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茛科中C20-二萜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C20-二萜生物碱在毛茛科中主要分布在乌头属、翠雀属和飞燕草属植物中,其化学结构类型主要分为阿替生型、光翠雀碱型、海替定型和海替生型等9种类型.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抗肿瘤、镇痛、抗心律失常和抗炎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活性.该文对2002年至今从毛茛科植物中报道的190个C20-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毛茛科植物中C20-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木香茎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茎皮为彝族药,彝族名为"理娃资姓",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等疾病,但其活性成分未见报道.该研究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模型,试图阐明白木香茎皮的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白木香茎皮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木脂素:白木香双酯(1),以及18个已知化合物:咖啡酸二十二酯(2)、6-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3)、qinanone A(4)、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6)、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7)、6-经基-2-[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8)、6-羟基-2-[(1E)-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9)、芫花素(10)、5-羟基-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4H-1-苯并吡喃-4-酮(11)、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2)、(+)-丁 香脂素(13)、浙贝素(14)、aquilarin A(15)、caruilignan D(16)、(-)-榕醛(17)、pistaciamide(18)、原儿茶酸(19).抗菌结果显示,化合物2~7、10~11和13对Hp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和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7)对Hp抑制作用最强,MIC均为6.25 μmol·L-1.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是白木香茎皮的主要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论道地药材"优形、优质、优效"特征成因及研究模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0年,依据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笔者课题组首次提出中药道地性可表现为道地药材具有"优形、优质、优效"(excellent shape,high quality,and superior effect,简称"三优")特征,拓宽了传统药材辨状的范畴.近年来,随着对中药道地性自然属性、物质属性、药物属性研究的逐步深入,丰富和完善了道地药材"三优"的科学内涵."优质"(high quality)特征主要体现为道地药材具有"独特化学型",其可作为"优效"(superior effect)的物质基础,也可参与调控"优形"(excellent shape)的形成.与"形神合一"相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道地药材逐渐形成独特的环境适应性特征,表现为"形质合一".道地药材"三优"特征受到品种基因型和产区生态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可体现为气候主导型、生产措施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根据道地药材自然属性、物质属性、药物属性,可构建丹参等模式生物,并建立"三优"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基于"优质"特征的质量评价体系、"性效关系"表征方法体系、基于"优形、优质"特征的稳态综合控制体系等.未来道地药材研究应更加注重深入和广泛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综合性的药用模式植物研究平台,并构建药用模式植物突变体库,以便为其他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有力的模式生物.同时,针对道地药材"三优"特征的研究,提出了 3个热点研究方向,旨在揭示其遗传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机制.这些研究将为优化药用植物的定向育种、规范化栽培以及提升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与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药中蕴含着许多高价值活性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长春碱以及长春新碱等,但是这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在基原植物中含量较低,结构复杂,提取和分离难度较高.为了保护有限的中药资源,研究人员采用化学全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许多结构高度复杂的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但是化学全合成面临苛刻的反应条件,冗长的合成路线及较低的收率等挑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许多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生物细胞工程制备,与化学全合成形成互补,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该文以β-榄香烯、青蒿素、丹参酮、长春新碱以及高三尖杉酯碱为例,简要梳理了代表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了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包括化学酶法结构修饰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合半合成量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仿生合成助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合成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多糖防治肾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药多糖是从中草药中提取的一类活性多糖,其中许多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现代研究发现,从植物、动物、藻类等中提取的多糖成分有改善肾脏损伤的重要作用.目前肾损伤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中药多糖治疗肾损伤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从肾损伤的类型出发,阐述了中药多糖对糖尿病肾病、肾炎、肾结石、高血压诱导的肾损伤、化学毒物诱导的肾损伤和药物诱导的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展望了中药多糖在肾损伤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为中药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对来稿的要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 总体要求文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临床实用性,资料翔实,文字简练. 2 医学名词应标准和规范,文内前后统一. 医学名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理学名词》、《生物化学名词与生物物理学名词》、《化学名词》、《植物学名词》、《人体解剖学名词》、《细胞生物学名词》及《医学名词》系列为准. 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版和《中国药名通用名称》2005版为准;新开发的药物,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药物名称或新译名词应附英文、不用商品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丹参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丹参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属于唇形科、丹参属,是一种遮荫草本植物.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丹参,作为广泛使用的传统中药有着近2000年悠久历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丹参的有效成分复杂,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的酚酸类以及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该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糖尿病肾病保护等药理作用.文章参阅近些年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深入阐述丹参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以期为丹参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关于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后续可从细胞、组织、分子生物学、代谢学等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明确丹参的有效成分及开展丹参有效成分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五加属植物苯丙素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苯丙素类成分是自然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中富含大量的苯丙素类成分,本文对五加属植物 1990 年至今的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共报道了 104 个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五加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简单苯丙素、香豆素和木脂素,它们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等药理作用.但临床研究较少且研究不全面,导致其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明确五加属植物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药理学活性,本文系统性地归纳了五加属植物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以期为五加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吡咯[1,2-α]吲哚的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吡咯[1,2-α]吲哚是一种结构新颖的融合杂环骨架,也是许多天然活性产物和药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合成中间体。吡咯[1,2-a]吲哚杂环衍生物因其具有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中备受关注。植物提取物一直以来都是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从植物提取物中发现并分离得到的基于吡咯[1,2-a]吲哚杂环结构的生物碱有Isatisine、isoborreverine、flinderoles、polyavolensin和yuremamine。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对吡咯[1,2-a]吲哚杂环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在筛选活性化合物和候选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设计及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探讨其净化效果。方法:采用市售植物复配精油为基底,三甘醇为溶剂,加入一定比例的乳化剂、助剂和去离子水配制植物基除臭剂。乳化剂选用比较常见的10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冷储和热储对比试验,助剂选用β-环糊精,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配方中植物精油、乳化剂和助剂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除臭剂的活性成分。净化试验采用静态染毒和自动喷雾系统测试除臭剂的净化效果,并和自然沉降、去离子水和3M异味抑制剂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植物基除臭剂检出活性有效成分33种,大部分为含氧化合物。精油质量浓度0.6%、β-环糊精质量浓度1.0%,吐温-80质量浓度3.0%为最佳配比,该植物基除臭剂的平均除臭效率高于去离子水和化学除臭剂,10 min后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率达到100%,30 min后氨气净化效率达到95%。结论:植物基除臭剂含有反应活性很高的功能团,能与恶臭物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抑制恶臭气味的目的,该除臭剂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果强于对氨气的净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