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GCE基因突变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SGCE基因突变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SGCE基因突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9年8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致病SGCE基因突变特点分析,总结临床特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为46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痉挛性斜颈及持续四肢肌阵挛,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SGCE基因chr7:94229984处出现突变(c.1011delA),为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移码突变。继之对8名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法测序,在先证者大姐、二哥、侄孙均检出该同一位点的杂合突变,且都具有类似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症状。先证者的二侄女、侄孙女亦为突变基因携带者,但未出现相应症状。结论:肌阵挛-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具有异质性及母本印记的特点。SGCE基因c.1011delA移码突变为该家系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不同类型的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SCC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S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者共33例(41.2%);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者共35例(43.8%);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者共12例(15.0%),其中8例合并痉挛性斜颈,4例合并构音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简称GPi-DBS)治疗。通过临床随访,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评分(运动部分)(BFMDRS-M)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GPi-DBS对不同表现类型SCCD的手术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失随访;5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5±12.2)个月(4~47个月)。至末次随访,GPi-DBS对SCCD的总有效率为68.0%(34/50),其中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SCCD患者的有效率为65.0%(13/20);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17/25);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患者的有效比例为4/5。随访的50例患者手术前、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3±2.2)分和(4.9±2.5)分, P<0.001],且各表现类型患者的术前、术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期间除1例出现植入物排异、皮肤破溃外,余49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硬件相关并发症。 结论:GPi-DBS为不同临床表现类型SCC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99Tc m-MIBI SPECT/CT显像在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CT显像在寻找和定位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PCD)患者主要痉挛肌肉中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确诊的10例PCD患者[病例组;男3例、女7例,年龄(47.3±9.9)岁]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4名、女6名,年龄(43.5±9.4)岁],行 99Tc m-MIBI SPECT/CT颈部肌肉显像。测量对照组双侧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半棘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8对颈部肌肉SUV max;确定病例组显像剂异常摄取肌肉,勾画ROI,测量SUV max。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肌肉摄取差异,采用 χ2检验分析病例组颈部MRI与SPECT/CT显像对异常肌肉的检出差异。 结果:SPECT/CT显像示正常颈部肌肉呈对称性、轻度显像剂摄取(SUV max:1.10±0.19)。共发现病例组10例患者异常显像剂摄取肌肉60块,检出率为37.50%(60/160),其中头后大直肌7块、头下斜肌10块、头夹肌8块、半棘肌8块、胸锁乳突肌10块、斜方肌5块、斜角肌3块、肩胛提肌9块,较正常肌肉摄取明显增高(SUV max:1.81±0.43; t=17.05, P<0.001)。颈部MRI仅发现异常肥大肌肉30块,检出率(18.75%,30/160)明显低于SPECT/CT显像( χ2=28.03, P<0.001)。 结论:99Tc m-MIBI SPECT/CT显像可直观显示主要痉挛肌肉,可能成为指导临床精准注射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 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远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DBS手术治疗的53例痉挛性斜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患者合并帕金森病。根据临床症状及合并症,49例选择双侧苍白球内侧核(GPi)靶点,2例选择双侧丘脑底核(STN)靶点,1例选择双侧STN和GPi靶点,1例选择双侧丘脑腹中间核(Vim)靶点。术后随访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量表(TWSTRS)和Tsui量表评分,以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53例患者的术中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置与手术计划靶点一致。手术并发症:术中发生外囊血肿1例;术后合并脑梗死1例、头皮切口感染1例;术后2年,1例患者出现颈部导线牵拽感。5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0.5±19.8)个月。至末次随访,49例行GPi-DBS的患者的TWSTRS和Tusi量表评分的改善率[ M( Q1, Q3)]分别为59.4%(51.0%,72.3%)和61.7%(54.4%,73.9%),与术前比较,评分均下降( Z值分别为-6.29和-6.21,均 P<0.001);2例行STN-DBS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100%和71.6%,Tusi量表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100%和83.3%;1例行Vim-DBS患者的TWSTRS和Tusi量表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92.3%和50.0%;1例行双侧STN和GPi靶点DBS的患者,TWSTRS和Tusi量表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72.5%和100%。 结论:DBS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远期疗效较好,患者的颈部姿势、颈部疼痛、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婴幼儿血友病并椎管内出血4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4例血友病并椎管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仅表现为激惹哭闹不安、精神欠佳、抬头乏力,晚期可有斜颈、肢体乏力,易误诊。全脊髓磁共振成像是诊断椎管内出血的重要手段,最常见发病部位为颈胸段和胸腰段。4例患儿中,1例采用手术联合凝血因子 Ⅷ 替代治疗,3例单纯采用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3例患儿由发病至确诊的时间为1周内,经治疗全部康复;1例2周内确诊,部分康复。婴幼儿血友病并椎管内出血起病隐匿,早期可仅表现为易激惹和哭闹,晚期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提高诊断意识、早期诊断及早期输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对于预后非常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衣架反射与颈部肌张力障碍——正常人的负性感觉诡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衣架反射是一种用普通铁丝衣架紧箍头部时,对额、颞或枕部施压时出现的不自主头颈部旋转或歪斜的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衣架反射符合肌张力障碍感觉诡计的特征,其在正常人中诱发的现象应被视为肌张力障碍的负性感觉诡计,其背后存在尚未揭示的运动障碍机制及治疗应用潜力,值得引起更多临床医师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99Tc m-MIBI SPECT/CT肌肉显像诊断痉挛性斜颈张力障碍肌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SPECT/CT肌肉显像对颈部肌张力障碍(CD)诊断的潜在临床增益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CD患者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45.8±12.5)岁],所有患者在SPECT/CT肌肉显像联合肌电图引导下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对50例患者的400块颈浅部肌肉(两侧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头夹肌、斜方肌各100块)行 99Tc m-MIBI SPECT/CT肌肉显像,以肌电图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张力障碍肌组及正常肌组,分别获取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前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分、颈浅部单块肌肉和颈部总体肌肉的SUV max和靶本比(TBR)、肌电图诊断结果。采用ROC曲线计算SUV max及TBR诊断张力障碍肌的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其差异。2组间SUV max和TBR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颈部总体肌肉SUV max、TBR与TWSTR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张力障碍肌组肌肉205块,正常肌组肌肉195块。CD患者张力障碍肌摄取 99Tc m-MIBI明显增高,且部分张力障碍肌存在非整体性摄取 99Tc m-MIBI增高而表现为整块肌肉摄取不均匀现象。视觉分析判断张力障碍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2%(195/205)、75.90%(148/195)、85.75%(343/400)、85.58%(195/242)和93.67%(148/158)。张力障碍肌组与正常肌组的SUV max[1.74(1.42,2.12)和0.92(0.81,0.99)]及TBR[2.55(1.92,3.27)和1.44(1.22,1.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15.29、-12.69,均 P<0.001)。颈部肌肉SUV max诊断效能优于TBR(AUC:0.942和0.867; z=5.03, P<0.001)。CD患者颈部总体肌肉SUV max、TBR与TWSTRS评分呈正相关( rs值:0.44、0.45,均 P<0.001)。 结论:99Tc m-MIBI SPECT/CT肌肉显像是1种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CD的影像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MT术后复发病例12例。患儿年龄8~16岁,平均13.2岁;男9例,女3例。分析疾病复发原因,随访观察患儿术后外观,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及Lee评分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儿初次手术治疗在外院10例,本院2例;初次手术治疗年龄6个月~2.2岁;手术方式为微创小针刀治疗2例,小切口单头松解5例,单纯离断7例,断端丝线结扎4例。二次手术病例术中均证实存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黏连,其中颈阔肌挛缩黏连3例,术中颈血管鞘分离困难8例,2例颈内静脉破裂予以修补。手术均采取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中可无张力摆正颈部于中线为松解完全。患儿术后外观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随访1.2~3.0年,平均2.3年,患儿满意度评分>90分9例,>80分3例。Lee评分观察患儿头颈活动度及头偏离中线的距离及度数,12例中效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CMT患儿复发的根本原因为松解不彻底,肌肉瘢痕黏连,同时手术年龄过早、追求微创切口、术后康复缺失也可能是复发的直接因素。复发者通过双极松解,尤其是下极彻底松解,配合术后颈部牵引、固定、康复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10q26.3微缺失合并18q22.3q23微重复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一例智力低下合并斜颈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常规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SNP-array检测显示其染色体10q26.3区存在3.8 Mb缺失,涉及 EBF3、ECHS1等21个OMIM基因,同时染色体18q22.3q23区存在7.3 Mb重复,涉及 TSHZ1、TXNL4A等19个OMIM基因。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断10q26.3缺失为致病性,而18q22.3q23重复为临床意义不明。 结论:患者的临床表型应主要与10q26.3微缺失相关,其中 EBF3基因可能与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上述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