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海拔地区慢阻肺的临床特征及管理策略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管理策略。方法: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8月3日至11月30日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条件的79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拉萨组44例、北京组35例。对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呼吸道症状、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及肺功能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拉萨组中的吸烟者(15例)和非吸烟者(29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拉萨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北京组(56.8%比0, P<0.001),吸烟比例显著低于北京组(34.1%比100%, P<0.001),生物燃料暴露比例显著高于北京组(86.4%比0, P<0.001)。拉萨组慢阻肺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均值显著高于北京组(21.27比9.17, P<0.001)。拉萨组既往1年急性加重≥2次的比例显著高于北京组(31.8%比11.4%, P=0.032)。拉萨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预计值)中位数显著高于北京组(63%比38%, P<0.001)。拉萨组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加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ICS/LABA)、吸入长效抗M-胆碱受体药物(LAMA)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北京组(4.5%比60.0%、0比65.7%,均 P<0.001)。拉萨组中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CAT评分、既往1年急性加重次数和肺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北京地区相比,生活在拉萨地区的慢阻肺患者以女性为主,吸烟比例低,生物燃料暴露比例高,尽管他们的肺功能更好,但其呼吸道症状更重,既往1年急性加重更频繁,且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典型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氟斑牙流行程度与饮用水源化学元素组成的空间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氟斑牙流行程度与饮用水源化学元素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联性。方法:2022年基于贵州省CDC氟斑牙流行程度的调查资料,在典型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区域采集274份原有地表饮用水源,测定水中氟、钙、镁、铝、钛、铬、锰、铁、镍、铜、锌、砷、硒、钼、镉、钡、铅17种元素的含量;应用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热点分析饮用水中化学元素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以及各元素在局部区域上聚集程度,并与该区域氟斑牙流行程度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除铜、锌、镉元素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为负值外,其他元素均为正值;氟、钙、铝、钛、砷、钼、镉、铜元素在东南部低海拔地区呈高值聚集;镁、钡、铅、铬、锰、铁元素主要在中部海拔地势过渡区聚集,锌、硒元素则主要聚集在西南部高海拔地区;水源中锌、硒元素与氟斑牙流行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5),而氟、镁、铝、钛、砷、钼、镉、钡、铅元素与之呈显著负相关( P<0.05)。氟、钙、铝、钛、砷、钼元素在东南部地区及锰、铁、钡元素在中部地区呈高-高聚集,为疾病高发的热点聚集区,而氟、铝、锰、钼、镉、钡元素在西部地区呈低-低聚集,为氟中毒发病率较低冷点聚集区。 结论:地表饮用水源中人群氟暴露风险非常低,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地区饮用水源化学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布特征,且与氟斑牙的流行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可能对氟斑牙的发生与流行程度起协同或拮抗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并对其关键受影响肠段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将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与高原暴露组(HA组).HA组暴露于模拟海拔3 500~4 000 m的低压氧舱中20周.20周后使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对两组大鼠进行微生物组分析,并确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菌群群落的核心变化.结果 高原缺氧环境下,结肠微生物丰富度显著降低,前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变化,结肠的AVD值高于其他肠段,且在高原长期暴露处理后趋向更稳定;在Bray-curtis距离下,回肠与结肠的菌群结构在Control组与H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十二指肠和空肠则无显著变化;所有肠段的主要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优势菌属在不同肠段和处理组中有所不同,其中乳杆菌属对菌群变化有较高贡献;回肠的菌属互作网络复杂度高于其他肠段,而结肠的菌属互作关系最少;空肠与回肠主要由丰富类群组成,而结肠的丰富类群占比明显减少,主要为条件稀有类群.十二指肠在Control组与HA组中类群组成有所差异.结论 高原长期暴露显著重塑了大鼠回肠及结肠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尤其是回肠的菌群变化最为明显.回肠的菌群结构在高原缺氧条件下表现出较低的复杂度和关键菌属的突出作用,尤其是乳杆菌属的变化,暗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牙周炎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近年来,随着在高原和山区活动人群的增多,高海拔暴露变得越来越普遍,许多基础疾病患者受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影响,病程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认知障碍的现象频发.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能诱发牙周局部炎症反应,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在高海拔环境下,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组织缺氧等反应,这些反应会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甚至有可能增加牙周炎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风险.随着高原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牙周炎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之间的关系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牙周炎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牙周炎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期高海拔暴露下焦虑、抑郁及失眠的网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究长时间旅居高原人群的焦虑、抑郁及睡眠网络结构.方法 选择303名连续驻留高原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者,使用睡眠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等工具对其失眠、抑郁、焦虑进行评估,并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上症状组成网络的中心节点和桥状节点.结果 抑郁、焦虑、失眠3种症状中度以上检出率分别为38.9%(95%置信区间:33.4%~44.5%)、23.1%(95%置信区间:18.3%~27.9%)、18.5%(95%置信区间:14.1%~22.9%).在抑郁-焦虑-失眠的心理网络中,ISI6"他人眼中睡眠对生活质量影响"为最中心的节点,其次是ISI2"睡眠维持困难"、GAD2"无法控制担忧"、GAD5"无法静坐"、PHQ3"睡眠问题".在抑郁-焦虑-失眠的桥状心理网络中,5个桥状节点分别为:PHQ2"心情低落沮丧"、PHQ3"睡眠问题"、GAD5"无法静坐"、GAD7"害怕"、GAD4"难以放松".结论 无论是整个网络的中心节点还是桥状节点,与睡眠相关的症状在整个网络结构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心情低落沮丧"作为桥状节点,对于焦虑-抑郁的共病网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关键症状进行干预和防治可能对长期驻留高海拔人群的心理状态有所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高原病药物预防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7/6
高原病是人体急性或慢性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所致的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和代偿性适应变化所导致的疾病.其中,急性高原病发病急,如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发展成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慢性高原病若不引起重视,会造成患者各个系统的损伤.本文对近期HAP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和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这3种高原病的药物预防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为急进高原人群的快速适应和高海拔居民的保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安吉白茶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气象灾害严重威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气象灾害风险精细评价可为茶叶生产灾害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安吉县及周边7个国家气象站1971-2020年和安吉县2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2-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15个乡镇农业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源于GF-2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出的茶树种植现状分布图和DEM高程等多源信息,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对安吉白茶进行了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安吉白茶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的高值主要位于南部山区,承灾体脆弱性的高值集中于中部平原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的高值多位于中东部平原地区;综合考虑各因子的综合风险度,安吉白茶气象灾害风险可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3个等级;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安吉中北部平原区域,占安吉县地域面积的66.55%;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安吉西部、南部的中高海拔区域,占安吉县地域面积的30.54%;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高海拔山区,占安吉县地域面积的3.01%;集成格点化的茶树种植现状,安吉县内61.21%的茶园分布在低风险区,38.17%的茶园分布在中风险区,0.62%的茶园分布在高风险区.基于茶树种植现状的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区划可为安吉白茶的优化布局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高海拔地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结构改变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采用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分析世居高海拔地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脑灰质密度改变.材料与方法 纳入91例世居高海拔地区MCI患者(MCI组)及与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95例世居高海拔地区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者(HC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及磁共振3D 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hree-dimensional T1WI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 echo sequence,3D-T1WI-MPRAGE)成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对全脑不同分区测量灰质密度,比较灰质密度差异显著的脑区.结果 MCI组在左侧海马、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梭状回及双侧的小脑组织的灰质密度明显低于HC组(P均<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MCI患者具有脑结构上的退化特征,这可能是慢性高海拔暴露相关的认知功能变化的结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长居高海拔地区患者返回平原后行非心胸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索高原脱习服患者行非心胸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情况,评估高原环境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拟行非心胸手术治疗的患者233例,返回平原后行非心胸手术的高原暴露患者113例为观察组(L组),选择无高原旅居史的平原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C组).两组术中均采用国际公认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记录两组入手术室时(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前5 min(T4)、出恢复室时(T5)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气分析值.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术后7 d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在T1、T5时间点的SpO2(94.3%±3.9%、88.8%±2.5%)明显低于C组(97.2%±2.7%、94.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组在T1、T5时的PaO2分别为(73.5±3.1)、(64.3±9.6)mmHg,明显低于C组[(100.0±2.5)、(132.9±21.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7 d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分别是13.3%、(14.6±10.9)d、(43272.0±25550.6)元,明显高于C组[3.3%、(9.3±5.1)d、(34590.7±14177.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5年高原脱习服期人群行非心胸手术,术后7 d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首次进入4500m高原青年男性半年高血压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首次暴露于海拔4500 m地区并停留半年时间的青年男性高血压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由平原首次前往藏北海拔4500 m地区并停留半年时间的青年男性228例,根据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HTN)组(n=66)与非高血压(NTN)组(n=162).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以了解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及伴随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伴随症状的发生倾向.结果 228例中青年男性66例发生高血压,发病率为28.9%,其中Ⅰ级高血压52例,Ⅱ级高血压14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58例,收缩压合并舒张压升高8例.HTN组肥胖及超重、中心性肥胖、吸烟>10支/d、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NTN组(P<0.05),PSQI评分明显高于NTN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P=0.02)、中心性肥胖(P=0.04)、高血压家族史(P=0.03)、PSQI评分(P<0.001)是高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HTN组近1个月伴随不适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NTN组(P=0.001),伴随3种及以上不适的占比也高于NTN组(P=0.01),调整人口学差异后,HTN组伴随头晕及头痛的风险均高于NTN组(P<0.05).结论 青年男性首次暴露于4500 m地区半年时间仍伴有较高的高血压发病率,主要为Ⅰ级高血压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高尿酸血症、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睡眠质量差是高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原高血压易引起多种不适,且伴随头晕、头痛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