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充电动物遥测系统在自然状态小鼠心电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可充电动物遥测系统在自然状态小鼠心电监测中的应用,并提供自然清醒状态小鼠的心电参数.方法 20只C57小鼠(雌雄各半)安装植入式电极,连续记录小鼠全天24 h心电活动并分析其心电参数.结果 20只C57小鼠均完成24 h监测.C57小鼠全天平均心率为(493.55±73.29)次/分.雌鼠全天平均心率为(522.83±63.70)次/分,最大心率673.60次/分,最小心率385.90次/分.雄鼠全天平均心率为(464.27±70.55)次/分,最大心率641.60次/分,最小心率321.50次/分.雌性小鼠的全天平均心率快于雄性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小鼠夜间平均心率较白天平均心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07:00-19:00,夜间19:00-次日07:00小鼠相关心率变化指标结果显示,雌性小鼠白天平均心率较夜间平均心率增快,雄性小鼠白天平均心率较夜间平均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状态下小鼠的心电指标结果显示,雌、雄小鼠P波振幅、P波时限以及R R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小鼠的QRS时限较雌性小鼠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小鼠QRS振幅以及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充电动物遥测系统可安全、微损伤地对自由活动状态的小鼠进行24小时心电参数记录,其记录的信号清晰、稳定,可用于正常及急慢性模型小鼠自然状态下心率及心律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颅内积气改善作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分析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颅内积气(ICA)的改善作用,探讨与可能影响双侧总ICA(TICA)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手术治疗的4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的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方法植入双侧颅内电极,其中6例患者行局部麻醉,40例行全身麻醉,电极植入完成行头颅CT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后处理图像计算ICA体积,分析不同侧别ICA体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与可能影响TICA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46例患者的DBS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92根电极,术后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手术时长分别为(153.33±42.74)min、(89.75±2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2, P<0.001)。46例患者中,26例(56.5%)未发生ICA;20例(43.5%)发生ICA,TICA体积[ M( Q1, Q3)]为0.38 (0.13,2.10) cm 3,其中TICA体积<1 cm 3的患者12例、1~5 cm 3 5例、>5~10 cm 3 1例、>10 cm 3 2例。发生ICA患者的颅内左、右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15 (0.01,1.29) cm 3、0.05(0,1.67) cm 3;首选手术侧、后选手术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05(0,0.36) cm 3、0.11(0,1.86) cm 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是否微电极记录,ICA的发生率分别为52.2%(12/23)、34.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73)。发生ICA患者的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长与TICA体积均无相关性(均 P>0.05);病程与TICA体积呈负相关关系( P=0.027)。 结论:PD患者DBS术中应用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可改善术中ICA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发生ICA患者的TICA体积可能与其病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骶神经调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症状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6例接受骶神经调控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为C或D级)下尿路症状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分为NUR组(神经源性尿潴留组)16例,NOAB组(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组)20例。骶神经调控电极植入术(Ⅰ期)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50%时,可植入骶神经永久刺激器(Ⅱ期)。术前、Ⅰ期术后及Ⅱ期术后采用排尿日记、残余尿量、清洁导尿次数、OABss评分、1 h尿垫试验参数等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共21例(58.3%)患者测试有效并接受了Ⅱ期手术,其中NUR组7例(19.4%),NOAB组14例(38.9%)。NUR组患者术后膀胱残余尿量、日均导尿次数、日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NOAB组患者手术后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P<0.05)。随访中,2例尿潴留患者电刺激失效,予对侧S3行Ⅰ期测试治疗后,疗效恢复。1例患者术后感染,予感染灶清除术后伤口愈合。 结论:骶神经调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安全有效,有助于脊髓损伤患者肾功能的保护。虽不能改善全部症状,但对于不能耐受传统治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骶神经调控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 t=13.67, 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 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 OR=3.14,95% CI:1.26~7.83, P=0.013)。 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辅助SEEG电极植入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4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采用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局部麻醉组(简称局麻组,37例)和全身麻醉组(简称全麻组,10例)。两组患者术后6 h内均行头颅三维重建CT检查,观察是否发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将CT数据通过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导入ROSA工作站,准确记录两组实际植入的每根电极与规划轨迹之间的横向误差。结果:局麻组37例患者共进行41例次电极植入手术(4次为补充电极),累计植入电极353根;全麻组10例患者共进行12例次电极植入手术(其中1次为补充电极,1次为射频热凝术后半年重新植入电极),累计植入电极90根。局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4±0.77)mm,靶点误差为(1.71±0.96)mm;全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0±0.67)mm,靶点误差为(1.64±0.8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局麻组有1例(2.7%)患者在拔除电极时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血肿自行吸收,无神经系统损伤;全麻组无一例颅内出血。两组均无感染和电极折断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局部麻醉下行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SEEG电极植入精准、安全,其电极入点误差和靶点误差与全身麻醉相比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 X、 Y、 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 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 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 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 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 ΔP为(1.6±0.9)mm,其中 X轴向内移(0.1±0.9)mm, Y轴向后移(1.0±0.9)mm, 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 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 X轴向内移(0.2±0.9)mm, Y轴向后移1.0(0.3,1.5)mm, 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 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 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82, P=0.024)。矫正组的左侧 ΔP较未矫正组减小( t=-3.507, 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 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646, 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设计SEEG电极植入方案,根据SEEG监测信息确定发作起始区并行RFTC毁损。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36例患者接受RFTC毁损治疗后随访(13.7±6.9)个月(6~32个月)。RFTC毁损后2、12、24个月的无癫痫发作率(比例)分别为58.3%(21/36)、30.0%(6/20)和1/7。末次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Engel分级Ⅰ、Ⅱ级)17例(47.2%),预后不良(Engel分级Ⅲ、Ⅳ级)19例(5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癫痫发作类型为未继发强直-阵挛发作、MRI显示有明显病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癫痫发作模式(SOP)为SOP1和SOP2、采用根治性RFTC毁损、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消失可能与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显示有明确病灶( OR=40.41,95% CI:2.26~721.27, P=0.012)、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 OR=26.88,95% CI:1.40~517.65, P=0.029)、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消失( OR=15.14,95% CI:1.57~146.30, P=0.019)为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SEEG引导的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明显的近期效果;MRI显示有明确致痫病灶、PET检查结果显示有低代谢区、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放电消失3个因素可提示接受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程控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行远程程控与传统程控方式的疗效差异及远程程控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接受DBS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且术后行远程程控的29例患者(远程程控组)与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接受DBS手术治疗且术后行线下门诊传统程控的20例患者(传统程控组)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远程和(或)门诊程控次数,估算程控费用;术前、术后1年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M)和功能障碍评分量表(BFMDRS-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改善率以评估肌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的差异。根据电极植入靶点情况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苍白球内侧部(GPi)亚组和丘脑底核(STN)亚组,比较不同亚组和同一亚组中不同程控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程控次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年龄、性别、病程、电极植入靶点、居住地至医院距离、术前BFMDRS-M及BFMDRS-D评分基线数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程控组相比,远程程控组每例的程控费用[ M( Q1 , Q3)]明显减少[3 344(1 541,5 183)元对比5 313(2 953,10 773)元, Z=-2.16, P=0.031]。两组患者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远程程控组和传统程控组中,GPi与STN两亚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远程程控次数(仅远程程控组数据比较),总程控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GPi亚组和STN亚组中,远程程控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与传统程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总程控次数均多于传统程控组(均 P<0.05)。 结论:远程程控对肌张力障碍行DBS治疗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程控策略,能够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滑轨CT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滑轨CT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采用DBS手术治疗的117例PD患者,其中采用局麻46例,全麻71例;73例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手术,43例患者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DBS手术,1例患者行右侧GPi DBS、左侧STN DBS手术。通过术前/术中滑轨CT图像与术前MRI图像融合,计算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如空间距离大于2 mm,表示电极位置偏移,及时调整电极位置)。比较不同麻醉、手术方式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空间距离的差异。结果:117例PD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234根电极。无因电极错位或疗效欠佳行二次手术的患者。CT扫描期间未发生麻醉脱管及机械碰撞,无颅内出血并发症。117例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为(1.35±0.50) mm。术中4根电极的位置明显偏移,术中即刻调整电极位置,再次复查CT证实电极位置良好。全麻组和局麻组、STN组和GPi组患者双侧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空间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滑轨C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有助于术中及时调整电极位置,避免二次手术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DBS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Pi-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GPi-DBS治疗的14例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个月开机,开机后1、3、6个月,1年及此后每年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观察是否存在硬件相关并发症;行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定量表(TWSTRS)[包括:斜颈严重程度量表(TSS)、残疾量表(DS)及疼痛量表(PS)]评分,评估症状改善情况。改善率的计算公式为:(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其中≤30%为轻度改善,>30%~60%为中度改善,>60%为显著改善。结果:14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颅内出血、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共植入28侧电极,其中13侧采用单负极刺激模式,15侧采用双负极刺激模式。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开机后(33.7±12.4)个月(12~53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下肢运动异常,通过调整刺激参数症状得到改善。随着随访时间延长,TSS、DS及PS评分均呈降低的趋势(均 P<0.001);斜颈症状、残疾程度及疼痛症状均自开机后3个月开始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TSS、DS、PS评分与开机后1年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至末次随访,14例患者的TSS评分结果为,1例轻度改善、6例中度改善、7例显著改善;DS评分结果为,2例轻度改善,2例中度改善,10例显著改善;PS结果为,14例均显著改善。 结论:GPi-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并发症发生少、斜颈和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