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全球重症患者营养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近10年全球重症患者营养(简称重症营养)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热点,为我国未来重症营养研究方向提供依据及参考建议。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自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录的重症营养研究相关文献,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2 467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共计11 301位作者参与重症营养领域研究,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Heyland DK(81篇),我国发文量最高的为黎介寿院士团队(9篇)。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家为美国(812篇)、中国(221篇)及加拿大(206篇),主要研究机构为哈佛大学、皇后大学及鲁汶大学,国内排名最高的为南京大学。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Clinical Nutrition是该领域最为活跃的三大期刊。在关键词聚类分析中共形成11个代表性聚类标签。全球重症营养领域研究在危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营养治疗的模式以及能量和蛋白质输送等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新生儿、肥胖、脓毒症等热点人群的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物菌群、新型冠状病毒等前沿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结论:重症营养领域研究目前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强调国内核心研究圈及团队机构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寻求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交流,基于当前重症营养治疗模式及热量蛋白质输送等热点问题加强对该领域的探索,为制定更完善的重症营养诊疗规范提供更严谨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微生物群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取样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也存在常驻微生物群,且因人种、年龄、月经周期和疾病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等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但由于目前对子宫是否存在核心微生物群及其构成情况仍未达成共识,且微生物在子宫内膜癌致病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仍需规范、标准、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子宫微生物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寻求未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微生物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以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肠道微生物能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双向连接,影响人类的认知和情绪。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SD患者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参与了ASD的发生和发展。文章总结了微生物-肠-脑轴在ASD中的潜在作用及微生物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肠道菌群改善ASD相关症状的潜在可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微生物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口腔微生物作为人类第二大微生物组已发现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共生微生物在维持体内平衡和健康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不仅通过阻断微生物活动,而且通过专门机制增强人类免疫系统。有研究指出RA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失调,这种生态失调可通过RA的治疗而恢复,且恢复程度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明确口腔微生物在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能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部微生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扩张症近年来发病率及患病率显著升高,其发病与加重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肺部微生物群的构成和丰度变化是导致支气管扩张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部有多种微生物定植,其中,不同患者肺部定植的核心菌群不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代表的核心菌定植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下降和加重频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和加重期肺部微生态的变化进行综述,希望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带来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道菌群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不同时段阴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体检的月经规律的健康育龄期妇女11例,分别在月经期(第2~3天)、卵泡中期(第7~8天)及黄体中期(第21~22天)留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及菌群分析。结果:(1)阴道菌群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月经期高于黄体期、也高于卵泡期,而大多数(10/11)入组妇女的阴道优势菌自月经期至卵泡期再至黄体期逐渐向乳杆菌属优势类型转化。(2)月经期至卵泡期再至黄体期阴道菌群的动态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4种类型:稳定型(优势菌属不变)、更替型(优势菌属替换)、转化型(优势菌属比例变化)及反复型(卵泡期恢复正常乳杆菌属优势后、黄体期再度出现菌群优势类型向月经期的反复)。(3)阴道菌群丰度差异分析显示,月经期普氏菌属尤其是二路普雷沃菌显著增加。结论:(1)阴道菌群随月经周期的演变过程说明健康阴道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具备动态变化及自我恢复的能力。(2)普氏菌属在阴道机会性致病菌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与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尿液并非无菌,而是存在着复杂的泌尿系微生物群落,且早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建立并随年龄逐渐完善。不同年龄阶段、性别泌尿系微生物组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关于儿童核心泌尿系微生物组尚未达成共识。泌尿系微生物组在维持尿路上皮完整、减少病原菌过度生长以及局部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的变化与泌尿系多种疾病相关,尤其在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中。近年针对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以及微生物组与UTI之间的关系研究不断加深,因此,该文旨在综述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及其在UTI中的作用,并总结干预、重塑儿童泌尿系微生物组来预防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讨海南岛的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菌群多样性。2019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提取25只海南岛的成年小泡巨鼠(14只雄和11只雌性)粪便样本DNA,基于IonS5TMXL测序平台,利用单端测序(Single-End)的方法,构建小片段文库进行单端测序。通过对测序片段剪切过滤,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聚类,利用mothur方法与SSUrRNA数据库对OTUs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并进一步开展α多样性分析(Alpha Diversity)和β多样性分析(Beta Diversity)。结果显示,从25只小泡巨鼠肠道粪便样本中共得到高质量序列1481842条,归属为14个门、85个科、186个属。从门分类水平上,小泡巨鼠的主要核心生物群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46.0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5.34%);随后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7.09%),柔壁菌门(Tenericutes,7.3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7%);这5个门占所有菌门的97.52%。属水平上螺杆菌属( Helicobacter)所占比例最大,为12.44%;其次为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11.39%),梭菌属( Clostridium,6.19%),支原体属( Mycoplasma,4.23%),黄杆菌属( Flavonifractor,3.52%)。综上,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海南岛小泡巨鼠肠道菌群结构复杂,菌种多样,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气PM 2.5暴露对60~69岁健康老年人肠道菌群影响的定群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短期大气PM 2.5个体暴露对山东济南健康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肠型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街道招募76名60~69岁的健康老年人,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开展五次随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个体PM 2.5暴露精准监测、粪便样本采集及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基于狄利克雷多项混合(DMM)模型进行肠型分析,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 2.5暴露对四种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标(Shannon、Simpson、Chao1和ACE指数)、肠型和核心菌群物种丰度的影响。 结果:76名研究对象中每人均至少参与了两次随访,最终共纳入352人次。76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5.0±2.8)岁;BMI为(25.0±2.4)kg/m 2;男性38名(50%);小学及以下、中学、大专及以上分别占10.5%、71.1%和18.4%。研究期间76名对象的PM 2.5个体暴露浓度为(58.7±53.7)μg/m 3。DMM模型显示,研究对象可分为四种肠型,主要由拟杆菌、粪杆菌、毛螺菌、普雷沃菌和瘤胃球菌等菌群驱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显示:不同滞后期PM 2.5个体暴露水平与肠道α多样性指数下降有关联[校正后的错误发现率(FDR)均<0.05];进一步分析发现PM 2.5暴露主要与厚壁菌门(如巨单胞菌属、经黏液真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等)和拟杆菌门(另枝菌属)的丰度改变有关联(校正后FDR<0.05)。 结论:短期PM 2.5个体暴露与健康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下降有关联,并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多个物种的丰度变化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并对其关键受影响肠段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将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与高原暴露组(HA组).HA组暴露于模拟海拔3 500~4 000 m的低压氧舱中20周.20周后使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对两组大鼠进行微生物组分析,并确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菌群群落的核心变化.结果 高原缺氧环境下,结肠微生物丰富度显著降低,前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变化,结肠的AVD值高于其他肠段,且在高原长期暴露处理后趋向更稳定;在Bray-curtis距离下,回肠与结肠的菌群结构在Control组与H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十二指肠和空肠则无显著变化;所有肠段的主要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优势菌属在不同肠段和处理组中有所不同,其中乳杆菌属对菌群变化有较高贡献;回肠的菌属互作网络复杂度高于其他肠段,而结肠的菌属互作关系最少;空肠与回肠主要由丰富类群组成,而结肠的丰富类群占比明显减少,主要为条件稀有类群.十二指肠在Control组与HA组中类群组成有所差异.结论 高原长期暴露显著重塑了大鼠回肠及结肠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尤其是回肠的菌群变化最为明显.回肠的菌群结构在高原缺氧条件下表现出较低的复杂度和关键菌属的突出作用,尤其是乳杆菌属的变化,暗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