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2年3月,我们共收治16例因骨性磨损致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其中原发病为桡骨远端骨折1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骨质增生4例,均采用掌长肌腱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将伸肌支持带远1/2制成组织瓣作为"腱床"保护伸肌腱,避免肌腱再度受到磨损。结果: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0个月,伸指功能以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无伸肌腱再发断裂;与健侧对比,无伸指肌力下降,无弓弦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伸肌支持带组织瓣作为"腱床"能隔离骨性磨损,有效保护伸肌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的42例Judet Ⅲ型、Ⅳ型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27例;年龄3~1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Métaizeau技术,根据采用超声引导还是C型臂X线机透视分为2组:超声组20例与透视组22例。术后评价参照Métaizeau影像学标准、Tibone和Stoltz功能标准评定疗效,同时记录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与透视组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超声组与透视组患儿在Métaizeau影像学评分、Tibone和Stoltz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透视次数分别为(2.7±0.6)、(14.6±3.4)次/人,手术时间分别为(25.8±5.9)、(38.1±9.2)min,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患儿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透视组有4例桡神经损伤,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适用于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98例儿童滑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并总结我国儿童滑雪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63.3%,62/98),女36例(36.7%,36/98);患儿平均年龄为9.8岁,范围在4.4~14.0岁;单板滑雪运动致伤患儿51例(52.0%,51/98),双板滑雪致伤患儿47例(48.0%,47/98)。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总结儿童冰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98例患儿中,软组织损伤15例(15.3%,15/98),以膝关节扭伤(33.3%,5/15)及大腿损伤(20.0%,3/15)最为多见;骨折83例(84.7%,83/98),以胫腓骨干骨折(38.6%,32/83)和尺桡骨远端骨折(20.5% ,17/83 )发生率最高。单板滑雪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腕关节周围(27.5%,14/51)及小腿(27.5%,14/51),而双板滑雪以小腿损伤最为常见(40.4%,19/47)。35.7%(35/98)的患儿因不慎摔倒受伤,19.4% (19/98)的患儿因装备型号不匹配受伤,6.1 % (6/98)的患儿因雪板脱离装置失效受伤,其余受伤原因包括操作不熟练、被人撞伤、跨级别滑雪及疲劳。15例软组织损伤患儿中,1例(6.7%,1/15)患儿因大腿软组织裂伤行清创缝合,其余保守治疗。83例骨折患儿中,11例(13.3%,11/83)患儿接受手术治疗;24例(28.9%,24/83 )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固定;47例(56.6%,47/83)接受原位石膏或支具固定;1例(1.2%,1/83)患儿予制动休息观察。结论:我国儿童滑雪伤与传统滑雪国家报道的临床特征整体类似,但又具备自身特点:①我国儿童参与单板运动比例较高,上肢伤比例相对较高;②整体运动水平相对较低,体验式滑雪受伤比例较高;③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外伤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后内、后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 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后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后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 OR=4.354, 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 OR=2.927, 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 OR=0.277, 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 OR=2.891, P=0.033)和后外侧异位骨化( OR=3.123, P=0.043)的危险因素。 结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后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后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联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及髓内针在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微创、无辐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6例桡骨颈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有无神经损伤、或骨骺早闭等。结果:16例手术时间(26±3.7)min,术中出血量(2±1.5)mL,术中透视2~6次,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8±0.5)个月。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3~8个月取出内固定,平均时间5.5个月,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参考Metaizeau评价标准,14例疗效为优,2例疗效为良,优良率100%。功能评定:15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骨骺早闭;1例取出内固定后出现切口感染,门诊随访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可靠;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针可以避免桡骨近端骨骺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撑开复位器在干骺端掌侧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复位器在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1例;年龄(69.4±9.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右侧17例,左侧10例。均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新型撑开复位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术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评估腕关节活动度,利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Gartland-Werley腕关节缺陷评分及Bartra放射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2.3±8.9)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5.9±2.9)个月随访。术后即刻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分别为(11.23±1.51)mm、12.10°±3.44°、20.54°±3.44°、(0.95±0.42)mm,术后1年以上桡骨远端解剖参数未见明显丢失,分别为(11.22±1.55)mm、12.07°±3.44°、20.51°±3.33°、(0.93±0.40)mm,以上项目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腕关节背伸59.7°±5.5°,掌屈63.0°±9.1°,旋前66.5°±5.5°,旋后61.2°±5.6°,桡偏22.7°±4.8°,尺偏30.3°±6.1°;DASH评分为(13.5±5.5)分;Bartra评分为(88.6±6.5)分,优良率88.9%(24/27);Gartland-Werley缺陷评分为(2.7±2.1)分,优良率为92.6%(25/27)。随访未见骨折愈合不良、内固定失效、肌腱或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结论:在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新型撑开复位器能有效纠正因掌侧皮质粉碎导致的短缩,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种不同方法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110例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资料。男73例,女37例;年龄(11.6±2.3)岁(10~14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手法复位组48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组(经皮克氏针组,35例)与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切开复位组,27例)。3组患儿骨折复位术后均采用肘下短臂前后石膏托外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行患肢腕关节功能训练。对3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再移位率及腕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法复位组、经皮克氏针组、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8.4) min、(35.4±12.2) min、(68.5±20.4) 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1±3.8) d、(44.2±4.3) d、(48.4±5.3) d,治疗费用分别为(2 000.4±551.3)元、(8 000.2±1 151.6)元、(20 010.7±2 453.3)元。3组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26, F=58.427,均 P<0.05)。患儿均获6~18个月[(11.2±3.7)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Berton愈后评价标准,手法复位组、经皮克氏针组、切开复位组优良率分别为89.6%(43/48例)、91.4%(32/35例)、92.6%(25/27例)。手法复位组有6例患儿术后2周内出现骨折再移位。出现针尾激惹症状4例(经皮克氏针组3例,切开复位组1例)。患儿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骨不连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估上无差异。手法复位术后骨折再移位率高;切开复位手术创伤大,治疗费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骨折再移位率低等优点,是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尺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形态和桡尺远端韧带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形态和测量桡尺远端韧带长度,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OTA/AO 23 C型桡骨远端骨折和15例志愿者共30个腕关节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腕关节经过薄层CT扫描后,导入Mimics医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线通过标准化后导入模板,拟合后得到骨折线形态。通过测量乙状切迹与尺骨茎突基底部和隐窝的距离,得到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结果:在桡腕关节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月骨窝周围,骨折线集中为交叉十字;在掌侧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水泻线附近;在背侧面,骨折线集中在Lister结节周围,且骨折线散在分布;在乙状切迹区域,骨折线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在桡骨茎突区域,可见桡骨茎突相对完整,骨折线分布于桡骨茎突下方。桡尺远端韧带的四组韧带即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在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亚型(C1、C2、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当骨折线位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值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C型桡骨远端骨折形态,在桡腕关节面上骨折线集中分布于月骨窝周围,在乙状切迹关节区域,骨折线更多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且骨折线分布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有发生桡尺远端韧带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