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TROS XT 3400生化检测系统急诊样本检测时间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VITROS XT 3400生化检测系统急诊样本检测时间,评估其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检验科所有包含白蛋白(Alb)、总蛋白(T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钙(Ca)和葡萄糖(Glu)项目的样本,计算复合干片项目配对率。采集2022年6月20—2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635例患者血清样本,分别在VITROS XT 3400(复合干片)与VITROS 4600(普通干片)仪器上进行检测,比较2组样本检测时间和低、高峰时间段的样本检测时间差异,及2台仪器试剂更换与日保养时间。结果:3对复合干片项目(Alb-TP、AST-ALT、Cr-BUN)配对率均>99%;VITROS XT 3400组样本检测时间低于VITROS 4600组[(945±477)s比(1 101±567)s, t=20.378, P<0.001];低、高峰时段VITROS XT 3400组样本检测时间均低于VITROS 4600组[低峰时段( n=322):(857±567)s比(905±528)s, t=13.102, P<0.001;高峰时段( n=313):(1 035±400)s比(1 303±492)s, t=21.876, P<0.001];VITROS XT 3400组试剂更换时间低于VITROS 4600组[(690±127)s比(869±152)s, t=11.470, P<0.001];VITROS XT 3400组日保养时间与VITROS 46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771±123)s比(1 765±95)s, t=0.238, P=0.834]。 结论:VITROS XT 3400(复合干片)较VITROS 4600(普通干片)对急诊样本的检测速度快,能更好地缓解检测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74岁。因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5 d"于2018年6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突现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因在国外诊治不便,遂于1 d前回国,至某专科医院急诊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可疑,眼睑肿胀,前房积脓,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眶蜂窝织炎待排",给予头孢他啶2.0 g和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可乐必妥、托百士滴眼液点眼1次/h,迪可罗眼膏每晚点眼)及散瞳(l%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治疗。患者于外院治疗1 d后,自觉右眼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加重,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合并全身疾病,转至我院就诊。既往病史:肝硬化6年,2年前因肝癌行肝切除手术;21个月前因牙齿松动缺损行整牙修复手术;20个月前因右手、双足甲癣行中药化腐清创术。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疾病史,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眼部外伤史,其余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阳性发现。全身查体示:神志清,精神稍差,表情较痛苦,体质瘦弱;体温37.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52 mmHg(1 mmHg=0.133kPa);头颈、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下肢中部胫骨前区局部红肿,约5 cm×10 cm,触之有痛感,皮温高于周围,表面破溃、结痂、干燥(见图1);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下肢及踝部浮肿色稍红,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未见足癣表现。眼科专科检查示: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无法精确测量,指触大致正常;右眼眶周软组织高度红肿、触痛;右眼睑肿胀且睑裂不能睁开,眼球突出伴眼球运动障碍;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角膜上皮片状脱落,前房可见黄白色积脓约4 mm,房闪(++),虹膜纹理尚清,瞳孔圆、小,直径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晶体混浊,余结构窥不清;左眼裸眼视力0.6,前节及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右眼眶压升高(T+2)/左眼眶压正常(Tn)。初步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肝硬化、肝癌术后,收入我院眼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眼分泌物及皮肤破损处分泌物分别送微生物培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5.20×10 9/L(3.50~9.5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40%~75%);淋巴细胞0.48×10 9/L(0.80~4.00/L)、血小板数目68×10 9/L(125~350/L)、血小板百分比10.4%(20.0%~40.0%)、红细胞计数3.15×10 9/L(4.30~5.80/L)以及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尿常规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弱阳)。血生物化学检查示:空腹血糖8.9 mmol/L(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4.0%~6.0%)、白蛋白31 g/L(32~48 g/L)、球蛋白45 g/L(23~35g/L)、白/球蛋白比0.7(1.1~1.9)、肌酐103 μmol/L(55~96)。血培养结果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来我院就诊前2 d,外院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可能、视网膜脱离可能、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水肿(见图2);外院眼眶CT示:右眼睑、眼球壁表面及其周围、视神经前段及眶周弥漫性软组织肿厚,伴泪腺稍肿大。考虑为炎症性病变(见图3)。患者右眼眼内炎诊断明确,考虑眼内炎已快速进展为全眼球炎,同时患者年龄大、全身合并肝硬化且有肝癌手术史,入我院后发现糖尿病,且下肢存在感染灶,若保眼球治疗则感染扩散的风险大,结合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要求,故在麻醉监护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注射10 mg/ml万古霉素于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采用37℃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等。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内源性眼内炎极少见,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红肿伴痛感,未予诊治,肿痛自行有所缓解;就诊7 d前曾同家人至俄罗斯旅行,否认疫区及动物接触史。最终诊断为:右眼内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全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左下肢感染,2型糖尿病,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右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4 d,患者眼部情况及眶周症状明显好转,转至内科住院继续治疗2周。术后2周患者至我科复查(见图4),右眼眶区无肿胀,眼睑无红肿,结膜囊薄壳在位,未见脓性分泌物,结膜无红肿、渗出,切口对合良好,缝线在位。随访3个月全身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急就诊套装救治流程在群体突发事件中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群体突发事件中建立规范高效的"应急就诊套装"救治流程,并分析其应用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9月共发生9起群体突发事件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即实施抢救措施同时建卡挂号,再逐一与各相关科室沟通);2013年10月—2016年12月共发生13起群体突发事件作为观察组,以急诊科为主导,医院内部多科(包括医务处、检验科、影像科、输血科、收费处、药房、外勤等)协作,制定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应急就诊套装"救治流程.比较2组群体突发事件处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死亡率比对照组低,30 d和90 d生存率比对照组高(P<0.05);突发事件各项救治措施耗时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急就诊套装"救治流程在应对群体突发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明显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BL联合传统教学在检验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PBL联合传统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0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急诊室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2012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0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组20人采用PBL联合传统教学法,比较2组学生在出科时简答题、分析题、操作题及总的成绩,并调查2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 研究组实习生分析题、操作题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习生对PBL联合传统教学法的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法;研究组学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适应能力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培训中PBL联合传统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诊生化检验项目TAT超时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实验室检查成为临床评估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及时向临床反馈实验结果,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urnaround time,TAT)成为目前反映临床实验室检测效率的最佳指标之一.TAT由3部分组成:开出医嘱到样本收集的时间、样本收集到样本接收的时间、样本接受到结果报告的时间.本研究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急诊检验组生化检验项目TAT超时标本进行分析,探究TAT超时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合理规划相关流程,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及时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的持续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分析2017年度该院检验科急诊检验组6 195例危急值,统计危急值通报及时率.数据显示整改后危急值通报及时率从88.6%上升到97.6%,危急值通报及时率低的项目也从15项减少到9项.危急值项目准确及时的通报,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医疗纠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检验护理品管圈在降低血液样本异常率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QCC手法降低血液样本异常率,以减少分析前错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近2年的异常血液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检验科与护理部组建品管圈(QCC)前后的异常指标的改善,验证QCC手法及改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820844支血液样本中异常样本为2581支,按血液样本异常原因占比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为:溶血(37.27%)、凝固(33.90%)、样本量不足(13.29%)、容器错误(5.97%)、脂血(4.49%),其次为样本类型错误(2.17%)、输液同侧采血(0.81%)、条码错误(0.70%)及其他错误(1.40%);血液样本异常率按来源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生儿科(2.83%,3.5 sigma)、急诊科(0.64%,4.0 sigma)、ICU(0.51%,4.1 sigma),外科(0.48%,4.1 sigma)、妇产科(0.44%,4.2 sigma)、内科(0.39%,4.2 sigma)、体检中心(0.20%,4.4 sigma)、门诊部(0.06%,4.8 sigma);QCC实施前血液样本异常率为0.40%(4.2 sigma),实施后下降到0.26% (4.3 sigma),改善幅度为35%.结论 人为因素是引起血液样本异常的主要因素,运用QCC手法,检验与护理进行跨部门协作可有效降低血液样本异常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急诊科为核心的胸痛中心建设模式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改变国内多数医院以心内科为核心的胸痛中心传统建设模式,建立以急诊科为核心,联合心内科、心胸外科、介入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新型胸痛中心建设模式.方法 2016年8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对胸痛中心建立前后1年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其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性指标,入门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专科会诊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院内并发症与半年预后情况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急诊为核心的新型胸痛中心在缩短诊疗时间及提升医疗质量上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5S管理模式在医院检验科急诊组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5S管理模式在医院检验科急诊组的应用效果.方法 比较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急诊组开展5S改善行动前后工作区域内物品数量、工作人员年走动步数及公里数、5S评分的数据,分析改善前后的差异.结果 开展5S改善行动后,工作区域内物品数量较改善前大大减少,工作人员年走动步数和公里数也较改善前明显减少,5S评分有所提高.结论 将5S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检验科急诊组后,工作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工作流程得以优化,有效激发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检验质量与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检验质量指标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临床检验专业质控指标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急诊检验组各质量指标现状和改进效果.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检验科2017年11~ 12月期间所有检测标本.回顾性分析检验科和急诊检验组标本类型错误率等8项质量指标的一致性;分析急诊检验组和常规检验组室内质控开展率等4项质量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急诊检验组申请ISO 15189认可前和准备完成时标本周转时间变化.结果 急诊检验组标本类型错误率等8项质量指标的百分率和σ度量值整体低于检验科平均值,检验科实验室间比对率σ值为3.3处于边缘,而急诊检验组实验室间比对率σ值<3.0为不可接受;与常规检验组比较,急诊检验组室内质控开展率和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96,P=0.095;x2=0.857,P=0.354),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87,P=0.012),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x2=30.059,P=0.000);标本检验前周转时间第四季度整体优于第一季度.血气、凝血和血细胞检测测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无差异.结论 对急诊检验组14项质量指标调查分析,能够发现实验室质量缺陷,且分专业评估能够避免统一汇总带来的抵消或趋从现象,从而达到检验科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