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接治的76例儿童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患儿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25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B组(2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探查肱桡关节),C组(26例)采用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联合探查肱桡关节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接受随访,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桡骨小头脱位、肘关节功能、肱骨功能及桡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C组患儿桡骨小头脱位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儿反射状态、屈伸协同运动、分离运动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桡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辅助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联合肱桡关节探查治疗儿童急性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肱骨功能恢复显著,同时避免了桡骨小头脱位,应用价值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闭合复位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和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肱骨中上段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27例;年龄27~86岁;左侧24例,右侧38例。骨折均为新鲜骨折;按AO分型:A型16例,B型32例,C型1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髓内钉组29例(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和接骨板组33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周、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内钉组与接骨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髓内钉组患者术后随访12~29个月,接骨板组患者术后随访15~50个月。髓内钉组手术切口长度[(4.1±0.7) cm]、手术时间[(58.3±7.7) min]、术中出血量[(52.7±6.5) mL]及住院时间[(7.3±1.5) d]均显著少于接骨板组[(21.7±2.3) cm、(95.8±11.7) min、(237.4±14.9) mL、(12.3±1.7) d],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5.0±1.9)个月]长于接骨板组[(3.5±1.7)个月],术后1周、1个月髓内钉组VAS评分[(2.8±0.3)、(1.2±0.5)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3±0.4)、(1.6±0.5)分],术后1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63.5±7.4)分]显著高于接骨板组[(54.3±6.9)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后12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接骨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髓内钉组1例患者出现术中远端再骨折;接骨板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4%(1/29) vs. 6.1% (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比闭合复位髓内钉,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沙漏样桡神经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49岁,农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部急性疼痛,VAS疼痛评分8分,疼痛持续3 d后缓解,继而出现左手第1~5指背伸不能,发病10 d后发现左前臂背侧肌肉明显萎缩,发病2周后肌电图示:左上肢桡神经支配肌运动单位减少,并见有失神经电位,提示左桡神经损伤。入院检查:左第1~5指背伸肌力、拇指外展肌力M 0;伸腕、旋后肌力M 4,伸腕时伴有明显桡偏畸形。肌电图示:左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存在自发电活动,募集反应消失,左桡神经-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CMAP不能引出,提示桡神经深支(PIN)完全性损伤。超声发现:PIN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见4处缩窄。患者于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入院,入院常规胸部CT平扫发现:椎体缘呈"竹节样"改变(图1),患者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6年,未系统诊治。2年前对侧有类似病史,当时在初次接触装修"刮大白"工作3 d后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发病5个月后神经超声提示:右桡神经局部增粗、水肿;肌电图提示:右桡神经支配肌波幅较对侧减低大于50%。手术探查于Frohse腱弓近端PIN上发现一明显缩窄,缩窄程度>80%伴有明显神经扭转(图2),缩窄切除+神经缝合术,术后1年复查完全恢复。基于患者既往类似病史、手术治疗史,结合本次入院临床检查、神经超声、肌电图均定位PIN损伤,临床诊断为"多发性桡神经炎"。术中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的PIN上发现4处明显缩窄,形成"腊肠"样外观,松解神经外膜后见缩窄间距1 cm,缩窄程度均≥75%,部分缩窄存在扭转现象(图2,3)。术中肌电检测:刺激桡神经,指总伸肌、拇长伸肌CMAP不能引出;于神经病变远端刺激,近端记录,NAP不能引出,切除病变神经,测量神经缺损长5 cm,取同侧腓肠神经6 cm移植修复。病变神经病理报告:神经纤维组织增生、水肿变性、瘤样增生。术后8个月随访时,伸指、伸腕、旋后肌力M 4,伸拇、拇指外展肌力M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的42例Judet Ⅲ型、Ⅳ型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27例;年龄3~1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Métaizeau技术,根据采用超声引导还是C型臂X线机透视分为2组:超声组20例与透视组22例。术后评价参照Métaizeau影像学标准、Tibone和Stoltz功能标准评定疗效,同时记录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与透视组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超声组与透视组患儿在Métaizeau影像学评分、Tibone和Stoltz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透视次数分别为(2.7±0.6)、(14.6±3.4)次/人,手术时间分别为(25.8±5.9)、(38.1±9.2)min,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患儿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透视组有4例桡神经损伤,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适用于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端桡动脉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桡动脉路径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随着介入手术数量的增加,也发现一些经桡动脉路径的弊端,其容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后穿刺困难等。因此,有专家提出了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该途径具有定位方便、术后易止血、对近端桡动脉损伤少、可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的远端桡动脉止血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路径的发展。因此,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解剖学和物理学原理,设计并发明了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2097829.6)。该止血器由内面含有凸向皮肤的硅胶垫片的手套本体和束缚组件组成。患者手部套入手套本体内,经束缚组件固定后,硅胶垫片可对桡动脉穿刺点位置进行有效压迫,以较小的压力即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避免产生近端桡动脉止血时的常见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屈曲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骨科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骨科收治的171例Wilkins Ⅲ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儿闭合复位是否失败分为闭合复位失败组(35例)和闭合复位成功组(136例)。将骨折高低位置、年龄、体重指数、尺桡偏移位方向、远端骨折块是否明显轴向旋转、是否合并尺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因素列为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发生风险。结果:171例患儿年龄为(7.8±2.6)岁;151例桡偏,20例尺偏;高位型120例,低位型51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0例,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1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闭合复位失败组和闭合复位成功组患儿在年龄、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尺神经损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高低位置、体重指数、尺桡偏移位方向、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 OR=3.287,95% CI:1.136~9.513, P=0.028)和尺神经损伤( OR=6.439,95% CI:2.262~18.327, P=0.001)为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屈曲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随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和(或)尺神经损伤容易导致闭合复位失败,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时要更加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58岁。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6例,交通伤6例。其中4例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例伴有尺神经缺损。所有创面经一期行清创VSD术,术后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各创面皮肤缺损面积6 cm×9 cm~9 cm×35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最大面积35 cm×9 cm。手部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与尺侧血管吻合2例、桡侧血管吻合3例;足、踝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与胫前血管吻合,3例与胫后血管吻合。结果:12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后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清洁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36个月,皮瓣感觉部分恢复,外形、质地、效果良好;供区仅存留线性瘢痕,外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较大,供区损伤小,设计灵活,分叶组合后可同时修复各种四肢复杂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头变径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中青年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无头变径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中青年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我们共收治21例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无头变径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率,并测量术后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7例获得完整随访,时间为11~38个月,平均23.9个月。根据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8例,良7例,可2例。术后未发生桡神经损伤、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无头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术中仍需重视侧副韧带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外伤性肘关节脱位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伤性肘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肘关节脱位患儿5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10.2岁(1~15岁)。分析脱位的临床特点、诊断检查方法、治疗方法,运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并随访。结果:53例患儿中,左侧21例,右侧32例;单纯肘关节脱位占5.7%(3/53),合并单一骨折或韧带损伤占62.3%(33/53),合并多发骨折或韧带损伤占32%(17/53)。合并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3例,桡神经损伤3例;所有病例均使用了X线检查,其中只采用X线检查占47.2%(25/53),采用X线及CT检查占28.3%(15/53),采用X线及MRI检查占7.4%(4/53),采用X线及肌骨超声检查占5.7%(3/53),采用X线、肌骨超声及MRI检查占5.7%(3/53),采用X线、CT及MRI检查占1.9%(1/53),采用X线、CT及肌骨超声检查占1.9%(1/53),采用X线、CT、MRI及肌骨超声检查占1.9%(1/53)。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39例。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24)个月,愈合时间为7.2(6~8)周。末次随访时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的评定结果是:优46例,良6例,可1例,差0例。所有患儿均无切口感染、再脱位的并发症出现。结论:外伤性肘关节脱位多数合并有肘部骨折,早期识别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骨性愈合和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撑开复位器在干骺端掌侧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复位器在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1例;年龄(69.4±9.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右侧17例,左侧10例。均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新型撑开复位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术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评估腕关节活动度,利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Gartland-Werley腕关节缺陷评分及Bartra放射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2.3±8.9)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5.9±2.9)个月随访。术后即刻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分别为(11.23±1.51)mm、12.10°±3.44°、20.54°±3.44°、(0.95±0.42)mm,术后1年以上桡骨远端解剖参数未见明显丢失,分别为(11.22±1.55)mm、12.07°±3.44°、20.51°±3.33°、(0.93±0.40)mm,以上项目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腕关节背伸59.7°±5.5°,掌屈63.0°±9.1°,旋前66.5°±5.5°,旋后61.2°±5.6°,桡偏22.7°±4.8°,尺偏30.3°±6.1°;DASH评分为(13.5±5.5)分;Bartra评分为(88.6±6.5)分,优良率88.9%(24/27);Gartland-Werley缺陷评分为(2.7±2.1)分,优良率为92.6%(25/27)。随访未见骨折愈合不良、内固定失效、肌腱或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结论:在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新型撑开复位器能有效纠正因掌侧皮质粉碎导致的短缩,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