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基于UHPLC-Q Exactive Plus HRMS鉴定小续命汤中的成分,网络药理学预测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活性成分及潜在机制,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CAM)实验可视化小续命汤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从小续命汤中鉴别出麻黄碱、升麻素苷和黄芩苷等68个成分,包括氨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萜类、丁基苯肽类等化合物;成分与中风的交集靶点建立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共筛选出IL-6、TNF、EGFR、PDGFRB和PIK3CA等33个核心靶点;麻黄碱、黄芩苷和人参皂苷Rg1等57种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表明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可能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通路.qCAM实验中阳性对照组(Gas,0.02 mg)和小续命汤高剂量组(XXMD-H,2 mg,折合生药量16.69 mg)的血管相对面积比空白组显著增加(P<0.05),较好地可视化了小续命汤促进血管生成.结论:本研究通过结合UHPLC-Q Exactive Plus HRMS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阐明了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得出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作用于PI3K-AKT、VEGF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有关,并通过qCAM实验评价其促进血管生成活性,RT-qPCR进一步验证相关靶点,为小续命汤的质量研究与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环状RNA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微小囊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信号因子参与包括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肿瘤细胞过程。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新型非编码RNA,稳定性高、表达丰富、功能多样,近年来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circRNA在外泌体中富集并且发挥着特定的功能,本文对外泌体circRNA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eoseq模式在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类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Neoseq模式在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类疾病(fatty acid oxidation disorders,FAOD)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常州地区2015年4月至2021年4月出生的163 500例活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种模式进行FAOD筛查与诊断。(1)传统模式:所有新生儿足跟采血进行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um,TMS)筛查,初筛阳性者召回复查,并进行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基因包检测及其他鉴别诊断。(2)Neoseq模式:对传统模式确诊病例(真阳性组)、TMS初筛结果阴性样本(初筛阴性组)以及TMS初筛假阳性样本(初筛假阳性组)进行Neoseq检测分析。比较分析2种模式对FAOD的检出率、额外发现、报告周期等参数。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FAOD的筛查和诊断情况:基于传统模式筛查诊断18例FAOD确诊病例,本地区FAOD发病率为1/9 083。TMS初筛阳性率为0.55%(907/163 500),复查阳性率为0.04%(73/163 500),阳性预测值为2.0%(18/907),阳性召回样本中98%(889/907)为假阳性。(2)Neoseq筛查效果:①18例确诊病例中的16例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2种筛查模式的突变位点符合率为16/18。2例确诊病例Neoseq未检出,包括1例β-酮硫解酶缺乏检出1个致病性突变位点,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未检出致病性突变。②在57例TMS初筛假阳性样本中,Neoseq均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③100例TMS初筛阴性样本中,Neoseq额外检出1例 DUOX2杂合突变,1例 MTTL1半合子突变。④18例样本采用传统模式的中位报告周期为43.5 d(28.0~104.0 d),而采用Neoseq模式则为12.0 d(10.0~15.0 d)。 结论:Neoseq对于FAOD的检出率较高。Neoseq同步TMS筛查,可降低FAOD生化筛查的假阳性率;可在较短时间明确遗传学病因,缩短疾病诊断周期;同时可拓展生化筛查以外的病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即时检测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对目前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重大变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由于检测场地、仪器设备以及反应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检测技术无法满足新型冠状病毒即时快速检测的需要。即时检测技术所具备的快速、便携、灵活等优点使得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和筛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抗原、特异性抗体和核酸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即时检测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种不同核酸提取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磁珠法、离心柱法及一步法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提取效率的差异。方法:2021年3月5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核酸采样室采集本科室员工咽拭子标本10份,将阳性质控品混入其中,作为模拟阳性标本。用磁珠法、离心柱法及一步法分别提取模拟阳性样本及其稀释样本RNA、人源性标本及其稀释样本RNA,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核酸的纯度( A260/ A280比值)及浓度,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实验,比较其循环阈值(CT)和提取效率。用3种方法提取模拟弱阳性标本,比较其扩增后的CT值差异。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磁珠法、离心柱法、一步法提取的2019-nCoV核酸均能扩增出阳性结果。磁珠法与一步法提取的RNA扩增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95, P=0.376)。离心柱法提取的RNA较另外2种方法提取的RNA扩增后CT值小,离心柱法、磁珠法、一步法提取的模拟阳性样本扩增后ORF1ab基因的CT值分别为29.28±0.06、30.82±0.14、29.79±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96, P=0.041);E基因的CT值分别为28.52±0.40、27.33±0.78、27.3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07, P=0.169);N基因的CT值分别为28.61±1.02、27.24±0.20、27.25±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80, P=0.020);离心柱法、磁珠法、一步法提取的人源性标本扩增后人源基因CT值分别为19.68±0.36、20.14±0.06和20.5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04, P=0.048)。人源性标本稀释2倍即对扩增人源基因CT值有影响,未稀释标本较稀释2倍标本CT值较小,相差2.95±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5, P=0.039)。一步法、磁珠法、离心柱法提取时间分别为(15.00±1.50)、(20.00±1.50)和(40.00±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 P=0.027)。 结论:磁珠法、离心柱法及一步法均可用于2019-nCoV核酸提取,离心柱法提取效率较磁珠法及一步法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2019-nCoV IgM和IgG抗体用于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1至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CP确诊患者共计116例为疾病组,非NCP人群包含非NCP住院患者84例和健康体检者50名,共计134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2019-nCoV IgM和IgG抗体浓度。2019-nCoV IgM、IgG抗体单项检测及其联合检测3种方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采用χ 2检验;NCP患者2019-nCoV核酸转阴前后其IgM、IgG抗体阳性率和浓度的比较分别采用χ 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NCP患者病程中2019-nCoV抗体浓度变化趋势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2019-nCoV IgG的敏感度(90.5%,105/116)高于2019-nCoV IgM(75.9%,88/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 P<0.05);2019-nCoV IgG的特异度(99.3%,133/134)高于2019-nCoV IgM(94.0%,126/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5.63, P<0.05)。2019-nCoV IgM联合IgG后的敏感度(89.7%,87/97)高于2019-nCoV Ig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6.89, P<0.05);2019-nCoV IgM联合IgG后的特异度(100%,125/125)高于2019-nCoV Ig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7.70, P<0.05)。在2019-nCoV核酸转阴后血清2019-nCoV IgM抗体阳性率(9/17)及浓度[13.0(4.9,24.7)AU/ml]均显著低于核酸转阴前IgM抗体阳性率(15/17)和浓度[29.5(14.0,61.3)AU/ml](χ 2=5.10, Z=-3.195, P均<0.05)。在NCP病程中,从确诊第1天到每隔3天留取患者血清标本,共留取3次。第1次2019-nCoV IgM和IgG抗体浓度[分别为19.4(12.4,63.7)AU/ml,105.8(74.8,126.1)AU/ml]均显著高于第2次的浓度[15.8(7.1,40.3)AU/ml,80.5(66.7,105.9)AU/ml]( Z分别为-2.897、-3.179, P均<0.05)。 结论:2019-nCoV IgG抗体用于诊断NCP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2019-nCoV IgM抗体浓度与2019-nCoV核酸检出有一定的关联性;2019-nCoV IgM和IgG抗体联合2019-nCoV核酸检测可能是目前诊断NCP最佳实验室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至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454例(男210例、女244例)肺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患儿的咽拭子和静脉血,分别采用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和MP-IgM进行MP病原检测,以MP培养阳性或其余3项检测中2项阳性为MP感染诊断标准并进行二次检测,筛选出MP感染患儿于出院前再次采集咽拭子,采用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3种方法再次进行MP病原学检测。比较3种检测方法随病情变化的检出率及MP菌量变化,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454例住院肺炎患儿采用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和MP-IgM的检出率分别为43.6%(198/454)、43.2%(196/454)、40.0%(180/454)、30.6%(139/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8, P<0.05)。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8, P=0.900),较MP-IgM及MP培养高。以MP培养阳性或其余3项检测中2项阳性为MP感染诊断标准,筛选出MP感染患儿209例。209例MP感染患儿在出院前的第2次MP检验中,MP培养阳性率67.5%(141/209),39.4%(13/33)由阴性转为阳性,27.3%(48/176)由阳性转为阴性。RNA恒温扩增阳性率82.3%(172/209),16.2%(31/191)由阳性转为阴性,66.7%(12/18)由阴性转为阳性。DNA荧光定量扩增阳性率67.0%(140/209),52.9%(18/34)由阴性转为阳性,30.3%(53/175)由阳性转为阴性。DNA荧光定量扩增阳性检测标本中,141例(67.5%)二次检测菌量减少,68例(32.5%)菌量增加。4种方法在非重症组和重症组患儿中的检出率相近,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二次检测中,重症组转阳比例仅有RNA恒温扩增高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比5例, P=0.038)。 结论: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在儿童MP感染急性期病原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应用价值,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较MP-IgM检测更具优势。急性期重复检测有助于检出第一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MP感染患儿。急性期部分患儿经抗感染治疗后MP菌量未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疫情防控专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的筛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于2020年4月16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的患病情况。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2月16日至3月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分院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81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48例,年龄(41.69±18.6)岁(3个月至85岁)。所有患者经眼科会诊筛查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筛查方法为先通过眼部症状问诊和结膜炎体征检查确定是否有结膜炎的临床表现,对有结膜炎临床表现的患者行结膜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81例患者中3例患者(3.70%)有眼部不适主诉,在确诊COVID-19之后第(16.67±9.29)d出现。3例患者的眼部体征均不符合病毒性结膜炎的典型表现,双眼结膜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无证据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的诊断。其余78例患者无结膜炎的症状和体征。结论:COVID-19患者中未见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其患病率较低。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33-43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标本采集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金标准,然而确诊患者的核酸检测阳性率较低。如何提高核酸检测的检出率是临床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挑战。对新型冠状病毒生物学特征的揭示将提升对其病程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选择正确的临床标本送检,而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