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源药材的化学成分及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桑叶、桑枝、桑白皮、桑葚等药材源于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桑源药材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酚酸类、Diels-Alder型和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或生物碱是其特征性活性成分.桑叶、桑枝、桑白皮、桑葚及其有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等途径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本文对桑源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桑源药材的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桑枝多糖对肾损伤高尿酸血症大鼠降尿酸作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桑枝多糖对肾损伤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非布司他)组和桑枝多糖高、低剂量(1.2、0.6g·kg-1)组.从第7天起,仅空白组继续饲喂普通饲料,其余组大鼠饲喂2.5%氧嗪酸钾和0.25%腺嘌呤并给药.第35天时,给药1 h后,眼球取血,测定血清尿酸(SUA)、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的含量.第42天时,于末次给药后,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SUA、SCr及BUN的含量;收集肾组织制成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肾病理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Ⅰ型胶原蛋白(Col Ⅰ)和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2(ABCG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桑枝多糖高剂量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SUA、BUN和Scr的含量,减少肾小管棕褐色尿酸盐晶体,增加ABCG2蛋白的表达,降低Col Ⅰ蛋白的表达.结论 桑枝多糖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具有降尿酸作用,其机制与加强ABCG2蛋白的表达有关;RMP通过抑制Col Ⅰ蛋白的表达,减缓肾脏纤维化进展,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桑枝多糖在糖尿病小鼠肾脏损害中的保护作用及氧化应激相关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桑枝多糖在糖尿病小鼠肾脏损害中的保护作用及氧化应激相关机制.方法 对小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桑枝多糖组、缬沙坦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另随机取8只健康小鼠为空白对照组.桑枝多糖组给予桑枝多糖1 g/h灌胃,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15 mg/kg灌胃,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均持续灌胃3个月.于代谢笼中收集给药30 d小鼠24 h尿液,记录详细尿量,检测24 h尿中的白蛋白含量.于3个月后处死小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进行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小鼠肾皮质中的叉头框蛋白O1(FOXO1)、沉默信息因子2相关酶1(SIRT1)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测定;检测小鼠肾皮质中丙二醛(MDA)、氧化氢酶(CAT)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含量;采用ELISA法对小鼠肾皮质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量、尿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桑枝多糖组和缬沙坦组小鼠尿量、尿白蛋白含量、血清肌酐以及尿素氮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桑枝多糖组和缬沙坦组小鼠NF-κB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SIRT1、FOXO1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桑枝多糖组和缬沙坦组小鼠肾皮质中CAT、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以及Mn-SOD含量高于模型组,MDA、ROS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桑枝多糖具有保护糖尿病小鼠的肾脏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桑枝多糖具有促进小鼠肾皮质中SIRT1、FOXO1蛋白表达以及激活CAT、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以及Mn-SOD的活性,从而抑制其组织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桑枝总生物碱的抗糖尿病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桑枝总生物碱(Sangzhi alkaloids,SZ-A)是来源于中药桑枝的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有效组分.本研究在酶学和整体动物水平,考察SZ-A对几种糖苷酶的抑制特点和抗糖尿病作用.基于酶活性评价体系,分别考察了SZ-A对蔗糖酶、麦芽糖酶及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alloxan)高血糖小鼠中,考察单次灌胃SZ-A对多糖和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升高的影响;在链脲霉素(STZ)糖尿病大鼠和高脂喂养的肥胖C57小鼠(HFC57)中,考察长期给予SZ-A对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依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与动物福利委员会的要求执行.结果 显示,SZ-A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抑制的IC50分别为21.9和40.4 ng·mL-1,对淀粉酶几乎无抑制作用.SZ-A能显著降低正常和高血糖小鼠蔗糖和淀粉负荷后的血糖峰值和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但对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升高无影响.在STZ糖尿病大鼠中,SZ-A给药3周后,可显著降低其随机及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糖化血清蛋白及尿糖水平.在糖尿病前期动物模型HFC57小鼠中,SZ-A给药6周后,可显著降低随机和空腹血糖、血TC及基础胰岛素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综上,SZ-A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双糖酶抑制剂;单次给药可显著抑制正常及糖尿病小鼠多糖负荷后的血糖升高,长期给药可改善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动物的糖脂代谢紊乱.SZ-A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控制糖尿病状态下的餐后血糖的波动,长期应用可能有益于减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桑枝多糖预防性给药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桑枝多糖(RMP)预防性给药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模型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阳性对照,15 mg/kg)和RMP低、中、高剂量组(300、600、1 200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小鼠复制RIRI模型.术前24 h灌胃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再灌24 h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其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光镜下观察其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其肾皮质中Toll样受体4(TLR4)、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Scr、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出现典型的炎性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并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皮质中TLR4、p38MAPK和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Scr、BU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肾组织病理损伤均不同程度改善,尤以RMP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RMP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RMP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21);各给药组小鼠肾皮质中TLR4、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RMP预防性给药能改善小鼠RIRI,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TLR4/p38MAPK通路,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桑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桑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桑枝多糖组、格列本脲组,各15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25 mg/kg,间隔3日重复1次,造模后,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喂养,桑枝多糖组给鼠120 mg/kg灌胃,每日1次,格列本脲组给予250 mg/kg灌胃,每日1次,均连续灌胃4周.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量、24 h尿蛋白;血清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模型组血清中FBG、HbA1c、ET-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桑枝多糖组和格列本脲组血清中FBG、HbA1c、ET-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NO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桑枝多糖组血清中FBG、HbA1c、ET-1均明显低于格列本脲组(P<0.05),NO明显高于格列本脲组(P<0.05).模型组BUN、Scr、尿量、24 h尿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桑枝多糖组和格列本脲组BUN、Scr、尿量、24 h尿蛋白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桑枝多糖组BUN、Scr、尿量、24 h尿蛋白均明显低于格列本脲组(P<0.05).模型组血清中CK、LDH、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桑枝多糖组和格列本脲组血清中CK、LDH、CK-MB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桑枝多糖组血清中CK、LDH、CK-MB均明显低于格列本脲组(P<0.05).模型组肾组织中SOD、GSH-Px明显低于对照组,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桑枝多糖组和格列本脲组肾组织中SOD、GSH-Px明显高于模型组,MDA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桑枝多糖组肾组织中SOD、GSH-Px明显高于格列本脲组,MDA明显低于格列本脲组(P<0.05).结论 桑枝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可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保护心肌及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桑枝-桂枝"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枝-桂枝"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靶点基因以及关键通路,研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药对活性成分和靶点,使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点基因,获取交集基因,即"桑枝-桂枝"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预测靶点基因.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使用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并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分析筛选关键生物过程.在Metascape网站进行预测靶点基因的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使用Omicshare平台绘制气泡图,同时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通路"网络.结果:共得到12个活性成分,85个预测靶点,126条KEGG通路,1537条GO功能."桑枝-桂枝"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山奈酚、β-谷甾醇、肉桂酸等,主要靶点基因可能为HSP90AB1、RELA、AKT1、TNF、TLR4、PTGS2等,主要KEGG通路为TNF信号通路、雌激素通路、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主要GO功能分析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胞因子介导通路关系.结论:本研究说明"桑枝-桂枝"药对是通过多化合物-多靶点-多通路的调控方式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希望为后续研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桑枝生物碱对糖脂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桑枝提取物是以桑树枝为原材料,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有效提取物,主要包含生物碱、黄酮、多糖和氨基酸等成分.其中,降糖有效部位即桑枝总生物碱(SZ-A)具有双糖酶抑制活性,由1-脱氧野尻霉素(1-DNJ)、荞麦碱(FAG)和1,4双脱氧-1,4-亚氨基-D-阿拉伯糖醇(DAB)组成,DNJ占70%,FAG和DAB各占15%.口服SZ-A后,DNJ、FAG和DAB分别在0.67、1.30和0.67 h内达到最大血浆浓度.SZ-A对小肠糖苷酶有高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单药使用有效降低HbA1c 1.0%,在用药早期即可降低1 hPG,胃肠道副作用比阿卡波糖减少50%.此外SZ-A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刺激GLP-1分泌等作用,适用于T2DM餐后高血糖患者,特别是T2DM新诊断患者、有社交需求的患者、伴脂代谢异常患者、偏好天然药物的患者、使用糖苷酶抑制剂胃肠副作用明显的患者.今后期待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降糖以外的疗效等,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循证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桑树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桑树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经济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桑树的枝(桑枝)、叶(桑叶)、根皮(桑白皮)、果穗(桑葚)中富含生物碱类、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苯并呋喃类、酚酸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这些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肝脏保护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分析了桑树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来源、分类和作用功能,并系统地总结了桑树中重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桑树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桑黄酮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并缓解感染性休克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桑枝提取物桑黄酮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为相关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细胞水平上,使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和人THP-1细胞在尼日利亚菌素、单钠尿酸盐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3种刺激剂诱导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水平.在动物实验中,构建脂多糖(LPS)诱导的感染性休克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安慰剂组、感染性休克组和桑黄酮干预组,利用ELISA检测小鼠腹腔灌洗液及血清中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在BMDM和THP-1细胞中,桑黄酮可以抑制尼日利亚菌素、单钠尿酸盐和ATP这3种炎症小体激动剂诱导的Caspase-1和IL-1β的加工和成熟(P<0.01),而对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无影响(P>0.05).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桑黄酮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感染性休克(P<0.01),明显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血清及腹腔液中IL-1β的表达(P<0.01),延长LPS造模后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结论:桑黄酮作为一种中草药活性成分提取物,可以在体外和体内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为NLRP3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