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茛科中C20-二萜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C20-二萜生物碱在毛茛科中主要分布在乌头属、翠雀属和飞燕草属植物中,其化学结构类型主要分为阿替生型、光翠雀碱型、海替定型和海替生型等9种类型.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抗肿瘤、镇痛、抗心律失常和抗炎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活性.该文对2002年至今从毛茛科植物中报道的190个C20-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毛茛科植物中C20-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盘龙七片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7岁女性患者因腰肌劳损给予盘龙七片4片/次口服、3次/d。用药3 d后出现恶心、纳差,继而排浓茶色尿、陶土色便。用药15 d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全身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0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8 U/L,碱性磷酸酶(ALP)463.6 U/L,G-谷氨酰转移酶(GGT)1 332.3 U/L,总胆红素(TBil)110.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2.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和胆道梗阻后,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停用盘龙七片,给予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甲泼尼龙治疗。患者不适症状逐步减轻,肝功能逐步好转。治疗14 d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伴汇管区轻度纤维化,考虑药物所致。治疗16 d后,改为保肝药口服2周。停止治疗1周后,患者无不适,皮肤、巩膜颜色正常,肝功能正常(ALT 31 U/L,AST 25 U/L,ALP 83.9 U/L,GGT 37.0 U/L,TBil 19.8 μmol/L,DBil 7.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七伤药片致重度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自行服用三七伤药片(3片、3次/d),6 d后患者出现上腹部闷痛、恶心、呕吐,伴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示血清总胆红素(TBil)155.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7.1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81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67 U/L,碱性磷酸酶(ALP)136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455 U/L。停用三七伤药片并予保肝治疗8 d后,患者上述症状好转;38 d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TBil 27.3 μmol/L、DBil 9.2 μmol/L、ALT 46 U/L、AST 28 U/L、ALP 83 U/L、GGT 55 U/L。患者的肝损伤可能与三七伤药片成分中草乌、雪上一枝蒿所含乌头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参附注射液调控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附注射液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控应激反应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参附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使用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和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补充预测并统一基因名;通过检索GeneCards、OMIM、TTD、CTD、Drugbank、Disgenet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应激反应调控的相关靶点。使用Venny2.1工具获得参附注射液与应激反应调控交集的潜在作用靶点后,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将潜在作用靶点上传至Metascape数据库中,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行机制研究;使用Autoduck、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展示。结果:筛选并获取参附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43个,相关作用靶点257个;数据库检索到应激反应调控相关靶点4 811个,与参附注射液成分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188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得到关键靶点14个。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8条,主要涉及循环系统及体液调控、对外来刺激及创伤的反应、MAPK级联反应、突触后膜、受体复合体、离子通道复合体、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高度相关通路20条,主要涵盖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肾上腺素能信号转导、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IL-17、TNF、MAPK、cGMP-PKG、PI3K-Akt、NF-κB、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参附注射液中山柰酚、β-谷甾醇、去甲基棱砂贝母碱、豆甾醇、人参皂苷、蛇床子苷、次乌头碱等成分可能作用于AKT1、TNF、IL1B、PTGS2、HSP90AA1、MAPK1、NFKBIA、NR3C1、ADRB2等靶点,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状态、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减少细胞凋亡等机制对应激反应进行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附子及乌头类药物品种与产地及栽培历史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保证附子的使用尽可能遵照传统用药习惯,将古代附子的品种与产地及其栽培历史作以考证,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研究认为唐以后川产乌头的一个种——乌头属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成为主流本品种,宋以后以其栽培品为正品乌头的主要来源,习称川乌,这个种同时也是附子的药物来源。作为经典名方研发所使用的附子应选乌头属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这个种的干燥子根,且以四川江油与陕西汉中的栽培品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龙江医派以乌头汤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黑龙江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鼠骨关节炎尿生物标志物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不同实验周期的大鼠骨关节炎(OA)模型,分析其尿中小分子代谢物,探讨具有疾病判别和/或病情指示作用的OA生物标志物和/或生物标志物簇。方法:选用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为300 ~ 350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周期分别为4、8、12周。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大鼠OA模型。实验期满采集大鼠膝关节组织和尿液。膝关节组织常规制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造模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离子阱串联质谱[HPLC-(Q-TRAP)-MS/MS]定量检测大鼠尿液中候选物质。采用SPSS 20.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 rank-sum检验;采用Python 3.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组织学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软骨变薄、破损或大面积剥脱,软骨细胞变性、坏死、缺失,随实验周期延长,病变加重。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4周时尿液中筛选出7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富马酸、琥珀酸、草酰乙酸、苹果酸、顺乌头酸、α-酮戊二酸、磺基丙氨酸,其中模型组磺基丙氨酸低于对照组,其余6种有机酸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05);8周时尿液中筛选出12种差异代谢物,包括组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肌酸酐、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丙二酰肉碱,模型组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05);12周时尿液中筛选出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模型组磺基丙氨酸、半胱氨酸和肌氨酸均低于对照组,琥珀酸高于对照组( P均< 0.05)。 结论:模型组大鼠出现典型OA病理及病程改变,模型建立成功。不同病程大鼠尿液小分子差异代谢物谱不同,主要为有机酸和氨基酸,尿液三羧酸循环相关代谢物和必需氨基酸可作为OA生物标志物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木瓜丸与追风透骨丸联用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腱鞘炎口服木瓜丸30丸、2次/d,追风透骨丸6 g、2次/d。服药10 d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并进行性加重;服药22 d后,患者发热、恶心、干呕、上腹轻度疼痛、全身浮肿、皮肤瘙痒,精神、食欲、睡眠状况不佳。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946 U/L,碱性磷酸酶(ALP)133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70 U/L,直接胆红素(DBil)12.8 μmol/L,谷氨酸脱氢酶17.3 U/L。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和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停用木瓜丸、追风透骨丸,给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步好转。12 d后,患者ALT 62 U/L、AST 49 U/L、γ-GT 38 U/L、DBil 7.2 μmol/L。调整用药为复方甘草酸苷3片、3次/d(服药2周)。4周后复查,患者ALT 31 U/L,AST 26 U/L,γ-GT 30 U/L,DBil 5.0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用氢溴酸高乌甲素致帕金森样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肺癌骨转移给予注射用氢溴酸高乌甲素4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1次后,患者出现肌肉震颤,以四肢为主,坐立位明显,平躺后消失。用药2次后患者肌肉震颤加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手不能持物,行走困难。肌肉震颤症状发作期间患者除肌张力增加外,无其他异常体征。考虑为高乌甲素所致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样综合征)。遂停用高乌甲素,其余治疗方案未变。停用高乌甲素后约24 h,患者肌肉震颤症状消失,观察8 d,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乌头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中高疾病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乌头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中高疾病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7月-2017年6月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224例接受乌头汤联合甲氨蝶呤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12周的早期中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131例和甲氨蝶呤组93例。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的CRP、ESR水平,采用28个关节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评估疾病活动度与生活质量,并根据DAS28的改善程度计算临床缓解率和低疾病活动度(low disease activity, LDA)患者比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12周,联合用药组CRP( t值分别为2.100、2.488),ESR( t值分别为2.130、2.777)水平及DAS28( t值分别为2.886、3.718)、HAQ( t值分别为2.144、2.362)评分均低于甲氨蝶呤组( P<0.05或 P<0.01)。治疗后12周,联合用药组临床缓解率[12.2%(16/131)比4.3%(4/93); χ2=4.188, P=0.041]与LDA患者比例[38.9% (51/131)比25.8%(24/93); χ2=4.207, P=0.040]均高于甲氨蝶呤组;联合用药组临床显效率治疗后8周[37.4%(49/131)比21.5%(20/93); χ2=6.450, P=0.011]、12周[72.5%(95/131)比52.7%(49/93); χ2=9.316, P=0.002]均高于甲氨蝶呤组。 结论:乌头汤与甲氨蝶呤联用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