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加属植物苯丙素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苯丙素类成分是自然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中富含大量的苯丙素类成分,本文对五加属植物 1990 年至今的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共报道了 104 个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五加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简单苯丙素、香豆素和木脂素,它们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等药理作用.但临床研究较少且研究不全面,导致其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明确五加属植物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药理学活性,本文系统性地归纳了五加属植物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以期为五加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14例的临床、影像学和内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IMP)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内镜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IMP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线、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内镜检查;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检查,11例行内镜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14例IMP患者中有3例因并发肠穿孔或肠梗阻且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手术并行病理检查。分析1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饮酒史等)、临床症状、并发症,以及影像学(腹部X线、CT、气钡灌肠造影)和内镜下表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IMP患者中,男13例,女1例。13例男性患者均有长期中草药酒饮用史,其中8例长期饮用五加皮酒;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5例为肠梗阻,2例为肠穿孔。14例IMP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大多表现为腹痛(11例)、腹胀(6例)、腹泻(6例)、恶心呕吐(4例)、便秘(2例)等。腹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沿结肠走行的多发不规则钙化。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检查患者均可见结肠半月襞变浅或消失、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和"指压征"。CT典型表现包括受累肠壁水肿增厚,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肠系膜静脉和结肠壁内点状、细条状、弯曲状钙化。内镜下典型表现包括黏膜呈暗紫色、充血、水肿、伴糜烂溃疡、表面结节状突起和迂曲静脉显露等。结论:IMP有典型的影像学和内镜特征,两者联合能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IM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参皂苷Rg1生物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参Panax ginseng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在已报道的单体皂苷中,人参皂苷Rg1不仅药用功能广泛、含量丰富,且是《中国药典》中用于鉴定人参品质的主要单体皂苷种类之一.人参皂苷Rg1的生物合成主要催化途径目前已较为明晰,这为解析人参皂苷Rg1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是人参皂苷Rg1的合成涉及其他复杂过程,可能还有许多调控基因及催化酶基因,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该研究基于前期所得的344份四年生人参根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库及其对应的人参皂苷Rg1含量表型,利用R语言中的DEseq2分析获得了随人参皂苷Rg,含量变化的217条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WGCNA获得其中的40条hub基因,进一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其中20条与人参皂苷Rg1含量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群,以上基因可注释到初级代谢、次生代谢等多个代谢过程中.随后通过在MeJA诱导的人参不定根中的表达分析,初步验证了其中16条基因响应MeJA诱导对人参皂苷Rg1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从16条基因中随机抽取1条,通过遗传转化和荧光定量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基因的功能,并确认该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以上所得结果将为人参皂苷Rg1的合成调控机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并为人参皂苷Rg1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基因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红叶野桐叶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探究红叶野桐(Mallotus paxii)叶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C18、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红叶野桐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 1 H-NMR、13 C-NMR、HR-ESI-MS等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红叶野桐叶中分离得到12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是 7″,8″-threo-buddlenol D(1)、buddlenol D(2)、7″,8″-threo-buddlenol C(3)、buddlenol C(4)、(+)-丁香脂素(5)、表松脂醇(6)、松脂素(7)、1-acetoxyl-2e,6e-dipipero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8)、刺五加酮(9)、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1)和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 4′-O-β-D-glucoside(12).以上木脂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该研究结果表明,红叶野桐叶中含有丰富且活性良好的木脂素类化合物,说明其良好的药用价值可能与这些木脂素类化合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变温层积不同阶段刺五加种子萌发生理及代谢特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探究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子的休眠类型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和代谢特征,以东北地区刺五加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20 ℃,4 ℃,20 ℃/4 ℃)下对种子进行140 d沙藏层积处理.通过观察胚的表型变化,筛选出5个典型时期.研究5个典型时期种子中的内源激素、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水解酶、抗氧化系统和代谢组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刺五加种子吸水性能良好,20 ℃恒温条件只能促进胚的伸长,不能萌发.4 ℃恒温条件下胚率无增长.只有0~110d保持20 ℃恒温,110~140 d保持4 ℃恒温,胚率增长且种子能够萌发.(2)随着胚率增长,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含量均下降;脂肪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脂肪含量与脂肪水解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共筛选出92个差异代谢物,碳代谢、能量代谢和抗氧化代谢是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此外,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脂类代谢等也存在差异.总之,刺五加种子属于形态生理性休眠,变温层积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必要条件,内源激素能够调控种子的休眠与萌发.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被水解酶分解,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这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该研究可为鉴定刺五加种子休眠类型以及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属性层次模型的刺五加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建立刺五加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刺五加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方法:以刺五加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考相关指南和文献,制定刺五加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标准.构建 12 项合理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属性层次模型,对2022 年1-6月宣城市中心医院使用刺五加注射液的546 例出院病例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刺五加注射液不合理应用问题主要为适应证不适宜、禁忌证用药、用法与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病例得分(MRS)≥90 分的有 9 例(占 1.65%),80 分≤MRS<90 分的有 435 例(占 79.67%),MRS<80 分的有 102 例(占 18.68%).结论:该院刺五加注射液临床使用问题突出,需加强管理.属性层次模型科学合理、简单快捷,为综合评价药物使用合理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蜘蛛网"模式辨析艾迪注射液抗肿瘤和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在肿瘤治疗中,中药制剂发挥减毒和抗肿瘤作用的地位同等重要.国内外尚无综合"辨识"多种治疗作用中药制剂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报道.因此笔者以艾迪注射液(Aidi Injection,AD)为例,基于"蜘蛛网"模式综合辨识AD抗肿瘤作用和心脏保护作用的质量标志物.首先基于可测性原则,对方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再对方中含量较高且可定量测定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作为可测性评价指标;基于稳定性原则,考察光照和温度因素对AD各成分含量的影响,作为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基于配伍原则,依据其原药材在复方中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归属化合物;基于有效性原则,评价候选质量标志物的抗肿瘤、抗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分别协同阿霉素(doxorubicin,DOX)抗肿瘤、抗血管生成和降低心肌毒性的活性,作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建立"配伍-含量-稳定性-抗肿瘤细胞活性-协同DOX抗肿瘤活性-抗血管生成活性-协同DOX抗血管生成活性"七维度蜘蛛网和"配伍-含量-稳定性-降低DOX心脏毒性作用"四维度蜘蛛网,综合辨析AD抗肿瘤和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质量标志物.结果筛选出12个成分作为AD的质量标志物,其中斑蝥素、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黄芪皂苷Ⅱ、隐绿原酸和人参皂苷Rg2为AD抗肿瘤的质量标志物,人参皂苷Rd、异嗪皮啶、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王二酸作为AD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质量标志物.综合辨识出的12个质量标志物可覆盖全方4味药材,兼顾抗肿瘤和心脏毒性保护作用.这为AD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辨识2种重要作用的中药制剂全面合理的质量标志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导向分离糙叶五加根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导向分离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神经炎症模型,以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对糙叶五加根的正己烷、醋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活性筛选,确定活性部位,根据筛选结果对最佳活性部位进一步采用柱色谱、D101大孔树脂、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所得到的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结果 糙叶五加醋酸乙酯提取物部位的活性最佳,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芝麻素(1)、松柏醛(2)、acuminatolide(3)、芝麻素酮(4)、10-二十九烷醇(5)、(±)-N-甲基-4-羟基癸酰胺(6)、罗汉松脂素(7)、(1 R,2S,5R,6S)-6-(3,4-dihydroxyphenyl)-2-(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8)、1-辛烯(9)、胡椒醇(10)、(-)-松脂醇(11)、榕醛(12)、丁香醛(13)、丁香脂醇(14)、(-)-表丁香脂素(15)、原儿茶醛(16)、原儿茶酸(17).其中分离得到的(+)-芝麻素和丁香醛在细胞耐受浓度(5~80μmol/L)下能减少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释放,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化合物3~10、12、15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2、15~16首次从糙叶五加中分离得到.糙叶五加根中的化合物芝麻素和丁香醛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杜仲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建立用于血浆中杜仲各成分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并进行杜仲及其制剂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口服不同的杜仲制剂后,于不同的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安捷伦SB C18色谱柱(2.1 mmx50 mm,1.8 μm)进行分离;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负离子模式测定;通过Phoenix Winnonlin 8.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原儿茶酸、京尼平苷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无梗五加苷、松脂醇葡萄糖苷、京尼平苷、绿原酸、咖啡酸分别在3.2-2000,3.3-2044,0.6-2028,0.6-1770,0.3-2036,0.6-2004,0.5-1596,0.7-1090 n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本检定要求.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8个成分在AUC0-∞、t1/2z、Tmax、Cmax、Vz/F、Clz/F、MRT0-∞方面均不相同.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性好,可用于杜仲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不同杜仲制剂在大鼠体内的释药速度、起效快慢及作用强度均不相同,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五加皮中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五加皮Acanthopanacis Cortex的二萜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MCI树脂柱、硅胶柱、薄层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五加皮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试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五加皮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7个对映海松烷型二萜7β-羟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1)、7-酮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2)、7β-甲氧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3)、6,8(14),15-三烯-19-异海松羧酸(4)、14-酮基-8,15-二烯-19-异海松羧酸(7)、14-羟基-16-乙烯基-8,11,13-三烯-17-异海松羧酸(8)、7α-羟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11);以及6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16α,17-二羟基-19-异贝壳杉烷羧酸(5)、17-羟基-19-异贝壳杉烷羧酸(6)、异贝壳杉烯酸(9)、17-醛基-19-异贝壳杉烯酸(10)、17-醛基-15-烯-19-异贝壳杉烷酸(12)和17-羟基-15-烯-19-异贝壳杉烷酸(13).其中化合物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细柱五加酸G1;3和4为首次从细柱五加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13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1~3、7的活性较好.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较贝壳杉烷型二萜强,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7位取代活性强弱顺序为β-OH>β-OCH3>△6双键>C=O>α-OH.结论 五加皮分离鉴定的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为五加皮专属性质控方法建立、药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