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中单胚胎移植(single embryo transfer,SET)妊娠结局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行SET共2734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时机的不同,分为第3日(day 3,D3)移植组(D3组)、第4日(day 4,D4)移植组(D4组)、第5日(day 5,D5)移植组(D5组)、第6日(day 6,D6)移植组(D6组)。分析对比患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移植时机、不同胚胎评分的SET临床妊娠情况。结果:SET周期总临床妊娠率为39.8%(1098/2734),总活产率为30.5%(842/2734)。D3组、D4组、D5组、D6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3.3%(264/793)、36.4%(142/390)、52.5%(492/937)、32.6%(200/614),活产率为25.6%(203/793)、30.5%(119/390)、40.9%(383/937)、22.3%(137/61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D3组形态学评分8-细胞I级、7-细胞I级、8-细胞II级的胚胎总临床妊娠率[41.7%(207/496)]和总活产率[32.1%(159/496)]均高于其他非优质卵裂期胚胎[19.2%(57/297), P<0.001;14.8%(441/297), P<0.001];D4组发生融合(融合期及早期囊胚)的胚胎的临床妊娠率[40.4%(134/332)]和活产率[34.0%(113/332)]均高于未发生融合的胚胎[13.8%(8/58), P<0.001;10.3%(113/332), P=0.001];对于发育缓慢的囊胚,将其培养至D6囊胚移植和在D5移植2期囊胚的临床妊娠率[32.6%(200/614)比30.6%(22/72)]和活产率[22.3%(137/614)比27.8%(20/7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选择D5优质囊胚和D4融合期以上的桑椹胚进行单胚胎移植能在获得最佳妊娠结局的同时降低多胎妊娠发生率;对于整体D5发育缓慢的胚胎,继续培养至D6完全扩张囊胚再行移植,可能是一种改善妊娠结局的策略;对于卵裂期胚胎,采用8-细胞I级、7-细胞I级和8-细胞II级的优质胚胎移植标准更能确保D3单胚胎移植的成功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整倍体胚胎形态动力学参数对单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对整倍体单囊胚移植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整倍体囊胚解冻复苏移植治疗的3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未着床组( n=153)、临床流产组( n=16)和活产组( n=225)。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胚胎质量及形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未着床组女性的年龄[(32.51±4.08)岁]大于活产组患者[(31.34±4.23)岁, P=0.025],优质胚胎率[26.80%(41/153)]低于活产组[42.22%(95/225), P=0.007]。与临床流产组相比,未着床组的体质量指数、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间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原核出现时间(time to pronuclei appearance,tPNa)、原核消失时间(time to PN fading,tPNf)、2-细胞时间(time to 2-cell,t2)、t3、t4及t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未着床组胚胎的桑椹胚融合时间(timing of compacted morula,tM)[(86.96±7.59)h]、开始形成囊胚腔的时间[(96.73±7.20)h)]均显著高于活产组[(85.00±7.00)h, P=0.010;(95.14±7.30)h, P=0.037]和临床流产组[(82.89±6.33)h, P=0.040;(93.02±6.10)h, P=0.048]。校正年龄和胚胎质量因素后,二元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形态动力学参数对着床和活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动力学参数不影响整倍体单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不能用于预测整倍体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桑源药材的化学成分及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桑叶、桑枝、桑白皮、桑葚等药材源于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桑源药材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酚酸类、Diels-Alder型和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或生物碱是其特征性活性成分.桑叶、桑枝、桑白皮、桑葚及其有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等途径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本文对桑源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桑源药材的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通舒颗粒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建立常通舒颗粒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常通舒颗粒中的何首乌、当归、桑椹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芍药内酯苷、芍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和苯甲酸的含量;以上述 4 个成分含量为综合指标,建立灰色关联度法评价常通舒颗粒的质量优劣.结果:薄层色谱图对应药材斑点清晰可见,分离度好,阴性样品无干扰;芍药内酯苷、芍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和苯甲酸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0.19%~100.80%,RSD%为 0.48~0.90%;由最优和最差评价单元序列得到的相对关联度为 0.334~0.675,说明各样品质量有差异.其中,S3、S2、S5 排名前 3,质量相对较好.结论:建立的薄层鉴别法稳定性较好,同时测定 4 个指标成分含量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客观、准确、可靠,可为常通舒颗粒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马林教授治疗斑秃的组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运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软件,对马林教授治疗斑秃的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总结马林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2022年9月-2023年9月马林教授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皮肤一科门诊治疗的斑秃患者的门诊病例及处方,将其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软件,运用其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证型、用药频次、常用药对、药物组合、潜在新方进行分析挖掘.结果:共获得处方113首,涉及中药64味,药性以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肾经、脾经.单药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当归、甘草、木瓜、酸枣仁、桑椹、女贞子、何首乌、黄精、山茱萸、山药;共演化得到潜在新处方2首.结论:马林教授治疗斑秃主要根据脏腑、气血辨证进行论治,认为斑秃的主要病机在于肝血不足、肾精亏虚、心神失养、脾失健运,在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为主,佐以养心安神、健脾除湿,并根据患者寒热虚实属性之不同,结合体质情况酌情加减药物,寒热平调,攻补兼施,从而调整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达到生发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同病理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和超声影像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通常认为其预后较好、长期生存率高,但部分亚型相较于经典型PTC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更不理想的预后.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和鞋钉亚型为高侵袭性PTC亚型.实性/小梁细胞亚型和弥漫硬化亚型预后较差.滤泡亚型、包膜亚型、筛状-桑椹胚亚型和Warthin瘤样亚型预后较好.本文就不同病理亚型的PTC临床病理和超声影像特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补益类中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补益类中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文数据库中2000年到2022年采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数据,构建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期刊文献139篇,处方152首,涉及中药134种;药物使用总频次1 770次,其中排名前5位的高频中药分别为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甘草和山药;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和心经居多;用药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为主;涉及中医证型17种,其中排名前5位为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证、肾虚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在关联规则下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菟丝子-当归";进行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14个(7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潜在新处方7个.新方1:肉苁蓉-桂枝-山药-茯苓-紫石英;新方2:仙茅-肉桂-附子-淫羊藿-杜仲-白术;新方3:覆盆子-桑椹-沙苑子-当归;新方4:桃仁-鹿角胶-补骨脂-山茱萸-龟甲胶;新方5:菟丝子-北沙参-枸杞子-川芎-补骨脂;新方6:菟丝子-酸枣仁-麦冬-阿胶;新方7:黄柏-知母-玄参-泽泻.结论 通过数据发掘发现补益类中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多以补肾填精、益气活血、疏肝理气、调经助孕为主要治疗原则,并佐以温阳之品,其用药原则可为当前中医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桑椹胚移植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day4(D4)桑椹胚移植的可行性和移植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3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ET的day3(D3)和D4 新鲜周期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D4 桑椹胚移植 205 周期,采用倾向性评分(PSM)1 ︰ 4 匹配,D3 移植组820 周期,比较两组总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活产率及出生缺陷情况.比较D4 移植双胚、单胚不同评级桑椹胚患者妊娠结局.比较D4 1~2 级单桑椹胚移植和D5/D6 单囊胚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结果:D3、D4 移植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以及出生缺陷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D4 移植的桑椹胚评级分组,移植1~2 级桑椹胚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移植3 级桑椹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4 移植一枚1~2 级桑椹胚患者与D5/D6 单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4 桑椹胚移植的策略是可行的,其增加了胚胎选择方案,是移植策略的有效补充;优质的单桑椹胚胎移植在保证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前提下降低多胎率;桑椹胚移植既对胚胎进行了优选又缩短了胚胎在体外的培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芪棱汤对脑梗死患者visfatin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芪棱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30例、稳定型斑块组(B组)75例、不稳定型斑块组(C组)75例,检测每组患者发病时的血清visfatin水平;进一步将B、C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常规组37例和芪棱汤组38例,常规组给予包括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在内的脑梗死基础方案治疗,芪棱汤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芪棱汤(由黄芪、三棱、桑椹、天花粉、莪术、水蛭、枳壳等中药组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90 d、180 d对患者的visfati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总积分等进行测定.[结果](1)发病时,B组和C组的visfatin水平明显高于A组,且C组visfatin水平较B组有更明显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中的常规组和芪棱汤组各时间点visfatin水平的过度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在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各组内的芪棱汤组对visfatin水平的过度表达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常规组(P<0.05).(2)疗程结束后,B、C组中的常规组和芪棱汤组的IM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各组内的芪棱汤组对IMT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常规组(P<0.05).(3)颈动脉粥样斑块总积分的改善情况:在B、C组中,常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3%和68.6%,芪棱汤组分别为94.4%和91.7%,芪棱汤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积分的改善疗效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棱汤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visfatin水平的高表达,并可改善该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流控法去除低温保护剂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减小低温保护剂去除过程对卵母细胞造成的渗透损伤和毒性损伤,本文利用微流控芯片对猪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 Ⅱ-stage)卵母细胞低温保护剂的去除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分析了微流控去除方法中去除时间、去除液成分及浓度对卵母细胞存活率及体外发育情况的影响,然后将微流控去除方法与传统的一步法、两步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流控法中去除总时间为8 min时,卵母细胞存活率(95.99%±4.64%)及桑椹胚率(74.17%±1.18%)与新鲜细胞(98.53%±2.94%;78.22%±1.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mol/L蔗糖去除液最有利于卵母细胞低温保护剂去除后的存活及体外发育;微流控法去除低温保护剂后,卵母细胞的存活率、体外发育情况等,均好于传统去除方法.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以微流控法去除低温保护剂可减小对卵母细胞的损伤,从而可能进一步提高卵母细胞的低温保存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