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新入侵害虫长林小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 Fabricius是国际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危害多种针叶树.近期,我国山东省泰安市、威海市和烟台市相继发现该小蠹,其主要危害树种为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a Parl.为深入了解和掌握长林小蠹生物学、流行规律,以及潜在风险,进而为制定相应检疫管理和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与新信息,本文对其外部形态、生物学特征、携带真菌和线虫种类、我国种群来源及潜在分布、现有检疫和防治措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并对长林小蠹未来需开展的相关调查与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孢子丝菌相关复合种需加强生物安全检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真菌分类研究的快速发展,包括检疫性真菌在内的物种分类及命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长期被认为有且仅有申克孢子丝菌1种,现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并非仅为申克孢子丝菌,而由6个种构成.我国孢子丝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只发现了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其他4种孢子丝菌尚未发现传入我国.由于这些物种之间形态差异小,但致病力、致病反应、药物反应各不形同,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和监测,防止这些有害真菌传入我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乌头霜霉病病原物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为乌头种苗检疫及栽培环境土壤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真菌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病原菌DNA,采用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的rDNA-ITS区间序列进行扩增,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产物回收纯化并进行序列测定,并将测得的ITS序列同GeneBank中搜索到的相关ITS序列进行比较,运用DNAMAN比对出特异序列片段,利用特异序列片段通过Primer Premier 5.0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快速PCR检测方法.结果:从Primer Premier 5.0设计的8对引物中筛选出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引物对L1 A/L1B,该引物能够从乌头霜霉病病原菌DNA扩增出670 bp的具有检测价值的明亮条带,利用该引物也能够检测出乌头种苗、成株以及栽培土壤是否存在乌头霜霉病原菌.结论:筛选出的引物对L1 A/L1B能够快速、简便、有效地检测出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建立的方法能用于对乌头种苗霜霉病的提前检测或检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进境林木检疫性有害真菌名称的更正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包括了3种木材腐朽病原真菌,即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Kotlaba et Pouzar、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Cunn.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基于国内外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上述3种名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进境林木检疫的需要及为今后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更新做好技术储备,我们对这3种重要的对外检疫性林木病原菌的名称说明和更改如下: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的拉丁学名应改为Coniferiporia weirii (Murrill)L.W.Zhou&Y.C.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韦氏松柏卧孔菌;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G.H.Cunn.的拉丁学名应改为Pyrrhoderma noxium (Corner) L.W.Zhou&Y.C.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有害红皮孔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是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Sw.) Overeem的同物异名,因此其名称应叫做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另外,有害红皮孔菌Pyrrhoderma noxium和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已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因此今后在修订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时对有关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增删应予以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葡萄花翅小卷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葡萄花翅小卷蛾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具有多食性、多化性等生物学特点,抗逆能力极强.该虫起源于欧洲,现已入侵全球多个国家.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取食葡萄花序、幼果和成熟果实,给葡萄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其危害有利于真菌的侵入,导致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大量发生,从而造成葡萄腐烂.由于该虫入侵风险极高,已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外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由于长期大量且不合理地使用化学杀虫剂,葡萄花翅小卷蛾已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研究总结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抗性测定方法、抗性现状及其抗性机理,同时结合国外葡萄花翅小卷蛾抗性和防治相关研究,提出该虫抗性治理策略,并对我国预防该虫的入侵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生物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和我国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害甘薯、马铃薯、大蒜等多种地下结实作物,在许多杂草和真菌上也能生长和繁殖.腐烂茎线虫喜凉怕热、喜湿怕干,主要通过寄主作物的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和扩散.在不同作物上,它的田间持续存活、侵染和损害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但相关原因和机制不甚明确.本文综述了腐烂茎线虫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生殖发育、侵染循环、环境适应能力及其存活寄生相关分子机制,指出了需要深入探讨的主要问题,有望为这种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预警防控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用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核果和仁果褐腐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核果和仁果类果品在我国果品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由链核盘菌属Monilinia几种真菌引起的褐腐病可导致枝枯和果实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部分种类还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检疫性病原物.近年来褐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名称和分布已有新的变化,对链核盘菌和褐腐病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本文概述了过去20年来国内外对核果和仁果上链核盘菌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种类鉴定、组学和致病机理以及褐腐病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对已报道的多种针对链核盘菌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评估,以期为褐腐病的防治、优质果品生产和果品贸易中的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稻巨座壳小麦致病型检测防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稻巨座壳小麦致病型是麦瘟病的致病菌,是一种新近出现并对全球小麦生产造成巨大威胁的危险性真菌.本文总结归纳了稻巨座壳小麦致病型分类学、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等多方面信息,并探讨了该病菌检测和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该病害防控较为困难,化学杀菌剂并不能提供有效的防治效果,加强检疫并实施严格检疫措施是防控该病害发生扩散的最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红火蚁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和威胁性的入侵检疫害虫之一,对农林业生产安全、公共设施以及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为筛选对红火蚁有致病性的病原真菌,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的红火蚁进行致病菌分离,结合病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从罹病红火蚁上分离出3株病原真菌HHYSFJ01、HHYSFJ02和HHYSFJ05,分别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致病性测定,这3株病原菌对红火蚁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3株病原菌致病性间差异显著.经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喷雾处理红火蚁10 d后,球孢白僵菌菌株HHYSFJ05的致病性最强,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为84.71%,LT50为4.67 d;红绶曲霉菌株HHYSFJ01和淡紫拟青霉菌株HHYSFJ02次之,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82%和73.29%,LT50分别为4.99 d和5.2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变孔异担子菌随进境针叶木传入中国的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变孔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irregulare原产于北美,能引起针叶树根部和根基干部的白色腐朽病,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目前已扩散至欧洲部分国家,在我国尚未有分布.本研究按照植物检疫的国际标准措施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ISPM No.11),从地理分布、定殖可能性、扩散可能性、经济重要性和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该病菌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按照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赋值标准,获得该病菌风险R值.结果显示:变孔异担子菌风险评估R值为2.35,属于高度危险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风险较高、危害大,目前尚未列入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因此,建议将该种真菌尽快列入名录中,加强口岸检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