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后内、后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 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后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后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 OR=4.354, 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 OR=2.927, 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 OR=0.277, 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 OR=2.891, P=0.033)和后外侧异位骨化( OR=3.123, P=0.043)的危险因素。 结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后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后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46.5岁;肘关节X线及CT影像学特征:上尺桡脱位不明显;在冠状突水平或临近冠状突水平尺骨骨折端前方可见三角形或四边形蝶形骨片;肱桡关节正常或桡骨头向前脱位,但桡骨头呈粉碎骨折、桡骨头前缘骨折或桡骨颈向后成角骨折。尺骨近端骨折采用鹰嘴解剖锁定钢板或辅助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克氏针、拉力螺钉或微型钢板固定,桡骨头骨折采用埋头钉、微型钢板或桡骨头置换,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者带线锚钉修复。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6.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4.6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75°~145°,平均100.5°;前臂旋转度为80°~155°,平均132.0°;MEPS为50~100分,平均86.2分,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3例患者发生肘关节僵硬。结论:总结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并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开放手术松解结合铰链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开放式手术松解结合铰链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后严重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们共收治15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均在行开放松解后辅助铰链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比较术前、术后肘关节屈伸范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20个月,平均12.8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主动最大伸直角度从术前的(57.1±24.2)°改善至(5.3±2.9)°,最大屈曲角度从术前的(86.6±8.9)°改善至(124.3±7.1)°,屈伸弧度从术前的(32.4±23.7)°改善至(118.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ayo评分由术前(54.2±11.6)分改善至术后(82.0±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开放手术松解结合铰链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在彻底松解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肘关节稳定及早期活动,从而达到较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及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松解术(每天治疗2次)及中药熏洗治疗(每天治疗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肘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肘关节ROM、Mayo评分(除对照组Mayo稳定性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肘关节ROM[(102.9±10.0)°]、Mayo疼痛评分[(40.1±7.1)分]、日常生活功能评分[(21.1±3.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术中使用TiRobot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1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中机器人导航辅助下定位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入点偏差平均0.21 mm(0.05~0.41 mm),出点偏差平均0.23 mm (0.06~0.38 mm)。术后所有患者获平均25.8个月(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屈伸、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33.0°(134.9°,138.7°)、164.6°±17.5°,均较术前[0.8°(0°,33.7°)、122.9°±49.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1分),MEPS评分平均为96.8分(85~100分),其中9例为优,2例为良。无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固定针松动或断裂、针道感染、固定针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肘关节松解术中行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旋转中心轴定位精确,患者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熏蒸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或功能障碍属中医"筋痹"范畴,病机为筋脉阻痹、筋膜失养,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舒筋通络的原则,采用中药熏蒸疗法以温阳散寒、活血柔筋,同时联合神经松动术,改善神经的血液供应、轴突的轴浆流动和神经所受应力的情况,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患者年龄(37.7±12.4)岁,年龄范围18~64岁,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对比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旋转活动范围、功能状况,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手臂、肩部和手残疾评分(DASH)。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120例患者术前伸直角度为43.6°(33.8°,60.1°),屈曲角度为78.7°(59.8°,98.1°),屈伸活动范围为25.6°(0.0°,54.5°);术前旋前为51.8°(33.0°,67.0°),旋后为85.1°(65.7°,90.0°),旋转范围为136.9°(99.1°,157.5°);术后伸直角度为14.2°(7.0°,24.8°),屈曲角度为129.5°(120.0°,138.1°),屈伸范围为115.5°(94.4°,127.3°);术后旋前为65.0°(47.1°,75.0°),旋后为88.3°(78.6°,90.0°),旋转范围为151.9°(131.7°,163.4°)。术后的伸直、屈曲、屈伸范围、旋前、旋后、旋转范围均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20例患者的术前VAS为1.0(0.0, 3.0)分,术后为0.0(0.0, 1.0)分。术前MEPS为60.0(50.0, 75.0)分,术后为100.0(85.0, 100.0)分。术前DASH为37.5(20.1, 51.3)分,术后为7.9(3.3, 13.3)分。术后的VAS、MEPS、DASH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残留尺神经症状18例,异位骨化复发42例,血肿3例。 结论: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是一种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降低肘关节不稳定的发生,避免使用外固定架,降低患者花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雪橇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雪橇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雪橇板内固定治疗的21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左侧14例,右侧7例;年龄18~68岁(平均42.0岁)。术前尺骨鹰嘴骨折根据Mayo分型:ⅠA型1例,ⅡA型11例,ⅡB 9例;根据Schatzker分型:A型1例,B型4例,C型16例。记录手术时间,并在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得13~34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39.8°(125°~160°),旋前-旋后活动度平均为177.9°(160°~180°)。手术时间平均为77.8 min(40~135 min)。4例患者术后出现鹰嘴皮肤不适感,其中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其余17例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螺钉松动、切口感染、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为97.9分(85~100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2分)。结论:雪橇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治疗尺骨鹰嘴撕脱骨折伴桡骨头骨折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尺骨鹰嘴撕脱骨折伴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尺骨鹰嘴撕脱骨折伴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4例;主力侧6例,非主力侧7例;年龄(38.1±11.7)岁;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且优先处理桡骨头骨折。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式:10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患者采用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撕脱骨折的治疗方式:11例患者行肌腱止点修复,2例患者仅行肌腱修复。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并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分别评定肘关节功能、疼痛和主观上肢功能情况,同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37.6±18.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的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2.3°±19.6°,范围值为70°~130°;旋前-旋后活动度为149.6°±20.0°,范围值为110°~170°。并发症:桡骨头骨折不愈合1例,肘关节僵硬3例,尺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共有3例患者行4次手术。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的MEPS评分为100.0(85.0,100.0)分,范围值为75~100分,其中优9例,良4例;疼痛VAS评分为0.0(0.0,2.0)分,范围值为0~3分;DASH评分为2.5(1.3,8.3)分,范围值为0~21分。结论:尺骨鹰嘴撕脱骨折合并桡骨头骨折较少见,正确的识别和诊断对这种损伤至关重要,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OTA/AO-C型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肱骨远端OTA/AO-C型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70例OTA/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将患者分为开放组22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Gustilo Ⅰ、Ⅱ型开放性骨折)和闭合组48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闭合性骨折)。开放组男18例,女4例,年龄(42.6±13.0)岁;闭合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2±17.1)岁。分析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伤能量及功能预后。功能预后指标包括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年龄、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开放组男性多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4.0个月(25~54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6.0, 13.0) d、8.5(6.0, 11.0) d,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20.0°(100.0°, 137.8°)、128.5°(110.0°, 140.0°),旋转活动分别为155.0°(151.3°, 155.0°)、155.0°(155.0°, 155.0°),MEPS评分分别为95.0(80.0, 100.0)、95.0(80.0, 100.0)分,DASH评分分别为2.6(0.63, 9.2)、1.7(0.0, 8.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和闭合组二次手术率[36.4%(8/22) vs. 33.3%(16/48)]、尺神经症状[54.5%(12/22) vs. 60.4%(29/48)]、内固定激惹[9.1%(2/22) vs. 6.3%(3/48)]和肘关节僵硬发生率[13.6%(3/22) vs. 10.4%(5/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OTA/AO-C型肱骨远端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Ⅱ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与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术后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