯,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室时、麻醉诱导时、手术开始时及开始后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各时间点的鼻咽体温,比较3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患者温度舒适感、寒战躁动次数、寒战评分及术后复苏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手术期间患者体温波动呈现"两降两升"过程,体温下降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及开胸转开腹时出现。联合组体温下降幅度低,上升速度快,从麻醉诱导开始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高于身上组及身下组(均 P<0.05),低体温发生率为4.08%(2/49),低于身上组的22.92%(11/48)及身下组的18.75%(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397, P=0.025)。身下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手术结束时平均体温分别为(36.52±0.18)、(36.31±0.35)℃,高于身上组(36.44±0.15)、(36.13±0.32)℃( t值为2.393,3.723, P<0.05)。联合组温度舒适感得分为(7.81±0.52)分,高于另两组( F值为19.962, P<0.01),复苏期寒战次数、躁动次数、寒战评分低于其他2组( F值为8.186、6.705、4.051,均 P<0.05),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分别为(15.90±2.97)、(31.47±4.42)min,均低于另两组( F值为69.094、114.549,均 P<0.01)。 结论:在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中联合加温可快速实现患者体温上升,以抵消患者术中体温下降阶段的热量丢失,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体温平稳,减少了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和躁动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温度舒适感,缩短了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复苏,从而减少术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主动充气保暖系统用于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充气保暖系统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采用主动充气保暖系统,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术前鼻咽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60 min后和手术结束时鼻咽温度均高于对照组[(36.45±0.27)℃比(35.69±0.32)℃,(36.72±0.16)℃比(35.30±0.45)℃]( t=11.336、18.568,均 P<0.05)。两组术前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 cTnⅠ均低于对照组[(1.64±0.05)μg/L比(2.82±0.05)μg/L,(1.15±0.02)μg/L比(1.94±0.05)μg/L]( t=94.352、91.614,均 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优于对照组[(13.16±2.58)s比(20.21±3.72)s,(13.54±1.36)s比(419.48±1.69)s,(33.25±4.21)s比(49.76±6.28)s,(2.32±0.27)g/L比(2.83±0.54)g/L]( t=9.725、17.100、13.654、5.275,均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4.3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51, P<0.05)。 结论:主动充气保暖系统用于食管癌切除术中,可降低患者低体温和心肌损伤发生率,减轻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7s管理在高龄手术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预防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7s管理在高龄手术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预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高龄全麻手术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7 s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基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苏醒、体温恢复〕,麻醉后5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 h、术后12 h时体温,术后1 h时两组患者镇静恰当率,围术期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苏醒、体温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麻醉后5 min、术后12 h时两组患者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手术结束时、术后6 h时研究组患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h时研究组患者镇静恰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围术期内研究组患者寒战、低体温、酸中毒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7 s管理干预高龄全麻手术患者可有效帮助患者维持体温稳定,降低低体温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