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若早期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往往导致截肢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肯定。笔者根据国内外治疗气性坏疽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针对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的适宜人群、治疗时机、治疗方案以及疗程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承气汤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抑制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反应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平行分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结合患者入院时病情及是否同意使用大承气汤,按照1∶1等量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承气汤组;同时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予以奥曲肽+禁食、胃肠减压、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胃酸和胰液分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西医治疗;大承气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大承气汤,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观察7 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对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经质量控制等相关处理后获得的归一化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LEfSe分析),观察MAP患者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炎症指标与肠道属水平微生物的相关性。治疗期间监测MAP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以评估安全性。结果:68例AP患者中,排除中重症AP患者16例、未收集到标本或自动放弃治疗患者4例,最终48例MAP患者纳入分析,常规治疗组和大承气汤组各24例。两组治疗7 d炎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大承气汤组CRP、PCT、IL-6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CRP(mg/L):8.50(3.50,13.00)比16.00(9.25,29.75),PCT(μg/L):0.06(0.03,0.08)比0.09(0.05,0.11),IL-6(ng/L):6.36(3.96,10.79)比13.24(6.69,18.87),均 P<0.05〕;且大承气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首次排气时间(d):1.62±0.65比2.80±0.65,恢复肠鸣音时间(d):1.13±0.58比2.31±0.76,首次排便时间(d):3.12±0.75比4.39±0.76,均 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是丰富度,健康对照组均最高,常规治疗组均最低;且健康对照者微生物群落与MAP患者的重合度均较小,而不同治疗方法间MAP患者的重合度相对较大。LEfSe分析显示,大承气汤降低了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和丹毒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乳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布劳特菌属3个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在MAP患者肠道中,黏液乳杆菌属和联合乳杆菌属均明显富集。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与WBC、CRP、PCT、IL-6这4个炎症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1、0.41、0.57、0.43,均 P<0.05);其他菌属与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治疗过程中,MAP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大承气汤可通过调节MAP患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娩和喂养方式对特应性皮炎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及喂养方式对特应性皮炎(AD)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3例1 ~ 12月龄AD婴儿,以30例健康婴儿为对照,AD患儿与健康对照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分组。取婴儿粪便提取总DNA,PCR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V1 ~ V9区,应用PacBio Sequel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菌群在属、种水平上的构成差异,选择差异菌群相对丰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AD皮疹严重程度(SCORAD)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顺产对照组(11例)、剖宫产对照组(19例)、顺产AD组(11例)、剖宫产AD组(22例)中相对丰度较高的5个菌属分别为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大肠杆菌属。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7例)、母乳喂养对照组(12例)、混合喂养对照组(11例)、配方奶粉喂养AD组(12例)、母乳喂养AD组(8例)、混合喂养AD组(13例)中相对丰度较高的5个菌属分为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大肠杆菌属。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显示,不同分娩方式对照组和AD组间未见显著差异性菌群;而在不同喂养方式AD组和对照组中,配方奶粉喂养AD组阿克曼菌属、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分别为属水平(LDA值= 4.78)和种水平(LDA值= 4.91)差异性最大的菌群。配方奶粉喂养AD组婴儿肠道阿克曼菌属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相对丰度(数值相等,均为9.60% ± 0.72%)均高于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均为2.50% ± 0.83%, Z = 1.66, P = 0.048)、混合喂养AD组(丰度值均为0, Z = 2.26, P = 0.012)及母乳喂养AD组(丰度值均为0, Z = 1.85, P = 0.032)。AD患儿中肠道阿克曼菌属及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的相对丰度与SCORAD评分均呈正相关( ρ = 0.384、0.387,均 P < 0.05)。 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AD及健康婴儿肠道菌群影响无显著差异,配方奶粉喂养AD患儿肠道阿克曼菌属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相对丰度升高,可能参与AD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结肠溃疡起病的成人巨结肠类缘病伴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人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由结肠壁先天神经节细胞减少缺如或发育不良引起,起病隐匿且较为罕见,缺乏有效客观检查手段。此病偶可继发肠道溃疡,合并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应充分积极药物治疗,必要时需尽早选择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高通量测序对IgA肾病肠道菌群生物学特征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特点,探讨IgAN患者肠道微生物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IgAN患者15例作为IgAN组,健康家属8例和健康体检者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DNA-V4区进行DNA测序,使用QIIME2分析流程对原始序列进行处理、分析,与Greengenes(v138)数据库进行对比,调用DADA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去噪,相当于以100%的相似度聚类(OTU是以97%的相似度聚类)。采用PCoA主坐标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以Spearman相关分析法或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差异性菌群与肾脏病理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健康对照组和IgAN组肠道微生物Beta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0)。(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AN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数目在1个门、3个科和22个属水平显著增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门到科水平内,IgAN患者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物种数目减少,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及盖勒菌科(Gaiell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和Family-XⅢ科物种数目增加(均 P<0.05);在属水平,IgAN患者舌下肌菌属( Subdoligranulum)物种数目显著减少( P=0.020),而活泼瘤胃球菌属( Ruminococcus- gnavus- group)物种数目显著增加( P=0.004)。(3)在门水平,IgAN患者厚壁菌门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 r=0.637, P=0.003)、IgG( r=0.452, P=0.046)呈正相关,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物种数目与血肌酐呈负相关( r=-0.453, P=0.045),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物种数目与IgM呈负相关( r=-0.450, P=0.046),杆菌门(Patescibacteria)物种数目与IgA呈正相关( r=0.469, P=0.037)。在属水平,IgAN患者活泼瘤胃球菌属( r=-0.614, P=0.004)和巨单胞菌属( Megamonas)( r=-0.451, P=0.042)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舌下肌菌属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呈正相关( r=0.563, P=0.009);戴阿利斯特杆菌属( Dialister)物种数目与补体C3呈负相关( r=-0.427, P=0.041),与IgA呈正相关( r=0.434, P=0.035);韦荣菌属( Veillonella)物种数目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 r=0.452, P=0.043)。艾森伯格菌属( r=-0.850, P=0.007)、霍尔德曼菌属( r=-0.845, P=0.008)、 Flavonifractor( r=-0.845, P=0.008)、葡萄梭状芽孢杆菌属9( r=-0.845, P=0.008)物种数目与牛津病理分型中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呈负相关, Fusicatenibacter物种数目与系膜细胞增多呈负相关( r=-0.845, P=0.008),而粪球菌属2物种数目与S( r=0.738, P=0.037)和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 r=0.756, P=0.030)呈正相关。(4)以活泼瘤胃球菌属和舌下肌菌属建立随机森林模型,拟合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7。 结论: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IgAN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临床指标和肾脏病理相关,尤其活泼瘤胃球菌属和舌下肌菌属可能在IgA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天疱疮患者皮肤菌群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研究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皮肤菌群多样性。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0例PV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取皮损旁(PV组)及对侧无皮损处皮肤菌群样本(PVn组),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群样本。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所有样本的菌群基因进行测序与分类,通过Usearch软件对数据聚类分析,得到可操作分类单元(OTU),获得门、纲、目、科、属水平的物种丰度。以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反映α多样性,使用主坐标分析法(PCoA)分析β多样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比较各组的差异物种。利用PICRUSt软件进行基因功能预测。2组非参数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组间非参数检验采用Kruskal Waills检验。结果:注释到门、纲、目、科、属的OTU分别有2 002、1 869、1 751、1 611、1 120个,3组均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PV组及PVn组葡萄球菌属丰度最高,正常对照组为棒状杆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间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PV组Shannon指数(3.24±1.30)和Simpson指数(0.70±0.1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5)。PCoA分析显示,3组间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秩和检验显示,3组间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共32个,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有富集于PV组的芽孢杆菌纲及富集于正常对照组的微球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等。按病程< 3个月、≥ 3个月分组,PV长病程组中富集的物种有梭状芽孢杆菌目、颤杆菌属及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短病程组γ变形菌纲富集。功能预测显示,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功能富集于天疱疮组。 结论:16S rDNA测序技术应用于天疱疮微生物组学研究,证实PV皮肤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结构与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治肺结核肠道菌群改变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免疫指标的相关性,为肺结核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于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肺结核科,诊断为初治肺结核的患者43例,同期健康查体的人群43名作为对照组。初治肺结核患者(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4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healthy control,HC)43名,收集受试对象新鲜粪便和全血,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中所有微生物16S rRNA的V4区进行扩增测序,通过QIIME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试者免疫指标(CD3 +、CD4 +、CD8 +、CD4 +CD25 +CD127 -Treg、CD14 +CD16 +、CD14 +CD16 -),分析初治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免疫功能的内在关联。利用χ2检验、 t检验、Wilcox秩和检验等方法分析两组人群年龄、性别、α 多样性及菌群相对丰度差异。PTB组与HC组相比,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下降(shannon指数: t=3.906, P=0.000 2;simpson指数: Z=553, P=0.004 7;chao1指数: t=5.395, P= 0.000 0)。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P=0.000)。物种差异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PTB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低于HC组( Z=486.0, P=0.000 5)。在属水平上,两组间共存在15个差异菌属,PTB组中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厌氧棒杆菌属( Anaerostipes)、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以上5个菌属相对丰度较HC组高( P<0.05);丁酸单胞菌( Butyricimonas)、梭状芽胞菌属( Clostridium)、布劳特菌属( Blautia)、粪球菌属( Coprococcus)、多尔菌属( Dorea)、毛螺菌属( Lachnospira)、罗斯菌属( Roseburia)、粪杆菌属 (Faecalibacterium)、瘤胃球菌属( Ruminococcus)、小杆菌属( Dialister)等10个菌属相对丰度较HC组低( P<0.05)。组间免疫指标比较结果显示,PTB组CD14 +CD16 +单核细胞(%)较HC组高( t=2.456, P=0.0016<0.05),而CD14 +CD16 -单核细胞(%)较HC低( t=-4.368, P=0.000<0.05),而CD3 +、CD4 +、CD8 +、CD4 +/CD8 +及Treg(CD4 +CD25 +CD1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TB组中厚壁菌门与CD4 +/CD8 +、CD14 +CD16 +呈负相关( r=-0.218, P=0.048; r=-0.245, P=0.025),与CD14 +CD16 -呈正相关( r=0.250, P=0.022);在属水平上,粪杆菌属与CD4 +/CD8 +、CD4 +呈正相关( r=0.250, P=0.023; r=0.258, P=0.019);罗斯菌属与CD3 +、CD8 +及CD14 +CD16 -呈正相关( r=0.27, P=0.024; r=0.219, P=0.046; r=0.027, P=0.039),与CD14 +CD16 +呈负相关( r=-0.280, P=0.01)。初治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因素之一,有针对性地优化肠道菌群结构,改善机体免疫力,或可作为一种有效辅助治疗肺结核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技术应用于菌群移植的2 26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技术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1 898例)和东部战区总医院(369例)接受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进行菌群移植治疗的2 267例患者,其中男性886例,女性1 381例;年龄(48.3±14.4)岁。评估置管成功与否、患者对置管的耐受情况以及置管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通过电话、门诊及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各类疾病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年时的临床治愈及临床改善情况。结果:2 267例患者盲插置管成功率为98.9%(2 241/2 267),其中2 158例(95.2%)患者在首次操作后2 h经X线摄片证实在位。2 241例盲插置管成功的患者中,置管操作时间(6.9±1.4)min,插入鼻空肠管长度(98.3±7.4)cm。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疼痛感受程度的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2.6±0.3)分;置管成功后留置时间为(48.1±13.6)d,在留置过程中患者鼻咽部置管疼痛的NRS评分为(2.7±0.3)分。2 241例患者出现鼻咽疼痛189例(8.4%)、咽喉部异物感295例(13.2%)、鼻腔少量出血22例(1.0%)、流涕45例(2.0%)、2例(0.1%)轻度误吸和4例(0.2%)低热,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2 241例患者接受菌群移植疗程(1.6±0.5)次,随访发现,不同疾病患者经菌群移植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操作安全简单可行,患者在菌群移植过程中的耐受度及依从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甲双胍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4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将其分为健康对照组、NAFLD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采集血液标本检测各组ALT、AST、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采用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根据操作分类单元聚类信息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进行α多样性分析(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等)和主坐标分析(PCoA)。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NAFLD组[分别为(58.43±4.89) U/L比(80.14±4.18) U/L、(160.14±13.04) U/L比(203.29±15.11) U/L、(1.534±0.113) mmol/L比(2.003±0.180) mmol/L、(0.724±0.105) mmol/L比(1.030±0.14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926、-5.719、-5.828、-4.446, P均<0.05)。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大鼠肝细胞排列较整齐,肝细胞肿胀程度较NAFLD组减轻,脂肪空泡数量减少,肝细胞红染明显减轻,脂滴数量减少,脂滴体积小且分布不均匀。二甲双胍治疗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NAFLD组[690(668,703)比722(683,743)和4.16(4.09,4.42)比4.40(4.20,4.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106、-2.083, P均<0.05)。PCoA结果表明,NAFLD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间的整体群落组成不同。在门水平,NAFLD组大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54.7%比45.5%、3.5%比2.1%、0.2%比0.1%),而拟杆菌门、柔膜菌门丰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41.3%比51.9%、9.4×10 -7比2.7×10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66、-2.726、-2.351、-2.901、-4.881, P均<0.05)。在属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丰度增加的菌属主要有布劳特氏菌属、拟杆菌属、罗斯氏菌属(0.6%比11.8%、0.9%比6.5%、1.1%比7.1%),而普氏菌属、未分类的紫单胞菌属、未分类的瘤胃球菌属、乳酸杆菌属丰度均较低(29.2%比25.7%、16.8%比6.6%、8.8%比4.1%、10.0%比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846、-4.192、-2.831、-1.993、-5.362、-3.405、-4.225, P均<0.05)。与NAFLD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显著增加了普氏菌属、未分类的瘤胃球菌科、未分类的紫单胞菌科、未分类的毛螺菌科、梭状芽孢杆菌属ⅪⅤb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罗姆布茨菌属、气球菌属、脱硫弧菌属的相对丰度。 结论: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NAFLD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NAFLD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 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